填海之痛

2012-04-29 00:44:03
百科知识 2012年14期
关键词:填海造地海岸带海岸线

本刊记者

作为临海国家宝贵的国土资源,海岸带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荟萃之地、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带,也是区位优势最明显的地带,而且是生态脆弱、灾害较多的地带。

填海狂想曲

我国海岸线蜿蜒曲折,总长度超过3.2万千米,其中,大陆岸线长度在1.8万千米以上,岛屿岸线长1.4万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大陆岸线北起辽宁省的中朝界河鸭绿江口,曲折南延,经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至中越界河北仑河口止,形成一条向海上凸出的弧形环状线。

海岸线附近不仅是我国水产养殖、晒盐、围垦、芦苇生长等的基地,也是最好的后备土地资源。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沿海开发速度的加快,我国沿海地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其中,围填海是最大的威胁。近年来,我国沿海出现新一轮围填海热潮,且主要集中在沿海大中城市临近的海湾和河口,大有从零散作业转向大规模连片填海造地之势,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2000年,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院原高级工程师林鸿民曾同一位瑞典专家考察了海南岛绝大部分海岸线。他们发现,从南向北,东海岸300多千米的优质海岸线基本上被开发商圈占完毕。

海南并不是孤例。现代版“精卫填海”在沿海各地此起彼伏。山东、广东、辽宁、海南、河北、天津等地的沿海城市都在热情高涨地填海造地。

填海造地,顾名思义,就是向海洋要土地,把原有的海域转变为陆地,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很早就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土地矛盾。自13世纪起就开始大规模围海造田的荷兰,20%的国土都来自于填海的“人造土地”。

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填海造地运动”以数倍于过去的速度发展着。对于很多城市来说,填海造地最为直接的好处就是大大缓解了沿海地区建设用地的紧张局面。

根据国家海洋局官员透露,“十一五”期间,全国通过围填海解决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7万公顷,带动7万亿元投资,解决了3000多万人就业。换句话说,填海造地的确大大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甚至在我国沿海地区实现经济振兴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由于成本低、获利大,本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填海造地,如今已偏离了原来的轨道,甚至可以用“疯狂”二字来形容。国家海洋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2008年,用于工业及城镇建设的填海造地面积由2033公顷增加到1.1万公顷,年均增长率达40.2%;最近3年,仅国家海洋局查实的各地违规填海面积就高达1.4万公顷。

消失的海岸带

凡事有利即有弊。国内填海目前用的材料主要是石块和沙土,填海方式大多是顺岸平推或在海湾区域截弯取直。这些活动完全改变了海岸线及其相邻海区的自然属性,致使原有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完全丧失;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在海南的一些地方,由于海岸线侵蚀,过去人们游泳买票、存衣服、淋浴的位置现在已陷落到海里,看不到了。不少开发商为图方便,把作为保护海岛免受台风袭击的第一道绿色屏障——海防林砍掉,沙坝推掉,破坏原来的地貌,造成了种种隐患。

由于无序开发,海岸线急剧缩短。我国大部分围填海工程均位于海湾内部,其直接后果就是,海岸线经截弯取直后长度大大缩短。例如,由于三山岛附近和莱州湾内的大规模围海养殖,莱州市的海岸线长度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减少了25千米,占其海岸线总长度的1/5强。遥感图像对比显示,围填海活动导致山东省的海岸线比20年前减少了500多千米。截至2008年,我国围填海总面积已达13380平方千米,如按填海区平均2千米~5千米宽度计算,则已有2700千米~6700千米的海岸线被使用,占我国全部海岸线的1/6~1/3。

据各地的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短短的10年内中国沿海地区还有超过5780平方千米的围填海需求,几乎为50年来围填海总面积的一半,将要再占用 1100千米~3000千米的海岸线。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我国一半的海岸线将会消耗殆尽。

后患无穷

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大规模的无序围填海活动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失。2007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我国每年因围填海造成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达到1888亿元,约相当于目前国家海洋年生产总值的6%。

专家表示,以围填海为主的海岸带开发已使我国滨海湿地面积锐减了57%,许多湿地里的鸟类栖息地和觅食地消失,海洋和滨海湿地碳库功能下降,碳汇功能丧失,生态服务价值大幅降低。一些重要海湾和海岛萎缩甚至消失;人工景观取代自然景观,海岸带及海岛景观多样性受到破坏,进而导致其他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等重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因为围填海和滩涂开发,广西有2/3的红树林消失;上海崇明东滩湿地鸟类资源丰富,已进入国家首批重点保护湿地名录,但几次围垦,致使在此越冬的3000多只小天鹅丧失了栖息地。

