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福
[摘要]藏区本地人才以其对本地社会的了解无疑是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的主要对象。但在以往培养中遇到了学生就业等问题。本文认为与对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的定位,继而与研究藏区的地域、文化、学生、IT发展及特色资源的不够有关。提出了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市场化运作为机制的,面向藏区的应用型和开拓型IT技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服务于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就业创业市场化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人才
根据调查,藏区信息技术人才对于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或缺。藏区本地人才以其对本地社会的了解,无疑是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的主要对象。近年来,国家继续对藏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相继提出了包括“双语”、“民考民”等优惠政策。藏区各院校根据实际开设了多个专业,招收了以藏族学生为主的大量学生。
从几届学生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的培养面临如下问题:
一、问题及原因
1.藏区学生就业的弱势。就业问题与就业环境、人才需求、培养、学生自身素养有关联。由于教育资源和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在原专业内容上,生源的理论功底不够、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难以开展原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由此,并加之自我优势(语言、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了解等优势)发挥的因素,在专业能力上难以形成优势和特色;其次,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比较薄弱(沟通、交往、合作、视野等)。另外,就业管理分散在校内外的多个部门,而校内外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难以深入,学校特别是院系由于能力和精力的原因在就业创业方面面临挑战,缺乏动力。
2.培养定位不明确,模式不适应。一方面藏区IT基础在很多方面比较薄弱,IT技术主要停留在初步的应用阶段。另一方面藏区IT特色产业的发展又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开拓性的人才。像藏文平面设计等反映藏文化特色的很多领域都是空白。学生想学也能学。因此以往的定位对藏区的IT特色基础和产业结构、人才需求以及学生需求了解不够,即地域、民族、文化、学生等方面的特点挖掘、研究不深。由此,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培养定位脱节,与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不够。继而在培养地域、民族、文化、学生等方面特点的IT人才上原有的模式也就难以适应。
3.学生自我定位模糊。学生面临困惑,不知道为什么学此专业,也不知道可以用到哪里。也对社会需求(岗位、创业项目)和专业了解不够,对学习、创新、创业缺乏信心和驱动力。学生需要尽早的去了解社会、岗位的能力需求,而现有的培养方案对此涉及不深。
4.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与岗位相关的实践能力欠缺;实习等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这对于以强调工程实践的IT技术的学习来讲有较大的局限性。需要加大岗位实践等方面的工作力度。
二、培养模式的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和实践总结,构建了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市场化、工程化运作为机制,以创新创业为依托和支撑的,多层次、多规格,面向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和开拓型IT技术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概括为:一导向,一主线,二支撑,二保障,三模块,三阶段的模式。
1.培養落脚点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使本专业学生在藏区的就业创业能力得到加强。
2.以面向藏区,适应地域、民族、文化、学生等特点,藏文信息处理资源挖掘为主要内容,工程设计实施为主线。
3.二支撑。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平台是以IT项目创业、项目开发和人才培养为内容的市场和学校间的桥梁。工作室为项目开发和模拟创业的工作平台。二者为专业设计、创业(就业)二阶段的支撑;自我设计导师是学生确立方向的指导支撑平台;4.二保障。为优化配置工作室、实习实训基地及附属资源和其它资源,需要制度创新为保障。
(1)体制与机制。优化与新的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职责和岗位设置。如建立以项目方式运作,由教务处,学生处、就业处和院系参加的项目组,整体规划协作教学、就业、创业的运作;建立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及管理团队;成立负责学生定位的本科生导师制团队等。
(2)监控与评价。制定各教育教学环节的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和奖惩措施。包括培养方案、项目的设置;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实践大纲等。如考核以阶段考核为主,每个阶段设置考核点,并进行答辩。并将企业反馈引入教学评估体系等。
