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 沈明阳
制度化教育能够降低教育成本,最大化地运用教育资源,这是人类教育的一大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制度化教育也和制度、数据、规则等等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当教育走向唯制度化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千生一面、千校一面的场景。在很多的课堂上,老师严格按照教案思路走,学生亦步亦趋跟着老师思路走,揣摩老师希望的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面对作文,学生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拼凑材料,填补老师定下的作文思路和模式,好词好句好段一大抄,表面看起来写得漂漂亮亮,可内容空洞,缺乏儿童的真情童趣……更有些教育者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无情地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读书权、想象权、选择作业权。教师和学生都成了分数的奴隶、制度的奴隶!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理想的教与学其实是一种生命发展活动。而语文作为人类思想交际的重要工具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决定了它在生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应当更能体现个性的培养和心灵的解放。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促进他们生命的成长。
一、基于儿童的好奇心,创设自由提问的氛围
孩子都有一颗宝贵的好奇心。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正因为好奇心如此重要,所以,许多人把好奇心称为成功者的第一美德。未上学时,孩子们常常有十万个为什么,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眼中的好奇少了,“为什么”少了。“好问”的天性缘何受到了遏制?考试的指挥棒!为了考出好成绩,老师小心谨慎唯教参论,学生无可奈何唯老师论。如此限制,孩子“好问”的天性当然会被抑制,这就是生命原生态失落的一种表现。
所以,老师一定要走出教参的圈子,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文化知识、可贵的教学智慧,给学生提供自由提问的机会,不要怕被问倒,不要批评学生问得幼稚,唯如此,才能保护学生好问的天性,学生也才能在自由的提问中,养成质疑、思考的习惯。我在学生预习课文时,常常让他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当然,反馈回来的问题五花八门,有些问题直指课文中心,有些针对课文具体的遣词用句,而有些则不着边际。对那些看似与课文无关的问题,细看其实有些是很有拓展价值的,教师也应该给予重视和肯定。课堂上,对于学生一些“节外生枝”的问题,千万不可以教师之威强行“剔除”,而应凭着我们对问题敏锐的捕捉能力,对课堂教学的合理把握,生发开去,让课堂闪现思维碰撞的火花,让孩子体会到思考的价值,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此生成性的课堂,便是滋养学生生命原生态之花的沃土!
二、基于儿童的想象力,宽容学生的“胡思乱想”
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奇特,敢于突破常规,甚而天马行空。而正是这种在成人看来不合常理的思维,恰恰蕴含着宝贵的创造因子。可惜,教师过多地受制于教参和文本及常规思维,致使学生的一些诗意、童真、新奇的想象无情遭到否定。学生遭到的否定多了,就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烂漫”,给自己的想象套上樊笼。而这,不就远离了学生生命的“原生态”吗?
所以,为人师者,一定要宽容孩子看似“出格”的想象,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子,激发孩子的灵感,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启迪孩子创造性的想象,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来欣赏世界,用自己的心来感受世界!记得看过一个课例,有个老师上《丑小鸭》,学完课文后启发孩子思考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有学生说,丑小鸭周围的人太没有人情味。有的说,丑小鸭多看点课外书,能从书里知道生活不是顺利的,在别人讥笑它时就能勇敢一点了……
多么精彩!比起老师给出的统一道理,这些回答更体现了生命的多姿多彩。生命的原生态之花,就在这宽容的学习环境中得以绽放。
三、基于儿童的表现欲,创设多种表达的平台
“言为心声”,言语应当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应该是生命原生态的展示。在语文课上,教师更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敢说会说,敢于发表独立见解。
在交流或完成作业时,我们不应只是简单地重现课文的语言材料,更应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他们用喜欢的方式表达,使每个个体的生命激情在表达中得以宣泄,充分展现学生生命的“原生态”。如有一个老师在教《草原》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学生在合作、探究后,有的用充沛的感情朗读出了草原迷人的景色,有的生动地描述了草原及草原人民的风情,有的用多彩的画笔展现了草原难以形容的美,有的用精炼优美的文字写了奇丽的小诗,还有的以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再现了草原人民好客的热情和豪放的性格……这样的放手,给了孩子展示他们丰富内心世界的机会,而他们回报我们的,更是一个缤纷的世界!
而对于习作中出现的近乎千篇一律的文章,不要责怪孩子,而应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是否给了他们太多的条条框框,才使他们在行文时缩手缩脚?《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鼓励他们自由地、自主地写,用我手写我心,“真诚地坦露心迹,热诚地拥抱生命”,让作文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一个原生态的自我。
四、基于儿童的求知欲——尊重学生的每次质疑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文教学既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多方面地吸收营养,又要能批判地读书,敢于给教材“挑刺”,敢于发表独立见解,不唯书是从,这才是活读书,书读活。例如,我班一个孩子在看了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后找到我说,这个故事有地方写错了。既然这个人要用手掩耳,那么他还怎么伸手去偷铃呢?此问一出,说明这个孩子在看书时动脑子,带着思考在读,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在看。这样的孩子,对书中的内容能进行分辨,有选择地为我所用,是多么宝贵呀!
前不久,我听了一堂课《九寨沟》。在读到描写“珍禽异兽”一节时,有同学提出:既然末节提到“珍禽异兽”,为什么这节只写了“异兽”,没有写“珍禽”?老师一刹那的沉默之后,随即说道:“这位同学真细心,发现了作者的一个疏漏。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帮作者呢?”有的说:“我课外去了解九寨沟有哪些珍禽,然后帮作者写一段。”有的说:“把最后的句号改成省略号就好了!”台下的老师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能质疑,无疑是说明他们用心读书了,“入书”理解了。读书的同时,他们的“自我”对文本的信息进行了内化,并与自己的原有知识发生融会和碰撞。读书而又不盲从于书,敢于对教材挑剔,体现了既求同又能求异的创新精神。
当代阅读教学应当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投身其中,敢想、敢疑、敢说、敢批,敢于向权威挑战而无所顾忌。学生提出的质疑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将外部知识、信息进行深层内化,对事物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生产”出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只有这样读书,才能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而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走出来的孩子除了多一点点语文味,更会多一点点儿童味。所以,基于儿童的语文教学就是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能力为重的语文教学。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好宝贵的“儿童天性”,用教者的智慧充分发挥出生本资源的优势,让它奏响语文教学别样的音符,促进儿童真正的发展和成长。
(杨冬、沈明阳,无锡市五爱小学,21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