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卓越网购教育教学类书籍,在赠书栏目里,遇上熟悉的作者苏樱和毛晓雯合著的《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一书,立即拍下。拿到书时,发现这本赠书包装最用心,外用塑料薄膜完整地包裹着。当时急着翻看到手的教育类的几本书,就将这本非教育类的书随手放在书架中,于是一直被冷落着。
周末,目光随意遇上此书,取下,脱去外包装,翻开,只读序言——叛逆是一种高贵的姿态,就被作者独到的见解深深吸引,于是放下一切事务,一鼓作气将此书读完。
此书按达赖喇嘛为转世活佛的习俗,依次讲述了仓央嘉措的前世、今生、后世。前世中,作者娓娓道来,讲述了藏地前五世达赖和班禅的具体情况,对不懂藏佛历史、文化的人来说,此部分可谓是最好的扫盲读物。仓央嘉措的一生是矛盾的,他既是万人敬仰的活佛,又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囚徒。“住进布达拉宫,他是雪域之王;流浪在拉萨街头,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他不在乎名与利,他改变不了命运,于是做出种种惊世骇俗的叛逆行为——以活佛之尊跪求还俗,以俗人的装束浪游在拉萨的大街小巷、当垆酒肆,用真性情流淌出来的神圣之歌表达对生命真谛的感悟,用词语之光去照亮生命轮回的世界。合上书,素白的封面一尘不染,恰如雪域高原,而仓央嘉措身着红衣义无反顾、特立独行的背影及狭长落寞的影子,更加显得决绝而苍凉,让人为之动容。
现在流传的很多诗歌是不是仓央嘉措原创已无从考证。作者认为,不少是因爱生信而以讹传讹的结果。抑或这些诗歌中有仓央嘉措的诗魂附着其中,让人不得不爱。如这一首: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间。
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
读了这本书,再读仓央嘉措的诗歌,不认为仓央嘉措是离经叛道的情佛,而是他参透了生命的真谛,对佛理有了超凡脱俗的认识。“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其中的“你”,并不是简单的指某一个人,而是受苦受难的众生,或是指信仰,本真,乃至至高无上的佛法。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者,改变、加持也;行者,实践、亲为也。修的是正道、正智、正见;行的是善心、善言、善为。作为教师,更应如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只为途中与学生相见,用正道、正智、正见帮助学生,用善心、善言、善为影响学生。如此,才不枉为人师。
不过,念经容易,修行难。新课程改革虽然多年,不少中小学校,念的是“素质教育”的经,行的是“应试教育”的实,面子上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里子里的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教育者的嘴上喊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口号,实际上做的是“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的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这样的事实。事实面前,口号再响也显得苍白无力。考试分数成为“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尺。分数成为学校地位的象征,分数成为教师水平的标志,甚至分数成为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教育”手段的唯一目标只是追求分数。大家的潜意识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把“优秀的学生”与“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之间画上等号。只要考试成绩好,则一好百好。 大家都知道“应试教育”是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但大家又都自觉地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做着“反教育”的事情。
叛逆是一种高贵的姿态!如今应试教育的大“魔咒”下,真需要教师如仓央嘉措一样,有足够叛逆的勇气和行为,拒绝教育的功利,冲破教育的“魔咒”。这样的教师严谨笃学,志存高远,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这样的教师淡漠名利、拒绝功利,能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拒绝为应试而教;这样的教师“只为途中与生相见”,用正道、正智、正见助学生成长,用善心、善言、善为影响学生;这样的教师不是把“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挂在嘴上或写在文章里,而是落实在日常的教学行为细节中;这样的教师不拖课、不占课、不搞题海战,不以剥夺学生锻炼、休息的时间来提高考试成绩;这样的教师如学生心中的“活佛”,诲人不倦,广利众生,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学生,正如仓央嘉措一样,“不负如来不负卿”!
叛逆是一种高贵的姿态!教师改变不了体制,那就改变自己吧,不随波逐流,如仓央嘉措一样,走生命本源之路,“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且“不负如来不负卿”!有足够的勇气与日常的反教育现象作斗争,有足够的底气拒绝教育功利的诱惑,有足够的信心摆脱高考“魔咒”的束缚,有足够的恒心去追求教育的本真。即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首要目标,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敬畏学生的生命成长,促进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让学生保持好奇心、求知欲,让每一个生命活得快乐,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让每一个生命有尊严、有自由、有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
叛逆是一种高贵的姿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应试教育备受大家诟病,作为教师,与其嘴上抱怨,不如力行改变。努力破除高考这道“魔咒”,不为“考分”,而为“育人”,育人先育心,育才先育德,为“育”而教,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和净化心灵的殿堂,使校园成为传承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乐园,使学生拥有求真的科学精神和纯真的人文情怀,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希望有执着追求并有足够叛逆勇气的教师能一天一天多起来而成为教师队伍的主流,从基础教育开始,彻底改变以应试为目标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或许如此,让国人难以释怀的“钱学森之问”方能渐渐有“解”!
(吴汝萍,金湖县实验小学,2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