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个个城市群就是一个个经济带,那幺经济园区可以说就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从今年6月份开始,本刊先后走访了天津滨海新区、无锡工业园、巴中经济开发区、重庆经开区,我们看到经济园区建设更大地为经济发展释放了空间,充实了经济带的内涵,正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最佳载体。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现在这些“孵化器”大多拒绝走老路,正处于变革调整中:一方面加大研发投人,发力新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整合人才、资金、载体、平台等创新要素,打造一条能把一项科技成果变成市场畅销产品的“创新链”,塑造创新型经济发展引擎。在这一过程中,以云计算为代表的IT服务平台,成为改善园区软环境的重要手段。
园区转型中的云契机
7月17日,上海市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清风徐来,静谧的莫奈湖做漾秋波。谁能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老工业区;而今,一个集聚上千家高端服务型企业的高新技术总部经济园、“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已脱胎新生。
现在这里已经成为40余家互联网上市企业的“数据总部”,这其中包括互联网公司腾讯、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国内知名的电子支付平台付费通以及卫生部命名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示范工程等企业、机构和项目。
一个曾经传统老旧的工业园,何来如此大的吸引力?以创新推转型,以品牌促发展,以服务求增值。“因地制宜,高端引领,整合资源,后来居上”。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群说,当别人还在为转型会损失产值而犹豫时,上海市北园区早已瞄准云计算等高端产业大步前行。
事实上,北高新园区的转型之路几乎就是很多国内园区转型的真实写照,1992年始建时,定位为工业园的市北园区即承载着上海污染企业“三废转移”的功能。由于园区合金工厂较多,工人常常“白衣上班灰衣下班”。随着商务成本提高,市北园区淘汰传统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升级换代势成必然。
2003年,市北园区在上海率先提出向“2.5产业”转型。2.5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既为生产性企业提供贸易、结算、咨询等管理服务,又兼备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职能。这使得一大批如科勒投资、环达电脑、晶澳太阳能、研华慧胜等高效率、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型企业纷纷加人,园区企业结构向信息技术、总部型企业、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类企业等方向发展和集聚。
2008年起,园区不仅正式摘掉了传统“工业园区”的帽子,并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首批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调结构、转方式”进入收获阶段。
而现在,随着上海建立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密集的资金流和信息使得拥有强大的数据中心集群成为两中心顺利发展的前提,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因而成为园区独具优势的专业服务。信息技术高新企业相继将总部设在园区内,带动了中小型技术创新、创意企业跟进服务。目前,园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势头,园区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引入云背后的经济账
曾经,量化IT设备的投入产出比是困扰CIO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现在,经济园区纷纷看中“好处”而引入云计算,那么这些“好处”究竟在哪里?
6月,重庆经开区的“企业服务云计算平台”正式上线,成功实现了为重庆经开区300余家企业和20个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对此,经开区招商服务中心主任刘家勤表示,“经开区云平台的上线,可以使区内所有企业方便地使用IT服务。使用CRM构筑的投资公司关系管理体系后,不仅解决了中心业务上的难题,简化了工作流程,而且使‘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到每个办事人员的内心”。
苏州工业园区在2011年迈向了政务私有云,园区计算机信息中心负责整个园区管委会下属20多个局、委、办政务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制定,提供项目咨询、基础实施运维服务的专业技术部门。其应用主要包括面向企业服务、公众服务、招商、财政、规划建设等60余个专用业务系统以及管委会机关的电子办文、邮件等OA系统。
园区信息中心负责人杨迪从园区信息中心的投入方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政务私有云资源池中的11台物理服务器(平均功耗1000瓦/时),可提供虚拟服务器约200台左右(与此配置相当的物理服务器平均功耗为350瓦/时)。物理服务器减少了90台,以前耗电61.3万度,现在仅为9.6万度,冷却每年节省77.5万度。由于云模式通过虚拟化对资源进行统等分配和调度,目前政务私有云架构中的高性能服务器(每台20万元)配置为4路32核CPU、128GB内存,可虚拟配置为4CPU、4GB内存的虚拟服务器(每台2万元)约25台左右,节省设备开支180万元。同时,云计算服务也极大地改善了园区的软环境,增益了招商引资的喷量和速度。
此外,苏州工业园现在租用风云在线的云服务,一年费用只需7000多元,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信息化成本。这使得包括新能源、生物医药、动漫游戏等领域在内的200多个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园区。
在西湖区电子信息管委会副主任傅阳的眼中,云计算所带来的“好处”则更为形象,他把云计算比喻为水龙头,“企业有相关的需求随时可以拧开这个水龙头,各取所需”。
以熟悉的办公室电脑为例,云计算能够建立数据库对每台电脑的数据进行备份,更重要的是它能取代传统笨重的电脑机箱。也就是说今后只要人人配一台显示器外加一个传输数据的小盒子就能使用电脑。用户通过Web页面选择自己想要的基础配置,比如硬盘、内存的大小,CPU的功率,使用何种操作系统等等。云计算平台很快就会创造一个符合要求的虚拟环境,运行效果和实际上配置的硬件和软件无异。而所需的费用只是盒子的几百块钱外加低廉的租金。
傅阳表示,水龙头式的服务方式,给园区内企业进军电子商务领域的降低了准入的资金门槛。前,包括中国银联、东方医院等大型企业已加入到云计算平台,采购成本平均降低了30%~50%。
园区的逆向思维
对于园区经济的发展来说,尽管云计算带来了种种好处,但是一些冷静的园区负责人也看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
杨迪最为担心的是,云计算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对于云计算未来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微软、IBM、HP等企业也在想办法预防。一位业内人士坦言,虽然目前国内外在云计算的使用过程中尚未发生重大安全问题,但仍要引起重视。拿数据来说,每块数据都被良好地隔离,没有权限的用户无法进行相应操作。
云计算产业本身也逐渐成为了一些园区的负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2010年开始,经济园区中把云计算产业作为重要引进项目的园区不在少数。在赛迪顾问一份名为《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报告中,则用了云计算大跃进这样的描述。报告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可达7500亿元至1万亿元人民币。面对“钱景诱人”的云计算产业,近两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许多城市涌现出云计算投资热潮,争相斥巨资打造各种规模庞大的云计算产业园、云计算数据中心。北京、上海等众多一线城市已将云计算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北京市发布“祥云工程”计划,云计算服务将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带动云计算产业链形成2000亿元产值。上海市颁布云海计划,三年内培育10家在国内年经营收入超过亿元的云计算企业,推动百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向云计算服务转型,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千亿元。
“规划中动辄数百亿元的投入,跑马圈地式的发展,让园区后续的发展乏力,主要体现在招商难,企业入驻率不高”,宁家骏指出,“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找到突破点;第二,当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也亟待通过云计算和云服务的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公众;第三,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日益增长和迫切的需求,把握云计算和云服务带来的机遇,“但一定要注意,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把什么东西都和云计算套起来,这样不一定完全准确”。
国家信息中心在研究中发现,散落的城际网、局部网,利用率在15%以下。所以要打造好云计算生态链,必须把各个服务商和基础设施的服务商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园区云计算的价值,并提升面向关键业务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