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
1 提高初读课文的有效性
怎样初读才能有效呢?依托信息化平台,创设有声有色的预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增强预习的效果,更可以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跟踪台风的卫星》这篇文章,预习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听两遍配套光盘中的朗读录音。第一遍听,初步感受朗读的语速,把握这篇课文的基调。第二遍听,可以随着录音跟读一遍。接下来,学生可以自己读几遍课文,解决掉字、词、句的问题。“卫星”是什么?本文介绍的卫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有了对“卫星”的求知欲,就会激发起对它的高度关注,并且积极地去学习它。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认识“跟踪台风的卫星”,获得关于该“卫星”形、声、色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有了这些丰富的信息,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够被激活,分析、概括能够被锻炼,理解、转化能够被建构。在信息技术的有效参与下,学生的认知和创新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
读书,读的不仅仅是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还有课文中的符号、图画、声音等,这些集图、形、色、声的情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的学习材料,比起传统的预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预习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 提高练笔的有效性
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例,“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于这样的句式,有了比较扎实的掌握。让他们将自己喜爱的词语和句子摘录下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传到网络上去,和其他学生交流。看到自己的文字能挂上网络,学生写的兴趣极大地得到了提高,原先只想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的,也有了自己想写的冲动,不再应付教师了。从家长的反馈中感受到网络这个看不见的幕后平台,此时成了学生模仿写作的大舞台。学生有了这样的成功经验后,很快喜欢上了它。学生不仅可以模仿范文写,还可以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及时看到其他学生写的内容,留下自己的意见,还可以因为自己写在网络上的内容,获得其他学生的点评。在这样开放的平台上,学生一边在教师的有意指导下预习新课,一边在同学的广泛讨论中预习新课,对于学生来说,自学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都在得到提高。在信息技术的有效参与下,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了激发,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比起传统的预习写作,网络环境下的写作,因为展示的舞台更形象有趣,展示的内容个性鲜明,展示的时间无局限,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3 提高口语交际的有效性
网络的普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网络告诉学生,《西湖》景色优美并且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网络告诉学生《莫高窟》的前世今生,感叹它的千年历史和曾经的劫难;网络告诉学生,《石头书》中蕴含着神奇的知识,大自然奇妙无比。在课前,学生能够搜索出很多相关内容,知识的储备在课前就完成了一部分,课堂上的交流可以是水到渠成。当谈到相关的话题时,学生可以说出西湖有哪些著名的景观,美在哪里;莫高窟里有什么,有怎样的历史;石头书是什么。预习环节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场面,已经给学生创造了最佳的视听效果。正是因为有了网络技术的支撑,学生预习时才能有那么多的收获。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起新的知识框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时候的课堂,就不单单是教师费力地讲解,学生一味地接受。课堂上,学生提得出自己的疑问,同学间可以探讨得起来问题,教师也可以更有效地指导。这时候的课堂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舞台。在这里,他们可以讲自己听到的故事,说自己看到的画面;在这里,学生说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宣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训练。预习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谁要是没预习,就没有内容好讲,预习自然而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有机结合,给语文教学中的预习环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画面和情景,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