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巴基斯坦 先学反恐

2012-04-29 00:44:03吴嘉
海外星云 2012年19期
关键词:领馆卡拉奇使馆

(美国)吴嘉

近年巴基斯坦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骚乱不断。我在巴国任职期间,几乎每隔一个月,就要在伊斯兰堡与卡拉奇两座城市之间往返一次。骚乱、暗杀、炸弹袭击乃家常便饭。使馆会提前部署安全行动,包括提前24小时探测会议地点,派遣武装护卫队,安排随身保镖。这是例行公事,所有公职或外交人员,无论职位高低一视同仁,夸张点说,连上厕所都快到“ 越俎代庖”的地步。

外交官的脑袋是提在手上的

看着电视上血肉横飞的惨景,常让我想到两年前的一天。

下午两点,我正在伊斯兰堡的巴基斯坦商业部开会,突然手机显示一条使馆发出的紧急短信,迅速瞄了一眼:“白沙瓦市的美国领馆遭恐怖袭击……”6名武装分子试图冲击领馆,正在枪战中。使馆指示,正在使馆的工作人员不要离开使馆,在使馆外处理公事的人原地待命。我和同事遵命留在在商业部大楼。

事后才知道,仅两小时前,一名人肉自杀炸弹者刚刚袭击了白沙瓦一个世俗党的集会,炸死了45人,世俗党的70多成员被炸伤。紧接着就发生了美国领事馆被袭事件。守卫领事馆的海军陆战队与持枪者真枪实战,劈里啪啦,交火了数十分钟,方才停歇,结果造成4人身亡。所幸领馆人员训练有素,此时迅速撤退至掩体,直至战火平息,才回到各自办公室。

外交官在高危区域任职,冒着极大的个人风险,夸张地说,脑袋是提在手上的。我每次去卡拉奇出差,由领馆安排,入住万豪酒店。酒店四周部署着持枪戒备的保卫人员,一般车辆根本无法靠近。原来,美国领事馆与酒店紧挨着。几年前,美驻卡拉奇领馆曾遭自杀汽车炸弹袭击,就因为恐怖分子驾车进了酒店,强攻领馆未遂,便引爆了几百磅重的炸药。当时,我的美国同事——负责设备管理的戴维和一名巴籍司机正在领馆门口执行公务,顷刻间丧生。

任职前参加反恐训练

有鉴于此,在去高危国家任职之前,每位外交官必须按规定参加美国国务院组织的反恐训练。近几年,被部署到伊拉克、阿富汗和其他高危国家的外交官的人数翻了个倍,参加“外交系统反恐训练”(Foreign Affairs Counter Terrorism Training,简称“FACT”,)的外交官多达几千人。据国务院外交安全局预计,一年有数百名培训人员注册新课程。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国务院近年来为解决减员新增的位置和聘用的几百名特工。

FACT专为数百名外交官设置的课程一应俱全:熟悉枪械、炸药意识、侦察破案、医疗、反恐驾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安全操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2009年,我成了这数百人中的一员。

驾车撞车上演警匪片场景

封闭式培训的第一个项目是驾车。在我看来,脚踩油门,手握方向盘的事,能有多复杂呢?这个项目从最简单的急刹车、急转弯开始,渐进加大难度:打滑控制、两秒钟之内掉头(看官们想象一下手脚配合的速度)、直线倒退(时速50英里的速度)、走S形、冰上刹车,五花八门,上演着一幕幕警匪片里常出现的场面——飞车、急转弯、撞击,猛刹车,轮胎与地面剧烈摩擦发出的刺耳尖声此起彼伏。上车不过一支烟的功夫,我便感觉头重脚轻,眼冒金花,赶紧掏出教练事先分发的晕车药塞进嘴里,接着练。

有一项训练让人难忘,那就是,当司机中暗器受伤,或遇难失去驾驶能力的时侯,坐在乘客席上的当如何应对?你要学会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重新调整手脚的功能分配,一手扶着驾驶座的靠背,一手握方向盘,继续驾车逃生。这样的技巧属于一点就透,记住了也就永世难忘了。

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写过一本回忆录,叫《在火在线》(In the Line of Fire),书里多处描绘发生在他身边的袭击高官的恐怖事件。2004年6月刺杀卡拉奇军军长的袭击最为惊险,军长的司机在第一轮枪击中头部中弹失去意识,只是下意识地将脚死死踩在油门上,汽车呈“之”字状前进,在驾驶员后座的副官见状立即伸手接过方向盘,以死人的脚和活人的手配合驾驶汽车,冲过了枪林弹雨。而军长的后卫车仅落后一步,被打成了马蜂窝,车上的7名士兵全部遭枪击身亡。穆沙拉夫本人也经历了数次惊心动魄、命悬一线的座驾遇袭事件,大难不死。除了运气不错,随扈人员训练有素,功不可没。

