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卫民
广州市保障“菜篮子”供给的做法、成效和下一步设想,主要体现在“四个加强、四个确保和五个创新”。
加强机制体制保障
确保“菜篮子”工作落实
一是着力健全工作机构。广州市根据农业部的要求,早在1990年就成立了 “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虽历经多次机构改革,但市和各区(县)始终保留相应的工作机构。二是着力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尤其是对于蔬菜生产,制定了菜田建设基金征收办法等规章,建立了菜田建设专项基金,确保了蔬菜常年生产面积54万亩、复种面积238万亩的保有量。三是着力加大财政投入。“十一五”期间市级财政涉农投入25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3倍,其中每年直接投入1亿元以上扶持“菜篮子”产业化生产,投入约5000万元用于菜田基本建设,投入5000万元担保本金和30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菜篮子”工程建设。
加强基地设施建设
确保“菜篮子”生产能力
一是强化农业载体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了15个千亩蔬菜生产基地和20个蔬菜专业村、10个水产基地、31个万头猪场、96个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家禽场。二是强化农业设施建设。已完成70%的农田(鱼塘)标准化改造,建成温室大棚、喷滴溉等设施栽培面积15万亩。三是强化产业化建设。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品牌化经营,基本实现了主要生产基地、专业村都由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主要产品都有注册商标。目前,全市年均蔬菜产量340万吨、水产品产量45万吨、家禽出栏量1亿只,基本满足本市蔬菜、水产、家禽的总量自给;年均生猪出栏数260万头、禽蛋产量3万吨、牛奶产量5万吨,自给率均达到30%以上。
加强流通体系建设
确保均衡供应和价格稳定
一是完善市场体系。建成江南果菜等6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合计350亿元以上),建成覆盖主要生产基地的产地批发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了12个市场配送中心以及各镇(村)农家店、农贸市场,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二是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扶持“农超对接”、“农商对接”,60%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与超市、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有效的配送对接;率先实施网上“菜篮子”工程,建成全国首家网上“菜篮子”绿色样板市场(东川新街市),建成华南农产品交易网等多家网上选购农产品交易平台。三是落实储备制度。重点落实蔬菜和冻肉储备制度,将新增1万吨蔬菜、3000吨猪肉储备冷库,增强应急能力。四是完善价格调控机制。严格落实“菜篮子”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建立价格监测网络,涉及品种500多个。
加强质量监管
确保“菜篮子”产品安全
一是建成以市级机构为龙头、区(县)机构为骨干、批发市场和生产企业为基础,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监测体系由106个监测站点组成,每年例行检测样本量近100万份。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制定农业地方标准与技术规范,建设标准化示范区,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认可。三是全面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制度,主要生产基地、专业村初步实施了“生产登记、产品检测、标识管理、基地准出、市场准入”的质量溯源机制。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广州市将统筹加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突出抓好“五个创新”:一是创新财政、金融扶持方式。规划“十二五”期间财政投入14亿元,深化与银行的合作,带动社会资本投入48亿元,重点建设35个骨干项目。二是创新市场主体发展方式。大力扶持农业企业上市,加快发展行业自律组织,培育、壮大一批“菜篮子”龙头企业,促进规范、可持续发展。三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积极推行“订单农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远期业务。四是创新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从种子到肚子、从田间到餐桌的监管制度,积极发展健康农业,进一步提升“菜篮子”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五是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探索建立“异地对接、异地扶持”机制,沿高铁、高速公路布局建立外省外市定点生产基地,调动全国“菜园子”供应广州“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