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关于男人的高富帅,网络上是这样解释的:身高达标,非常有钱,帅得没天理。与此相反,矮穷挫的男人是:身高不达标,兜里没钱,挫得人神共愤。当然,不说“丑”而说“挫”一是照顾了面子,二是指一种普遍意义上的长相失败,更好的解释当然就是普通人。
谁都认为,无论在就业还是择偶上,高富帅都比矮穷挫占有先机,前者更受女人,尤其是作为相对应的白富美的女人的青睐。不过,对人类婚姻和进化的研究也发现,事实未必如此。很多时候,矮穷挫男人更受女人青睐,当然不是受白富美者的青睐,而是受一般女人的青睐,也因此,促成了人类婚姻的进化。矮穷挫受一般女性的青睐不仅促进一夫一妻的形成和巩固,而且更合理地调配了人类资源和能力,尤其是两性能力的充分发挥和发展。
从群婚到一夫一妻
人类的婚姻和性爱是从乱性和群婚,逐步发展到现代文明的一夫一妻制的。
对此,瑞士的人类学家、法学家巴霍芬和美国的民族学家摩尔根用研究给予了证明。巴霍芬在1861年发表了《母权论》一书,用大量史实和材料证明,人类的先民最初是奉行没有血缘限制的群婚杂交行为,同时人类的婚姻和家庭是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而在母权制社会,女性处于领导地位。但是后来,人类的婚姻开始从群婚制向个体婚姻过渡。
摩尔根则于1877年出版《古代社会》一书。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摩尔根认为,人类最初实行的是群婚杂交模式,后来,由于人类意识到群婚杂交模式的诸多不利,才对男女性爱行为和家庭关系做了一些规则上的限制,因而出现了婚姻制度和家庭形式。通过一步步的完善,人类建立了文明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度。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研究人员也对从群婚到一夫一妻制度创立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些结论。例如,一夫一妻制有利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培养后代。但是,直到今天,在人类一夫一妻制上还是有很多谜团不能彻底解答,人类为何和怎样从群婚进入一夫一妻模式的也还存在着一些疑问。现在,一些研究人员通过新的研究结果指出,人类从群婚乱交进化到一夫一妻制很大的功劳在于矮穷挫这样的男人的存在和他们对性爱与婚姻关系的坚守,以及男女对性和婚姻忠诚的培养。
美国田纳西大学的生物数学家谢尔盖·伽伏利雷茨于2012年5月29日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人类起源和从群婚到固定配偶制转移》的研究文章。文章中指出,人类之所以从远古的群婚制发展到一夫一妻制,主要功劳要归于那些又矮又小,相貌很一般的男性,而非那些肌肉发达、健壮勇猛的男子。前者就是今天所说的矮穷挫男人,后者就是今天所说的高富帅男人。
当然,那些矮穷挫男人还必须有其他品质,例如,忠于配偶,勇于奉献,沉着稳重,顾家爱妻。当时的女性更愿意和这样的矮穷挫男人结婚,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于是一夫一妻制得以建立和传承。
毫无疑问,在一夫一妻之前的群婚制中,那些高富帅男人占有先机。因为,在石器时代的南方古猿的祖先地猿中,两性之间的关系是胜者为王。高富帅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女性和交配权,而矮穷挫的男人社会地位较低,他们无法在强者为王的社会中凭借蛮力战胜那些身强力壮的高富帅而取得交配权并繁衍后代。
因此,矮穷挫男性不得不改变策略,转而向一些平凡的女性献殷勤,比如选中一位女性来专门供养她。当然,这要取得女性的首肯。一旦一名女性表示愿意由一名社会地位较低的男性提供食物,这名男性就会立即停止与其他男性进行配偶竞争,不再取悦其他女性。于是,女性也忠于这种单一的两性关系,不再投入到其他男性的怀抱,一夫一妻关系便逐渐建立并巩固下来。
一夫一妻与布鲁斯效应
那些矮穷挫的男人为一名女性提供食物当然也有条件,即要求女性的忠诚,否则他们的择偶选择和劳动就毫无价值。而一旦女性同意由一名男性专门供应食物并在两性关系上忠于这名男子,她就会得到更多的食物。这对于忠 于一夫一妻的两性关系是一种利益促进,也是一种有利动机。相比而言,那些成为一名高富帅男子的妻子或情妇则无法从高富帅男子那里获得更多食物,因为高富帅男人有更多的异性需要照顾。
