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嗣兴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年间,世界发生了此前300年来都不曾发生的现象,发达经济体总体减速,而东亚国家、拉美国家却经济快速增长。这是新兴经济体,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趋同发展的一个过程。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而多数新兴经济体却依然表现良好。然而,随着危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难以幸免,纷纷步入经济减速的轨道,过去高速增长隐存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于是,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能否持续,便成为关乎全球经济恢复以及全球经济未来前景的大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问题,尤其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据已公布的数据,8月份中国工业生产继续放缓,同时通货膨胀显示出上升的初步迹象。8月份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是2009年5月以来的最低增幅。8月份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高于7月1.8%的涨幅,符合预期。在6月和7月两次降息后,央行没有进一步采取行动,银行的放贷无明显变化。在今年的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2%,是2002年12月以来的倒数第二,由于统计方面的问题,实际投资增长应低于这一数值。8月份的贸易顺差扩大至266.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3292.9亿美元,增长0.2%。其中,出口1779.8亿美元,增长2.7%,进口1513.1亿美元,下降2.6%。8月份中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从7月份的50.1下降到49.2,中国制造业出现了9个月来第一次收缩。随着经济减缓抑制需求,制造商的收益持续下降,7月份中国工业企业的利润出现了今年来最大降幅。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9月9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经济增长计划受到考验》的文章。文章发问:“中国经济蹒跚着进入了今年的最后几个月……为何北京不采取更多措施来支持经济发展?”接着自己回答了自己的问题:“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就北京而言,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率是可以接受的。年初,温家宝总理就将经济增长的目标下调至7.5%……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从理论上讲,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实现基本趋同是可能的,如果实现了趋同,它们将成长为发达国家。但从实际去看,绝大多数落后国家都较难追上发达经济体,反而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出现增长停滞,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金融脆弱等并发症。中国正是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现在,调低经济增长目标,设法解决高速增长隐藏和积累下的问题,这无疑是正确的。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急需转型的关键节点。
纵观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就无一例外地开始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期,同时伴随着大量企业的转型发展行为。国际经验表明,企业转型发展的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来的高速增长之后,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开始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中国的企业转型发展也必将进入重要的转折期。
企业的转型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与根本保证,没有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无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所谓企业的转型发展,就是企业通过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包括对市场、经营、产业、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变与变革,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获取并提升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行为。据此,企业的转型发展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抓起。
一、价值转型:包括产品从低端到高端,也包括产品本身附加值的提高等,价值转型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研发创新和产品升级等。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企业由于外部市场需求的萎缩,带来竞争加剧,本来利润率就偏低的生产制造环节的价值空间受到进一步的挤压,而与之相比,研发设计、销售服务这两端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大。于是,在研发设计、品牌价值、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这些非生产环节下功夫,亦能显著提升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向高附加值延伸,还可以通过生产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使主导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并向高端化发展。企业对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是价值转型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力量。这一方面的主要做法,一是不断提升企业专业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二是不断提升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率。
二、经营转型: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
金融危机背景下,品牌对企业利润的提升和市场地位的作用进一步突显,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受经济减速的影响相对较少,甚至发展得更好。没有品牌的企业,大多面临着市场和利润双降的挑战,举步维艰。所以,那些率先通过贴牌方式,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来发展的出口加工贸易企业,目前转型升级的主要模式应是从无品牌向有品牌发展,进而还可以从单一品牌到多品牌。这样,就可以随着国内市场和国际化市场的开拓,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开展多品牌运作经营。
三、市场转型:主要是企业销售市场的结构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中国出台的产业振兴规划,把“走出去”和“国际化”作为应对危机或化“危”为“机”的重要举措,支持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和“国际化”。“走出去”和“国际化”是当前企业市场转型发展的基本模式,而外向型企业近期的市场转型模式则应是强化国内市场。
四、产业转型:主要是企业在专业的水平分工和完善产业链,以及产业多元化程度等方面的转变。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比重逐年增加是目前企业转型发展一个突出特点。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是主要的形式,而保持主业不变但不断拓展企业经营行业,也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常见方式之一。这些方式一方面保留了原行业的业务,有稳固的经营基础;另一方面,根据外部经营环境和产业的发展阶段,进入其它行业,挖掘和分享其他行业的机会。
五、管理转型:企业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方面的进展。
重视现代管理技术和工具的运用,丰富管理手段,推进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是企业实现转型发展、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金融危机后,由于外部市场需求不断萎缩,虽然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融资成本持续上升,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能力将价格和成本上涨的压力转移出去,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六、绿色转型:主要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污染方面的进展。
一般企业采用节能生产工艺或技术,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是总体上有一定的降低,这种节能减排降耗模式是企业绿色转型的基本模式。有实力的企业也可以尝试绿色转型的大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这种转型方式及深度产业链整合和多产业相互链接,难度、复杂度都非常大,很容易形成大的风险,但是一旦按循环经济方式实现绿色转型成功,将带来多重竞争优势。
事实上,企业的转型发展往往是多方位、多维度、综合、互动的,现实中的企业转型发展模式往往是多种模式的综合交互体现,而且,不同的企业虽然会有共同的发展趋势,但并不会有一个标准化的转型模式,只要有利于企业成功转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就是好的模式。
今后中国经济的较快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根本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关键要看企业是否能成功转型发展。所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从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着手。现在是世界各国重新寻找再平衡的过程,是未来世界经济格局重塑的序曲。在此阶段,各国一方面处理危机时代的各种麻烦,另一方面眼睛也都在瞄着搜寻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若要提前布局,积蓄潜能,真正成为下一轮的领跑者、下一轮经济规则的制定者、真正的经济强国,则必须从眼下的企业转型做起。只有有了世界超一流的强大企业群,才一定会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