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迎庆
六十多年前,考古学家们打开了明万历皇帝定陵,众多灿若云霞的丝织品出现了。正当他们惊叹古代织造技艺的高超时,转瞬间那些珍贵文物在自然环境下立即发生了风化,让文物专家们痛心疾首,尤其是那件万历皇帝的缂丝龙袍。为了重现龙袍昔日芳容,专家们努力寻找一位工匠来复制龙袍,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人选—苏州缂丝老艺人王嘉良。由此这个曾辉煌一时的皇家工艺,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次会议上,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说到苏州的工艺品,人们大多想到的是苏绣,但要问苏州手工艺品中的巅峰之作,那非缂丝莫属了。缂丝在历朝都是用来制作龙袍、复制名贵书画和宫廷装饰品,因此缂丝和皇家用品联系在一起,具有“织中圣品”之美誉。这种集美术欣赏、织锦技术及绘画艺术于一身的手工艺品,向世人展示着它高雅而清纯的艺术风格。因其“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被古代文人赞誉为“雕刻了的丝绸”。
由于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织成的用品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历代宫廷皇室的藏品,而民间一般不允许越制收藏,因此现在缂丝的传世品十分稀少。加上缂丝的工艺十分繁复,一件作品往往要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完成,民间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因而现在每一件缂丝作品的价值都在百万元以上。著名学者朱启钤在《清内府藏缂丝书画录》中收入的113件缂丝作品,在中国内地保存完好的仅30件。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的历史渊源
苏州缂丝高雅、细腻、精美、富丽。苏州缂丝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凝结了诸多艺术元素,与苏绣、宋锦等姐妹艺术互为营养,相互借鉴、启迪、发展,展示着内蕴深厚的吴地文化。缂丝本是北方工艺,苏州不是缂丝的发源地,但苏州却是缂丝的成熟地、丰富地、发展地。缂丝传到苏州是因为宋朝南迁的同时,把缂丝在内的很多名工巧匠也带到了苏州。吴中盛产丝绸,其丝有纤维长、强度高、弹性好等特点,是表现缂丝艺术个性的最佳材料。宋代缂丝比唐代缂丝更加精湛,尤以大幅的缂丝画为特色,其品格高雅,富贵气质十足,大多为宫廷所收藏。
元代缂丝一反南宋细腻柔美之风,具有简练豪放、古拙苍劲和浑朴写实的特点,而对华贵金色的偏爱使织物内加金线的作法引领一代风尚,独具时代特色。缂丝作品多盛行制作与佛教和祝寿有关的挂轴。如《东方朔偷桃图》和《八仙拱寿图》,以人物故事为题材,构图简练,幅面宽大。
明代缂丝只有苏州和北京两地,其中又以苏州最有名,苏州吴县张花村被称为缂丝村。其时苏州人文荟萃,吴门画派精品迭出,缂丝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当时名家的画稿,缂丝艺人吴圻、朱良栋、王统等缂织沈周、唐寅、文徵明等人的画稿,成为现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馆藏精品。
清代,苏州缂丝行业从城郊陆慕、蠡口扩展到光福、东渚一带,成为全国的缂丝中心。江南织造局发办的缂丝活计,均由南京派员前来苏州督办,做好后为皇室征用。清代缂丝新创“缂绣混色法”,即将缂丝、刺绣和彩绘三者结合,以加强织物的装饰效果,丰富和提高缂丝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原藏于紫禁城的《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轴》就是以“缂绣混色法”织制的典型的艺术珍品。
清代以后,苏州缂丝行业趋向衰落,从业人数锐减,全国也仅苏州一地保存了此项工艺。民国以后缂丝织品市场日益缩小,苏州城郊许多缂机都闲置停工,苏州《明报》曾载《缂丝工艺在苏州》一文,其中指出:“战前吴中操此者约百人,在此数十年中,固有因年事之增进而死亡,其遭遇战争之逼迫而流亡者亦不少,今能织造者恐不足六十人,而艺人精者不过二三十而已。”缂丝仿制技艺也一度失传,直到20世纪50年代,缂丝技艺在苏州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苏州历代缂丝名匠录
提起缂丝就必然要和宋代相连,尤其是要提起南宋,这是因为在南宋出了一批缂丝名家,把缂丝艺术推向了空前成熟的阶段,而在这些名家之中,就要首推苏州沈子蕃了。从沈子蕃的几幅传世作品来看,他似乎较偏爱北宋画家崔白一派的水墨野逸的画风,故他的作品大多表现萧瑟的秋冬、孤傲的禽兽和寂静的山水。原清宫养心殿所藏《花鸟图》和《梅雀图》均为其传世佳作。
