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清凉寺墓地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部西陌乡清凉寺村,地表上现存元代木构建筑清凉寺。中条山余脉之南有恭(共)水涧,恭水自北而南注入黄河,全长16.9公里,原属长流河,近20年来因天旱少雨,已成季节河。恭水涧沿两岸北起坡头遗址,往南绵延10余公里至刘堡遗址,断断续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数处。清凉寺墓地位于坡头遗址之西,相距恭水涧约80米。清凉寺墓地属于寺里—坡头遗址,遗址最早发现于1955年,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墓地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2004年的发掘共清理墓葬262座,墓葬排列有序,南北成行,东西成列,同时也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打破关系。墓内共出土玉璧、玉钺、玉琮等玉石器200余件。现将清凉寺墓地出土玉器介绍如下:
玉琮(图1)内径6.2厘米,外径7.3~7.5厘米,侧缘厚0.9厘米,通高4.2厘米,射高1厘米。主体呈乳白色,间有灰蓝色和浅褐色,玉质温润。中间是双面管钻的圆穿孔,孔内壁光滑,射较低,而且四周高度不一。四个侧面较平整,每一面的中部各有两条竖向凹槽,凹槽的中间较宽深,兩端略尖浅。
玉璧(图2)浅绿色,受沁严重,一面为灰白色,一面绿色与白色相间。内缘较厚,外缘薄。直径12.4厘米,孔径6.4厘米,厚0.1~0.5厘米。
玉璧(图3)深灰色,部分区域受沁发白。器表经过抛光,外缘不太规整。内孔为双面管钻对钻而成。内径6.7厘米,外径16.6厘米,厚0.5厘米。
凸缘六边形玉器(图4)白化严重,有深蓝斑点。外形为不等边的六边形,中为管钻圆穿孔。其中三个短边近直,另三个长边略弧,直边与弧边相间。孔径6.7厘米,高3.5厘米。
玉璧(图5)乳白色,有豆青色斑纹。器表经过抛光,由边缘向中心逐渐加厚。内、外边缘均不规整,部分区域磨制不细。内径6.7~7厘米,外径17~17.5厘米,厚0.5~0.6厘米。
玉牙璧(图6)青绿色,周边钙化,部分白化,抛光较好。平面为方形,由中心孔向边缘逐渐变薄。四牙边刃明显,向同一方向旋转。两面均有加工时用线拉切的痕迹,中心圆孔为两面管钻。孔径6.2厘米,中心厚0.8厘米。
玉方璧(图7)灰白色,略泛青,有绿色斑块。平面为长方形,中心有大圆孔。近一角处有一个单面钻的小孔,另一角略破损。长11.7厘米,宽10.2厘米,孔径6.1厘米,内缘厚0.4厘米。
双联复合玉璧(图8)浅绿色,有深褐色斑痕,间有不规则纹理。整体玉质较好,抛光精细。由两个对开的玉璜拼合而成,两璜结合部有钻的小孔,分单面钻和双面钻两种。内径6.2~6.8厘米,外径18.5厘米,厚0.4厘米。
玉环(图9)器表为浅绿色,有大面积的褐色斑纹。经过抛光,但不够精细,外缘不规整。两面均有片状工具的切割痕,内孔的边缘还有管钻时留下的旋转痕迹,靠近环外缘有一个钻小孔。内径6.2厘米,外径10.2~10.5厘米,厚0.3厘米。
玉兽头饰(图10)白玉,圆雕,抛光较好。面部轮廓不明显,仅雕出眼、鼻的大致形状。背部平整,两侧各有一个钻的斜穿小孔,两孔相通,器体中间有一个贯穿上下的直孔。高1.1厘米,宽2厘米。
双孔玉刀(图11)深灰色,通体磨光。背部平直,刃部内弧。靠背部有两个单面钻成的圆形穿孔。其中一面的小孔外侧均有斜通角端的朱砂痕迹。长24.8~25.4厘米,宽6.1~7.3厘米,最厚处1厘米。
复合玉璧(图12)青玉,玉质较好,抛光,由两个成形对开的玉璜拼合而成,两个璜纹理部位相同,接合部的两边有穿孔,分单面钻成和双面钻成两种。内径6.8厘米,外径1.5厘米,厚0.4厘米。(责编: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