大面积的围填海工程还改变了水文特征,影响了鱼类洄游规律,栖息地、产卵场等鱼类生存的关键环境遭到破坏,渔业资源锐减。辽宁省庄河市蛤蜊岛附近海域生物资源原本十分丰富,但连岛大堤的修建彻底破坏了海岛生态系统,由此引发的淤积造成当地生物资源严重退化,原先的“中华蚬库”不复存在。胶州湾则因围填海致使75年内海域面积缩小了35%,有的地方已出现海域“荒漠化”势头。

对于我国耕地保护来说,有一条绝对不能逾越的红线——18亿亩,它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我国的海岸线资源也是很重要的资源,对它的任意干扰和过度破坏,将有可能影响到整个近海生态系统的健康,甚至使得依赖其生存的鸟类和其他生物陷入绝境。数字显示,每年有超过200万只的鸻鹬类水鸟依靠我国黄海生态区的滩涂作为其泛太平洋迁徙的唯一“加油站”。它们需要在此停歇休整,才能继续完成后续旅程。如果这片滩涂消失,我们很难想象这些迁徙的鸟该如何完成每年一次的长途旅行。

海岸带系统,尤其是滨海湿地系统具有防潮削波、蓄洪排涝的作用。围填海工程改变了原始岸滩地形地貌,致使海岸带的防灾减灾能力降低,海洋灾害的破坏程度加剧。山东省无棣、沾化两县的围填海工程使其岸线向海洋最大推进了数十千米,潮间带宽度锐减,1997年、2003年,两县连续遭受特大风暴潮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8亿元,如此密集和大规模的海洋灾害在当地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围填海还会阻碍一些天然泄洪出口,造成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上升,进而导致内涝。数年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研究人员曾对珠三角近岸海域的海洋地质环境进行了长达3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河流入海口的填海工程最易出问题——由于沒有考虑河口上游的情况,填海工程使得河口地区的入海口变窄,导致海水倒灌、水灾内涝等多种灾害频繁发生。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填海造地使珠江口变窄,导致内陆地区水位抬高,水泄不畅;加之中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淤塞严重,改变了原来的自然排泄系统,对航道、岸滩、滩涂、红树林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曾有专家预测,照此下去,60年后,珠江河道将无法通航。如不及早治理,后果不堪设想。

厦门曾经大量围海造陆,结果造成港湾淤腐、臭气冲天,不得不推倒复原,以保持海水的自净能力。类似这样的事例并不在少数。

专家认为,所谓蓝色GDP,也即土地财政向海洋的简单延伸,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蓝色经济,它需要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太多了。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简单衡量出的。

围海造田中,最可怕的要算吹填。所谓吹填,就是用沙袋将一定面积的海面圈起来,然后利用拖沙船或者大型抽沙泵将浅海的稀泥、软泥抽进圈内,伴随着海沙的增加,圈内海水逐渐被挤出,周而复始,新造的陆地便在圈内形成,这也是吹沙填海的由来。人们可以在上面建工业园区,建房。然而,这种围海造田是有风险的。2010年3月,深圳宝安区方圆数千米内的多个楼盘出现不同程度裂缝,最宽处有10多厘米。一栋住宅楼底部甚至与地表呈现脱离状态。其他地区的沿海海景房也有类似情况出现。填海造地的建筑安全问题开始为人所关注。

地质专家对此解释说,对新建的填海造地区而言,地面沉降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填海区域原本为淤泥覆盖,填海所用土层也有很大一部分由淤泥、回填的松软土层组成。在自然状态下,这些含水量较高的软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达到固结密实的程度。这期间,地面会不断缓缓沉降。围填海区内如果大兴土木,开挖地基深坑,降低地下水位,更会加快地面沉降的速度。对于填海区建筑工程来说,就算以最好的技术处理,沉降依然会发生。因而,有些国家要求围填海以后,地面要经过30年硬化才可以在上面建房。但我国今年围填起来,可能第二年就开始建房,结果造成了上述恶果。

脆弱的海岸线

作为人类生态安全的一个最重要的屏障,海岸带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安全。不过,我国的海岸带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人为干扰严重影响了海岸带。

