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当一个受众欢迎的记者

2012-04-29 00:44:03李洪斌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8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公众

李洪斌

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职业,是高尚、神圣、光荣的职业,是令人向往和羡慕的职业。在我国,许许多多的新闻记者,以高度的新闻事业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尽职尽责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忠实地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守望着公平正义,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扬和尊重,把他们和解放军战士一样称为“最可爱的人”。然而,在我国社会剧烈转型的时期,随着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新闻记者队伍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记者没有按记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甚至扭曲了记者的职业良心,其所作所为,不仅没有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作用,反而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和巨大的伤害,人们说这些记者是“不受公众欢迎的记者”。最不受公众欢迎的记者有以下几种:

“造假记者”。新闻的力量在于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近些年来,在我国新闻媒体上,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的虚假新闻时有所见,屡禁不止。这些虚假新闻,扰乱了舆论,欺骗了公众,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思想混乱,影响了社会稳定,给党的事业和公众的利益造成了很大损失。人们称制造这些新闻的记者是“假记者”、“八卦记者”、“谣言记者”、“吹牛记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媒体传播的虚假事实的报道中,记者故意弄虚作假、胡乱编造事实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是记者或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猎奇轻信、人云亦云;或添枝加叶、合理想象、虚构情节;或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造成的失实新闻。这些失实新闻,同样是虚假新闻,其危害一点也不能低估。人们每当看到失实的新闻,也将采写这些新闻的记者列入了“造假记者”。记者在新闻采写中,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这个基本原则,敬畏事实,做到事实有根有据、准确无误,为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记录下真实的事实,自觉防止虚假、失实新闻的滋生和蔓延。

“官僚记者”。记者不是官员,其主要任务是采写新闻报道。可如今,有些记者却官气十足,把一些官僚作风搬到了新闻工作中。他们到基层采访,不是自己摸情况、写稿件,而是要基层通讯员介绍情况,搜集素材,然后,出个题目,像领导干部要秘书为自己写讲话稿一样,要求通讯员写出稿件,自己改上几笔,就带回编辑部发表了,而且还常常把自己的名字署在文章作者的前面。还有些记者,看到地方报纸上刊登了一条较好的、适合自己所在报纸刊登的新闻,就把这条新闻改头换面地抄下来,署上自己的大名在报纸上发表。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宣传部门和通讯员,对这种只动口不动手、指指点点、剽窃和占有别人劳动成果的记者心中有气,十分反感,称他们为“记者官员”、“官僚记者”。我国老一代新闻工作者,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的邓拓曾经说过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话:报社没有“新闻官”,从社长、总编辑到记者,都要动手采写新闻,写作评论。他自己经常带头深入基层采访,亲自写消息、写通讯、写评论。记者决不能有官气,只有自己动手搜集材料、撰写稿件,才能保证事实准确和报道质量,才能做到对稿件负责、对媒体负责、对公众负责。

“老爷记者”。有些媒体记者下基层采访,把自己当成高人一等的“特殊人物”,派头十足,八面威风,颐指气使。有的如果不车接车送,就不去采访,车型不好还不高兴。有的采访时不管有无必要,也不管当地领导的工作多忙,非要一把手陪同采访不可,不陪同就说领导对报道不重视、不支持。有的下到县里乡里或企业采访,并不到群众中和生活中,也不到生产一线去采访,而是住在高级宾馆里,要人家把现成的材料送到宾馆、让人家把采访对象通知到宾馆里汇报情况。有的要被采访单位高标准招待,吃、喝、住、行、娱乐等稍有不周就面露不悦之色,甚至借机刁难。群众称这些记者是“老爷记者”,对他们敬而远之。这些记者如果不下决心改正“老爷作风”,就不能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欢迎和支持,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担负的采访任务。

“狗仔记者”。有些媒体的记者,新闻竞争意识大于新闻责任意识,经营观念强于公众道德观念,为了增加新闻的阅读率、收视率、点击率,吸引眼球,扩大卖点,以赢得更多广告商的青睐,不惜用种种手段和方式,搜集和传播明星绯闻、名人隐私、大款艳事、家庭暴力、畸形婚姻、抢劫凶杀等所谓“独家”、“内幕”、“猛料”、“猎奇”、“重口味”新闻,一味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以制造所谓的群体效应、轰动效应。这样的新闻,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相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悖,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人们的精神健康,传播的是有害乃至有毒的新闻,理所当然地受到公众的反对和抵制。公众将采写这些新闻的记者称为“狗仔记者”甚至“黄色记者”,打心眼里厌恶和鄙视这样的记者。

“商人记者”。新闻报道是无偿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可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媒体记者却把商品交换的原则移植到新闻报道中,身上充满了商人气派,商业味道浓烈。他们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企业采访,有的写稿前就向人家讲明发表一篇稿子要订阅多少份报刊,否则就不给发稿子;有的记者稿子见报后拿着报纸找上门来,要人家刊登广告或提供赞助。有的以编辑费、版面费、活动经费等各种名义,向被采访对象索取费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公众把这种以新闻报道的名义,实际上是在跑“新闻生意”、做“新闻买卖”的记者,称为“商人记者”、“记者商人”。这样的记者,不仅采写的稿子毫无公正、客观、真实可言,难以给公众提供有用的新闻信息,而且还加重了被采访单位的负担。“商人记者”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有些单位,特别是一些企业,一听说这样的记者要采访,领导早早就躲起来,不与他们见面;有的找出各种理由将记者拒之门外。这些记者,实在是记者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腐败记者”。有极少数媒体记者,自以为身份特殊,活动空间大、关系网广、无人敢监督,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更不把媒体机关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放在眼里,胆大妄为,把新闻采访当成捞取好处、敛财发财的机会,他们有的进行钱稿交易,大谈稿件的含金量,按照稿件见报的位置、篇幅的大小收取费用,塞入自己的腰包;有的一听说哪个单位出了点问题,就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跑到这个单位采访,或明或暗地要挟人家拿出钱就不报道,不拿钱就在媒体上予以曝光;还有的记者,对诸如矿难死人、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群体事件等重大事件,接受了当事人的贿赂,拿了“红包”、“封口费”之后,就失声了,该报道的也不报道了,甚至颠倒是非,写出隐瞒和掩盖事实真相、为当事人开脱或减轻责任的虚假报道。公众对这样的记者,十分憎恶,将他们称为“腐败记者”,他们是新闻记者队伍中的蛀虫和败类。

新闻记者是公众人物,广大群众对记者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会鉴别和评判其优劣。一个不受公众欢迎的记者,一个公众不赞成、不满意的记者,其毁坏的绝不只是记者的个人形象,而是败坏了媒体和新闻队伍的整体形象,也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威信。因为这让人们感到连代表着社会公平正义、代表着社会“良心”的新闻记者都不能信任了,还有什么人可以信任呢?为此,新闻记者一定要牢记自己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提高政治水平、理论水平、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在新闻工作中严格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严格恪守新闻职业道德,不为权所迫,不为势所惧,不为情所动,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动,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浮躁、不浮华,兢兢业业地做好新闻报道工作,保持好自己的人格和名节,做一个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深受公众欢迎的,为公众所信任、所认可的记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第八社区管理中心)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公众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我自己的公众号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12
公众号5月热榜
公众号6月热榜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