桲椤树的“三化速度”

2012-04-29 00:44:03毛绪强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2年19期
关键词:食用菌社区农村

毛绪强

桲椤树社区北临内蒙古,东接辽宁,鸡鸣三省,偏僻闭塞,过去曾是国家级帮扶的贫困村。因为经济发展滞后,村里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后就不愿再回来,姑娘搞对象一听说是山沟里的就吹了。村民居住分散,上学求医不便,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制约了经济发展,当地人很难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

2011年11月,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平泉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精神,金杖子、郭杖子、郝杖子、王家沟、毛家沟、马杖子6个村整合到了一起,成立了河北省最大的农村社区——桲椤树社区。在桲椤树社区党委带领下,社区按照共同致富的理念,加大新农村建设投资力度,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农业工业化

桲椤树社区土地多为坡耕地,有机含量高、土壤较肥沃,气候适宜、水源丰富,适宜发展果品、食用菌产业。为此,社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以园区带动的方式,大力发展食用菌、花卉观光、果品采摘等现代设施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促农增收。

食用菌是当地经过30年发展起来的农村支柱产业,桲椤树社区按照“质量立菌、科技兴菌、龙头强菌、市场活菌”的发展思路,强力打造食用菌产业园。社区内现有生产杏鲍菇的承德鑫盛源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日产杏鲍菇鲜品8吨。桲椤树社区副主任郭振荣介绍,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后,日产杏鲍菇鲜品可达13吨。

鑫盛源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桲椤树社区的建立,不仅为桲椤树社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解决了当地村民就业的难题。

家住桲椤树社区毛家沟的毛大姐每天骑摩托车走7里路来鑫盛源上班,在发菌车间里,她向记者敞开了心扉。她说:“以前在村里也就种个地,看孩子,没事在村口和别人侃大山,农闲时去城里打工,现在在工厂上班,每个月能拿到1000块钱,这对我们妇女来说是一笔不少的收入。最关键的是不用大老远地去城里打工,下班回家能照顾上学的孩子,比以前方便多了。”

据鑫盛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已安排附近村民300多名上岗就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

在原金杖子村,由4名青年党员共同筹资400万元建设了600亩设施地栽香菇园区,并成为青年党员创业基地、双带工程示范基地。

桲椤树社区党委书记金旭东向记者介绍,除了承德鑫盛源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之外,按照下一步规划,社区将把其他食用菌产业由地栽菇模式逐步向小型工厂化转型,因为小型工厂化易管理、见效快、市场风险小、抗自然灾害能力强,也不浪费土地资源。

桲椤树社区充分利用气候、土壤适宜的条件,发挥当地农民有着多年栽果、管里经验的优势,发展“三优”果品1000亩,建设起“三优”果品产业园,按照绿色、无公害、有机化的栽培管理要求,将果品观光采摘园打造成观光娱乐科技示范基地。

“三优”果品产业园以桲椤树战役烈士陵园和日军侵华“人圈”遗址等景观为中心,以“绿托红”为格局,实现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与休闲观光采摘相结合的旅游观光产业体系。红色旅游和果业相结合,将进一步拉动桲椤树社区经济增长。

农村城镇化

将分散的6个村合并在一起成立的桲椤树社区,是河北省最大的农村社区。

该社区总人口11326人,分散居住在5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部分居住在深山沟。村庄不集中,零零散散,占地面积较广,闲余土地多,浪费了很多土地资源。为了节约土地,更为了改善社区村民生产生活环境,社区党委规划社区范围内最宽阔、最中心、最方便的地段,即金杖子以东、郭杖子以西、王家沟以南、郝杖子以北为社区规划基础建设用地打造中心村。

其中,金杖子村作为河北省首批新民居建设示范村,采取选址新建、山沟移民等形式对全村新民居建设作出具体规划。目前已完工的一期工程共投资3000万元,占地70亩,按照一户一宅、两户一栋的标准,建设联排式别墅新民居75户,现已全部入住。

记者走进金杖子村村民朴先生的新家,宽大的阳台,明亮的客厅,宁静的卧室,雅致的书房,整洁的卫生间,房子舒适方便,与城市居所无异。做建筑生意的朴先生给记者算了笔账,“我家的房子面积240平方米,买房子共花费24万元,平均下来合计1000元一平方米,相当便宜,而且用水不花钱,到冬天还有地暖集中供热。”

据金旭东介绍,社区二期工程占地70亩,设计248户,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中。而三期工程占地70亩,设计218户,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工程全部完工后,建筑面积将达到6.5万平方米,入住居户可达540户。这样就可把分散的居民全部迁入新居集中居住,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也方便整合土地搞社区特色产业。

农民居民化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村就是落后的代名词,没有像样的教育,没有像样的诊所,更没有休闲娱乐场所,农民过着白天干农活、天黑熄灯睡觉的日子,根本享受不到城市居民所享受的惬意生活。而现在的桲椤树社区,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桲椤树社区原中心小学地处偏僻,校舍破旧,校园面积无法扩大,没有合格的专用教室,且校舍十分紧张,不能满足学生就餐、住宿及学习的需要。为了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社区决定新建一所寄宿制学校,新学校建成后,将有高标准的教学楼和宿舍楼,还将建成标准的操场和13个专用教室,学校可服务8个村,服务人口1.2万多人,服务半径10公里。

此外,桲椤树社区还将建设中心幼儿园,以便让农村孩子及早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学前教育。中心幼儿园建成后,将有标准的教室,以及多功能活动室、保健室等,幼儿人数可达300人,从而全面提高办园质量,推进幼儿教育发展。

另外,桲椤树社区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建设社区中心建立综合服务中心,而综合文化中心的建立将成为一个集文化、体育、广播为一体的、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综合性文化阵地,对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桲椤树人的生活条件正在一点点地改善,硬化的马路,明亮的路灯,敞亮的楼房;桲椤树人的钱包也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渐渐鼔了起来;桲椤树人在吃自己种植的无公害农产品的同时还能为城市所需农产品供给贡献一份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桲椤树社区在“三化”同步推动下正快速向现代化社区发展。

根据桲椤树社区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桲椤树社区将逐步走上工业兴区、产业富民之路,实现50%农户到企业上岗就业,30%农户从事食用菌、花卉等设施农业,20%农户从事餐饮、商贸流通,到2015年全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达到生活富裕、区貌改观、生活质量提升,最终实现集体富、共同富、稳定富、长远富的发展目标。

链接

桲椤树历史沿革

平泉县桲椤树村位于平泉县东南部,距县城50里,明朝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1664年),因四周山上长满桲椤树而得名。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1661年)皇帝将这一地区划归其侄女婿郭郡马管辖,故该村名为郭杖子。

桲椤树延续过程:1941年11月桲椤树为安龙泉联合县第三区;1945年为平泉第八区;1946年4月——1947年10月为平泉第五区,1949年6月——1949年9月将青平县第五区改为桲椤树区。新中国成立后,平泉县下辖13个区,桲椤树为十三区。1950年2月4日经热河省政府批准,将桲椤树区的南北苇子沟、杨树沟、朝阳山、蔡家沟、西烧锅划归宽城县汤道河管辖。1955年6月17日改称为桲椤树区。1958年9月属党坝公社,1961年大社化小社为郭杖子公社。1984年建立郭杖子满族乡,1988年撤区并乡,将倪杖子合并为郭杖子满族乡,2011年成立桲椤树社区。

猜你喜欢
食用菌社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31 09:00:42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25 02:30:40
3D打印社区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8:04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