这样的结果不仅使一夫一妻的关系显示出了优势,同时由于有一名男子专门供应一名女子食物,这些女子获得的食物会更多,也能养育更多的孩子。于是,无意之间,这种一夫一妻的关系既把忠诚基因传递了下去,也形成了遗传的多样性,再也不是由几名或一名高富帅占有很多女性并只是传递他们的基因,而是有更多的矮穷挫男性也有机会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从而形成了人类遗传的生物多样性,也就使人类群体更有免疫力和适应环境,也更能较好地繁衍后代。
一夫一妻制的形成有利于种族的繁衍其背后有更深刻的原因,这就是人类脱离了“布鲁斯效应”,能繁衍更多的后代。
所谓布鲁斯效应是指,如果一只雌鼠与雄鼠交配后再与其他雄鼠同居,非配偶雄性的化学信号可能诱发这只雌性终止妊娠,而这种现象被认为是雌性对抗雄性杀婴行为的一种进化策略。因为,如果这只雌鼠生下后代后,新生幼鼠就有可能被非配偶雄性杀死。为此,雌鼠会主动终止妊娠。但是,雌鼠与配偶雄鼠及其气味的接触则不会产生流产现象。这种现象是由英国动物学家布鲁斯(Hilda Margaret Bruce)于1959年在实验小鼠中发现的,故称为布鲁斯效应。而且,后来也把与布鲁斯效应相关的雄性动物杀死非亲生的幼崽行为归入这一行为当中。
虽然布鲁斯效应并非存在于所有动物,但是,在高级哺乳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中却屡见不鲜。例如,一只雄狮加入并主宰一个狮群或一些雌狮加入另一个狮群时,雄狮都要想方设法把雌狮携带和抚养的幼狮杀死,其目的一是为了与雌狮更好地交配,二是不让非己的基因遗传下去。
人与灵长类的相似性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艾拉·罗伯茨研究小组发现,野生的雌性狮尾狒狒会在一个新的雄性狮尾狒狒掌控其群体时终止妊娠。 狮尾狒狒与狮子一样是群居的,也由多只雌性与一只雄性组成一个群体。然而,因种种原因当某只新的雄性狮尾狒狒驱逐了先前的雄性而掌管一个群体时,它常常会杀死由前任雄性与雌性所生的后代。
熟知这一情况的雌性狮尾狒狒便以一种巧妙的方式来保护幼崽并节约资源,这就是布鲁斯效应。雌性狮尾狒狒无法阻止雄性狮尾狒狒杀死自己以前与另一只雄性所生的幼崽,但是却可以掌控自己已经怀孕的身体。于是,雌性狮尾狒狒会想方设法流产掉胎儿。因为,如果这样的后代生下来,也难逃一死。流产掉胎儿,却可以省下怀孕和分娩以及照料一个幼崽的精力、时间和营养供给等。这种情况被生物学家称为进化的策略。
罗伯茨等人对埃塞俄比亚瑟门山国家公园中的一群野生狮尾狒狒进行了研究。 他们既收集野生狮尾狒狒的群体数据,又对与雄性接管雌性群体后有关的后代存活的繁殖情况进行了研究。 此外,他们还从野外收集了野生狮尾狒狒的粪便,采集了其中的激素并测量数据,以此分析雌性野生狮尾狒狒是否怀孕并确定其何时怀孕。
根据这些研究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80%的雌性狮尾狒狒会在一名旧的雄性首领被新的雄性首领取代之后的数周内流产掉自己的孩子。而且,在新的雄性首领接管一群野生狮尾狒狒后流产掉自己胎儿的雌性会比那些生下后代的雌性更快地再次怀孕。当然,并非所有的雌性都会流产掉自己已怀有的胎儿,但是,结果往往是新任雄性首领会在后来杀死非亲生的后代。这也意味着那些生下前任首领孩子的雌性是在生育上做无用功。而那些流产掉自己胎儿的雌性在后来则会较快地与新任首领交配并怀孕和顺利地产下孩子,它们在生育上做的是有用功。
伽伏利雷茨等人发现,人类进入一夫一妻制的时代是在石器时代的南方古猿的祖先——地猿中发生的,那时的早期人类实际上就是由灵长类动物过渡到人的阶段,因此毫无疑问存在着残酷的布鲁斯效应。但是,由于矮穷挫男性通过专门向一名女性提供食物而获得配偶并逐步建立和确认了一夫一妻制之后,就不仅打破了高富帅男性独霸女性的垄断局面和一夫多妻或群婚的状况,而且还让男性在争夺配偶的竞争中不再那么残酷和血腥,因为男人在争夺王位和获得更多的交配权的争斗中,往往是头破血流,你死我活。
同时,一夫一妻制的建立也减少了早期人类的布鲁斯效应,即极大地减少了男性杀死女性与其他男性所生的孩子的情况,因为一夫一妻制能保证孩子就是自己的而非他人的。在此情况下,也让男性和女性能专心致志地抚养自己的后代。不仅如此,固定的一夫一妻制也让男女两性在养育孩子上有分工和合作,也能让他们在培养后代时与其他家庭展开更多的合作,从而创建了新的合作关系。
如此看来,矮穷挫男性在人类进化和婚姻的发展上比高富帅男性更有功劳。
【责任编辑】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