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官方评估报告,2008年,沿海岸线人工化指数达到0.38,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和广东的沿海地区已经处于高强度开发状态。上海、广西、浙江、广东、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近岸海域综合环境质量一般,水体普遍受到氮、磷污染,局部区域沉积环境和海洋生物受到铜、镉、砷、总汞等重金属和石油类(烃)污染。

由于沿海地区开发强度的增加及开发规模的扩大,全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脆弱区,非脆弱区仅占16.8%。高脆弱区和中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红树林海岸等受围填海影响严重的区域。

根据国家海洋局2010年和2011年公布的评估报告,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缓解。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因大规模围填海活动而大量永久性丧失。我国主要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的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由此发生明显改变,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生物多样性低,处于不稳定状态。

总体来看,2005~2010年,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情况令人担忧。以上海为例,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面,整个河口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丧失超过40%。

究其原因,填海不仅造成了海域面积减少,最根本的还是改变了海水的水动力条件。水动力变小导致潮流、纳潮量的减少,进而带来淤积,淤积又会加重纳潮量的减少,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得河流等带来的污染物进入海域后,海水失去自净能力,汇聚起来的污染物导致海域发生二次污染,且难以排除。一些西方国家最后不得不用注氧的办法清污,成本之高,可以想见。而且,海域中的污染物会进入食物链,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不可预知的未来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认为,大城市不怕恶劣气候和环境,气候变化最有可能影响到的是一些欠发达地区。但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提出,越是发达地区,越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损失也将是惊人的。

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遭遇卡特里娜飓风所引起的城市灾难广为关注,新奥尔良至今尚未从灾难中恢复元气。到底什么引发了如此巨大的灾难。人们后来发现,部分原因在于人为因素影响了自然环境。

新奥尔良市将大量化工和石油产业设在了人工建造的沿海地区,主要是考虑到这些地方交通方便,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污染治理成本。但当洪水进城时,首先进入的就是化工区,其后才是城市中心区。在化工区,洪水受到污染,这些“毒水”进入中心城区后,自然引起了更为巨大和意外的灾害。

在我国,根据过去50年台风登陆的示意图,台风登陆位置正不断北移,越来越接近杭州湾还有长江口这些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它们对我国沿海城市的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化工污染企业落户到海滨的围填海地区。此外,不少核电工程也在往滨海区域转移,不由令人担心,类似新奥尔良的飓风灾难和去年日本因地震所引起的核泄露事故会重演。

围填沒有回头路

围海造田之所以被列为海岸带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因为沿海滩涂一旦消失之后,在我们可见的未来,是不可能用人工方法恢复的。因为滩涂潮间带是经过漫长的海陆作用形成的。就目前来看,在已经填海的区域附近再造一个人工海岸,所需土方量就难以想象,对于采用的恢复技术,人们也仍未找到合适的办法。

在这方面,其他国家也有不少教训。以日本为例,20世纪60~70年代,该国经济高速发展,各类工厂大量涌现,国土面积狭小的岛国一时陷入缺地困境。于是,日本开始大规模填海造陆。大肆填海造地虽然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腾飞,也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最明显的就是海洋污染,很多靠近陆地的水域里沒有了生物活动,海水自净能力减弱,赤潮泛滥,渔业由此遭遇灭顶之灾。

日本近年一直试图再造以前因为过渡捕捞等等导致退化的滩涂,但进展缓慢,且费用高昂。

退一步讲,就算人工恢复海岸的工程最终成功,它也仅仅是个人造工程,自然界原有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已无法恢复。

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反思,人类和自然之间应该是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保护海岸带,减少围填海的面积和范围,不单纯只是为了保护鱼虾和候鸟,更重要一点在于,海岸带的安全实际上跟每个人的安危息息相关,它关系到城市安全,关系到在海岸带生活的亿万人的安危。或许,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赢,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据说,填海造地大国荷兰正在推行另一项宏伟计划:他们要花费30年时间将填海造地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

我们又该做何种选择呢?

【责任编辑】赵菲

猜你喜欢
填海造地海岸带海岸线
海岸带弹性初探
河北地质(2020年3期)2020-12-14 02:59:00
填海造地权:一个民法典物权编应当新增的用益物权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陆海统筹推进海岸带地质调查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填海造地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拉动的贡献探析
海洋经济(2015年3期)2015-11-05 02:59:14
无人机遥感在海岛海岸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海岸工程(2014年4期)2014-02-27 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