哪一个驾驶训练项目最刺激呢?当属接下来几天的实地撞车。当一辆车横在你面前,狙击手趴在车后举枪瞄准着你,而后面的逃生之路也被堵死的时候,你想过对策吗?想逃生,唯一的方法就是硬冲过去。

“你们要将角度对准横在你面前的车的前1/3的部位,而不是迎头对准中间,两车正面相撞是逃不过去的。这时候敌人已经下车,用车身做隐蔽,举着枪瞄准你。你应该放慢车速,做出‘就范的姿态,把时速降到每小时10到15英里,假装停车投降,以迷惑敌人。等到离障碍物还有15米的时候,你要突然猛踩油门,直冲过去,杀他个回马枪。

“记住,绝不能松开油门,要将脚死踩到底,否则撞得不利索,反而会有震荡感,身体受到反弹。被你成功撞击的车,应该呈90度。

“还有,要眼疾手快,脚比眼还快。”

在撞车前的几秒钟,我一跺脚,一咬牙,杀人的心都有了。战场啊,那本来就不是显示温情的地方。

训练肉眼探测简易爆炸装置

反恐训练的项目涉及面广,成本高,仅是我去的培训基地,就有数不清的大型设施,包括驾驶员训练轨道、室内室外射击场、用于军事行动的移动城市地形、爆炸后遏制设施、爆炸物拆迁场、弹药存仓库、便携式军械库、破坏设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急救培训设施等。

谈到爆炸物,如今最常见的就是简易爆炸装置,英语叫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简称“IED”,又称“土制炸弹”。这种自制装置成本低廉,材料随处可得,杀伤性却丝毫不小。IED引爆方式近百种,不易侦测,什么电线、电池、诱骗装置、储藏品、被丢弃的车辆、军事设备、武器、绳索、玩具、寻呼机等,令人防不胜防。

简易爆炸装置成了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使用的最为危险的武器,每天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黎巴嫩、埃及等国家被制作和运用。电视新闻里屡屡出现的恐怖袭击事件,许多是由这些IED造成的。

问题是,在没有爆炸物探测仪的情况下,没经训练的人,光凭肉眼探测简易爆炸装置,是件很难的事,更不要说排爆了。

训练课上,教员教我们不断提出疑问,易拉罐为什么会搁在这些位置?原本清洁的马路旁为什么出现了一堆垃圾?训练内容还包括实地识别和搜查车内的爆炸物。学员们跟在教员后面,先看车的外部,包括底盘,再仔细查看车内所有目光和手能触及到的地方:后视镜、方向盘、换挡器、头枕、遮阳板、安全带、手套箱、烟缸等。发现后,拆卸炸弹更容不得半点纤瑕。

射击急救一样都不能少

靶场的射击演习步枪、手枪,规定每发子弹必须打完。别人抡起手枪就能射击,我呢?那支左轮枪像砖头一样重,子弹上膛都要捣鼓半天,手无搏鸡之力,扣扳机要两个指头一块用劲。那把AK47冲锋枪,被我“吭哧吭哧”地推上了子弹,举起枪来怎么瞄准,都无法将两个枪眼对成一线。

有一天要求我们穿上士兵用的防弹衣,这防弹衣可不是大家熟悉的防弹背心。刚开始我连拎都拎不起来,好家伙,40多磅。我第一次把它穿在身上,再戴上钢盔,才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地心引力。我动弹不得,别说摸爬滚打了。

急救措施的第一课就是心肺复苏术(CPR),俗称“人工呼吸”。只要会心肺复苏术这一急救措施,一条即将消失的生命就可能被检回来。据说,救活率超过40%,可谓回天有术。反之,如果等到把病人送到医院,救活率降到了1.4%。因此,CPR训练在美国极其普及。

急救的最后一招是如何操作一种带电的震颤器,又是一番器械操作。上完急救一课,我脑子里一片殷红,进不得,退不得,看不得,受不得。稍喘口气,教员开讲其他与战争杀戮有关的医疗救治常识:烧伤、割伤、擦伤、骨折、颅脑损伤、鼻出血、刺伤。

怎样紧急处理骨折,也是重头戏。包扎是关键,要确保正确的骨头骨折固定和支持,以防止骨头刺破肌肉、血管和皮肤。实地演习的血淋伤口虽是色料,对视觉仍是一个不小的刺激,纱布、绷带、固定板都是真枪真刀,浪费了无数包(卷)消毒纱布。连被包扎的伤员也是我们轮流坐庄,前一刻躺在地上装扮病人,眨眼间又跪在地上“抢救”伤员,“假戏真做”。

训练还包括如何对付生物武器,各种生冷名词、术语,经教员教授,立刻变得经脉分明。(作者任职美国国务院,曾外派巴基斯坦) (编辑/袁红)

猜你喜欢
领馆卡拉奇使馆
沪上喵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