(3)创新素质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工程为主线,加强阶段过程控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符合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活动。如双语教学;完善本科生导师责任制;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参加科技比赛等。
5.三模块。面向创业项目、就业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藏文教学资源库建设、藏文平面设计(动画)、IT管理技术三个模块。另外,特色实践课程含省情、产业项目和创业、就业调研等。
6.三阶段
(1)自我设计基础阶段,为一年半时间,学生除学习基础科和专业基础课外可不同程度参与对专业方向的了解和研究省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项目需求等初期阶段。通过藏区调研,从而确立专业方向和创新创业(就业)阶段的创新创业就业项目。
(2)专业设计阶段学生在三个模块中选择。培养期也为一年半。包括核心课程、方向课程和创新课程。
(3)创业(就业)设计阶段,分为两期。第一期为模拟期,分设创业(就业)培训和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中每个专业方向通过工作室召集学生,组成团队从典型案例项目库中抽取项目,模拟市场化的招投标、开发、监理、验收等过程;第二期为实战期,学生可根据项目自主组成跨专业方向团队,从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中的实际开发项目和创业项目招标得到。
(4)获得定制就业订单的学生可按就业单位的要求进行课程模块的选择。
图 运行模式
7.运行模式
(1)教学与实训实习和创业(就业)为一体,政、产、学、研相结合。
(2)学生根据对市场的了解或订单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
(3)建立市场化运作的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中介)。建立市场需求和人才推介的人才库、典型IT项目模拟案例库、外单位委托开发的实际IT项目库和创业项目库。
(4)项目(案例)库,如企业创建、内部运作、销售与服务等。为工作室模拟期教学和创业提供支持。
(5)IT创业、就业孵化园以创业项目的形式由创业团队运作。
三、实践效益
1.实施过程。此模式经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的准备和初步运行及调研,逐步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的思路和切入点,2010级起试运行。
2.效益
(1)本模式在调研和设计阶段经过了多方和多次的可行性论证,形成了将培养过程各环节联系起来的运行模式。撬动和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优势。
(2)将就业工作推向了模式的前端,克服了以往“滞后”(培养后再推介)问题。培养又与市场联动,学生可自主调整就业方向。符合就业发展的趋势。
(3)优化与新的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及管理人员职责和岗位设置及规章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打破原有的年级、学期、方向,学生自主选(方向)课;学生可提前或延后毕业;可边学习边创业或停课创业(就业);创业就业有奖等。
(4)将课程改革和就业创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即面向创业项目、就业岗位的动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形成多个专业或多个方向。
(5)提炼形成了新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教学、创业文件。
(6)学生了解了社会,熟悉了岗位需求和产业发展动态。在导师指导下自我定位也有了主动性,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得到了加强。。
(7)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了平台和制度保障。
(8)教师由于开设了实际应用开发课程促使教师研究市场、了解前沿、学习企业实际运作、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使课程质量不断提高;项目实施中教师还可以到外校、企业、市场、创业等方面的学习、参观、锻炼,同时,课程责任制等制度也将保证教学质量。另外,工作室制的运作又可为教师带来一定收益,可同时兼顾教学与开发。
3.问题
由于本项目涉及的由校内外参与方较多,过程较其他专业复杂,打破了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的问题。
(1)培养过程。三个模块中某个模块学生过少,师资不到位;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创业就业指导教师缺乏;教材和案例不合适等问题。我们通过调整教师评价机制、聘任、聘请、培养等进行了协调,取得了一定效果。
(2)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的运作。在此过程中的问题如拿不到订单;工作室开发的项目质量不高;学生缺乏经验,推广的创业项目不合适或经营不善等问题。项目组通过聘请顾问、专家指导等方法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还有一些问题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尚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安见才让等.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与研究.国家民委项目,2009
[2]张有谊等.面向工程化的计算机网络实践体系构建与实施报告.PHE网络综合实践课程改革项目,2010
[3]孙培廷等.适应国际竞争的航海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3
[4]毛新.实践教学制度的创新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13期
[5]吴媛媛.论高等教育管理机制与内容创新.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