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上,尤其是互联网上,有一种思潮,把炮轰国企当成一种时尚,即使国企在获得突出业绩的时候,赢得的鲜有喝彩和掌声,更多的是不屑、嘲讽甚至骂声。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2011年全球500强上市企业名单中,中石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家国企进入前十。这一成绩让不少外国朋友艳羡、让跨国公司钦佩和紧张,但国内舆论对此却多有质疑,甚至遭到了出人意料的倒彩。
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无奈感叹,“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们,现在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 相信李荣融的困惑,正是很多国企人的困惑,也是普通公众想深入探究的问题。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把国企这种没搞好挨骂、搞好了也挨骂的现象称之为“李荣融困局”。
国企搞不好被骂可以理解,为何搞好了也被骂?造成国企“李荣融困局”的症结究竟何在?
诚然,国企过去与现在都存在着种种不足,大多公众批评国企更多的是抱着“爱之愈深,痛之愈切”的心态,是老百姓对国企更多更高期待的一种体现。但在一些人眼中,国企总是与垄断、低效、腐败、反市场等负面词汇挂钩,甚至那些国企决定不了、影响不了的股市大跌、房价飙升等社会问题的“黑锅”也都让国企背上了;这显然片面。
20世纪末脱胎换骨的重组改制,国企从“扭亏脱困”攻坚战中走出,取得了不小成就。虽然仍旧需要深化改革,但如果一味地毫无建设性的批评、谩骂,甚至全盘否定国企,则可能误导公众,从而使国企发展偏离方向,动摇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为了帮助读者厘清认识,人民论坛杂志推出了此期“特别策划”。本期专题从公众对国企印象的调查入手,根据得票率多少依次列出了当前国企十大争议问题,约请知名专家、国企老总撰稿或对话,深入剖析争议焦点、问题关键、典型案例等,编者也进行了简短点评,以助读者深化理解。
十大争议话题分别为:“国企是否必然腐败”、“国企全靠垄断发展吗”、“国企高管该不该高薪”、“‘国进民退是否属实”、“国企是在与‘民争利吗”、“国企效率真的很低吗”、“国企分红太少了吗”、“私有化是国企改革方向吗”、“大国竞争离不了国企吗”、“如果丢掉国企,中国将会怎样”。
策划编辑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我们强烈地感觉到以下重要观点值得与读者分享:
强大的国家离不开更多强大的国企;
削弱国企就是销蚀党的执政之基;
对国企的改革、创新、发展应抱有一份宽容与耐心;
……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