吴圻,明代吴门(今苏州)人。紫禁城乾清宫中藏《蟠桃仙图》,即为吴圻摹缂沈周画作的作品,织有“吴门吴圻制”及“尚中”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朱良栋,明代长洲(江苏苏州)人。缂丝代表作有紫禁城乾清宫藏《瑶池献寿图》,织有“长洲朱良栋制”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沈金水(1883-1968年),苏州蠡口镇姚祥村人,15岁从其宗叔(苏州织造府工匠)学艺,常为织造府定制宫廷缂丝品。光绪末年曾为慈禧太后缂织袍服,还为宣统皇帝溥仪登基赶制龙袍。中年曾一度停机做包口,在其名下有缂机50多台。1954年进苏州市文联刺绣小组传授缂丝技艺,代表作有《金地牡丹图》、《金地双鸽牡丹》等。“知音犹及朱存素,妙技可追沈子蕃。”这是1957年沈金水为朱启钤所书“松寿”制成缂丝,叶恭绰见后叹为观止,遂撰此联交陈从周转送沈金水。
王茂仙(1896-1969年),苏州陆慕人。民国年间做缂丝包口。1966年退职回乡,代表作品有《金地牡丹轴》、《鹅竹中堂》。子王嘉良继承父艺。
王金山,1939年出生,现为缂丝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任苏州缂丝研究会会长。1963年至北京故宫博物院先后复制了宋代缂丝名家的多件作品。2001年建立王金山大师工作室。
马惠娟,1953出生,苏州人。1998年为霍英东之女复制了宋代朱克柔的作品《莲塘乳鸭图》。其作品《云龙图》获得了北京亚太地区国际博览会的金奖,开创了缂丝以泼墨写意画稿为题材的先河。
苏州历代缂丝精品赏析
千百年来,苏州的缂丝工匠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从唐代出现的缂丝带,到宋代之成批的面料,再到南宋极其精致的书画,直到现代的特种手工艺品,划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的轨迹。有宋代沈子蕃缂制的《梅花寒鹊图》、《青碧山水图》,有明代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和吴圻缂制的“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画作《蟠桃仙图》和《戏婴图》。清代有《三星图》、《八仙庆寿图》。当代又有《苏州小桥图》、《云龙图》等,这些缂丝作品皆工丽巧绝,形态生动,栩栩如生,自成风韵。
沈子蕃缂丝作品《梅花寒鹊图》,系北京故宫十大镇宫之宝,也是宋代缂丝工艺最杰出的代表作。该图摹缂的是宋人写生工笔花鸟画,一枝苍劲的老梅树,梅枝挺拔,梅花簇簇,四周万籁俱寂,梅树干上两只寒鹊相互偎依着伫立在枝头,其中一只将头埋在翅膀下,悠闲自在,另一只似乎正充满希望抬头仰望前方。鹊趾爪转折有力,紧紧抓在梅杆上,身上的羽毛排得井然有序。在缂织技术上,沈子蕃熟练地运用平戗、长短戗、包心戗等多种缂丝技法,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苍老的梅树,俊俏的花枝,并以写实的手法,摄取寒鹊的瞬间动态,使画面自然和谐。尤其是梅树的树干,采用包心戗的技法,呈现出用笔皴擦的水墨效果。
沈子蕃《青碧山水图》,表现江南山水的青碧旖旎以及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闲雅旷怡之趣。缂织时采用了织绣中的多种技法,以“渗和戗”、“长短戗” 缂成山纹,以“构缂”法织出轮廓勾边线,以“平缂”用于所有的平涂色块,以“子母经”用于缂织文字和图章。此外,在山、云、水等处局部还以淡彩渲染,使景物阴阳远近,层次分明,再现了江南大自然空灵开旷的情趣,又具有山水画所不能具有的工艺质感之美,是沈氏缂丝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
明代苏州缂丝名家吴圻,常以吴门书画作品为蓝本,沈周《蟠桃仙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上方织沈周大行书题:“囊中九转丹成,掌内千年桃熟。蓬莱昨夜醉如泥,白云扶向山中宿。”幅左下方缂织工款:吴门吴圻制。作品能得原画之神韵,尤其人物表情最为传神。上方诗文,书法遒劲,气勢雄壮,深得书法之精神。全幅极细微处,亦均缂织无遗,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呈现了缂丝艺术的独特风格。
缂丝加绣《三星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为彩缂加绣,有福、禄、寿三星和苍松、鹤鹿等象征长寿的纹样。作品采用平缂、长短戗、搭缂等技法,为表现不同物象的质感,在一些细微之处,辅以丝线刺绣,如人物的衣纹、鹤鹿的躯体等,用钉金线、散套针和施毛针等绣出。整幅画面使用色丝多达30余种,构图饱满,缂绣精美。
缂丝高雅、细腻、精美、富丽,可以欣赏;如屏风、书画屏条、立轴、册页、长卷;可以实用,如台毯、靠垫、手提包、团扇面、装裱面料。缂丝技艺中有丰富的情感信息和吴地文化的精华。愿缂丝这门精湛的技艺在当代缂丝大师的手上再创辉煌,愿缂丝这门精湛的技艺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手中永久承传。
(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