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回族伊斯兰学者刘智名相思想初探

2012-04-29 05:07:58朱国明
理论观察 2012年2期
关键词:研究

朱国明

[摘要]刘智认为相是体的显现,名是相的称呼。相包括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现象,也包括需要人们理性把握的精神现象,特别是需要用信仰去把握的真主的存在。名相相互依存,但是名为虚幻,相体为实有。名相既与体相连,也与体之用相关。名要与相符合,名实一致。通过名可以认知相,也能认知相之体用。

[关键词]刘智;名相观;研究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93 — 02

刘智是清代早期著名回族学者,主要代表作是《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和《天方至圣实录》。我国著名学者白寿彝先生曾用“体大思精”的评语来评价刘智的这三本书。其中《天方典礼》一书还在清代乾隆年间被收入官修《四库全书》的存目中,这也是中国伊斯兰学者著作中唯一一部被收入的书籍。刘智是我国明清时期重要的回族伊斯兰学者,对伊斯兰教及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思想是在继承伊斯兰思想以及吸收中国儒家学说特别是宋明理学思想基础上自成体系,对明清回族伊斯兰哲学体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名、相是哲学认识论中的范畴,在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上是以名、实的问题出现。清代著名回族伊斯兰学者刘智从伊斯兰教的角度对名、相也给予了较为深刻的探讨。他的名相思想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伊斯兰宗教哲学特色,以伊斯兰教义和伊斯兰宗教哲学思想为根本渊源,真主始终是他名相思想的核心。

刘智认为相就是实体显现出来的状态,是实体本质的表象;名就是相的称呼、或者是名号,是对相本质的认知。他说:“相者,体之显也,因其为何如之体,而其相为何如之相。相与体依,而相与体,非二物也。名者相之称也。因其相为何如之相,而其名为何如之名,名与相依,而名与相非二物也。名不二与相,相不二于体,一焉而已矣。”又“自之名与自之相相依。自之相与自之体相依,自体之体与自之名相相依。”这是对名、相基本含义的解释。另有宗教方面的解释是:“相者,现也。现者,隐而显也。相即真也。相依于体者,于无所依之中,而强名之曰依也,名者,所以道其相之实也。”〔1〕把名、相和真主联系起来,是真主之理念由隐而显就是相,相依附在具体的形上,名是对依附在体之上的相的称呼。

在刘智看来相是实体的表象,天地万物形体不同、状态各异,有万千物就有万千相。名是对相本质的认知,一种形体或状态就应该与其有相应的名称,有万千物就有万千名。而且名、相、体三者紧密相连。相是实体的形或态,是外在显现,有形有态就是相,所有形体必然表现为特定的相,体是有形象的体,所以相体同时存在,相体一体。有是相必有与其相一致的名称,否则名相不符,就无法认识相的本质,所以名相也是一体。三者一致,才能名符其实,有体必有相,有相必有名,名所代表的就是一定的体相,体相必有一名,所以见其中之一便能够了解其余两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体决定相,相决定名,名反映相。本质上,相体来源于真主,真主是万物的创造者,万物的体相早已在真主所显化的大命中就有其理念的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在刘智的思想中,相不仅仅指有外在表象的物质存在的相,还指理念、意识等精神性的存在。他把相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有形之相,一个是无形之相。“凡目可视,耳可闻,鼻可嗅,口可言,手足可握蹈,皆有形之相也。凡心可思,意可到,解悟可得,皆无形之相也,故真体无著。”②即凡是人们感官能够感受到的都是有形之相;凡是需要人们心灵感悟、信仰才能理解的就是无形之相,这两大类相不外乎是物质之相和精神之相。实际上,在刘智看来这个无形之相、即“真体无著”的真主,才是讨论相的关键,只有真主是无形之相,是实在的,需要人们用信仰去把握和敬奉。

在刘智的名相思想中,虽然名相紧密相连,但是两者的本质有差异。他认为名为虚幻,相、体为实有,“但名之为物也,虚相之为物也。”即便如此,三者仍然是不可分离,没有无名之相,也没有无相之名,“然非名,则相无称。非相,则真不显。虚与幻,实真一之所以自为变化,而自为称名也。”在伊斯兰宗教思想中,除真主是实有的,其他都是真主所造化,是虚幻的。名、相、体三者紧密相连,相与体始终相一致,无相则体不显,无体则无相。每一个相的产生,都是真一的显现,每一相的灭亡,也只是相的灭亡,而真一仍然存在。在此角度上,刘智认为体的相就是显现,表象的背后则是隐藏着的体,大而言之,就是真主意欲的显化,理念世界之理外显为具象世界之象。显现的自然是真主的意欲,或者说理念,“理隐气显”,名与相反映的本质就是真主意欲之实。

在刘智的名相观中,名、相、体、用四者本为一体。不仅名、相、体三者相依,而且名相也與体之用相连。刘智指出,每一相都是体之相,相应的每一相也就有了一定的功用,这个功用是体的功用。真主显现或者造化了物体,则相应地名与用同时存在。所以“名起,则其所当然之义,与其所相宜之用,俱与其名焉尽之。不知其相之义与其用者,详其名,可以得其义,知其用矣。”〔3〕在刘智看来,为一体相命名,必须要把握这一体相的实质和功用,让名称真正展现体相的内涵,做到名与相的高度一致,提起名称,便能联系到其相、体、用,或者说一个合适的名,就包含着有关相、体、用的信息。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这是要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一致,才能达到认识的统一。

在刘智看来,名是非实存,而相是实存,但是一旦名相显现,则名就代表着相应的相,相应的相本身就意味着相应的体用,所以可以通过名相认知万有,特别是认知真主的本质。人的学习就是一个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学习的内容就包括对各种名的认识,通过了解名,进一步了解相体和功用,以名相的不同来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异,这是名相本身所具有的认知功能。刘智非常重视名相在认识中的重要性,重视名相相符。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真主的本质,他说:“是故名也者,相之相也。名立而相彰,相彰则真一之全体显丽愈显矣。”认为有了名称,体相就可以彰显,体相彰显,真一所照射的理念就都显现为体相了。在这里,可以理解刘智的名相之论目的就在于对真主本质的认识和把握。正如黑鸣风所总结的,“究而言之,必无无名之相,必无无相之名,必无无体之名相。故曰,无量无量之名相,即真宰无量之妙用。”〔4〕从伊斯兰教的思想来看,宇宙万有都是有名相有体用的,在真主造化的世界里,没有无名的相体,也没有无体相的名称,事无巨细,万千体相就有万千名称,这实际上显示的是真主的万能。

虽然从基本原则来讲万事万物的名相都已是真主确立,但在制名、用名上还是有人可以发挥的自由。人也可以制定名称,但是制定和使用名称必须要遵循一些原则。

在命名和用名的问题上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在刘智关于“无称”的论述上可谓最具有代表性。“无称”就是一个具体的名,意思是无法称呼,这是刘智为世界造化之初所命的名。刘智认为在造化之初,是造化的原始状态,一片混沌,浑然一体。给这个状态命一个什么名称最为恰当呢?有的人把这个时候称为“无”,刘智认为不正确,因为无就是虚无、没有,但是在浑然一体这个状态的时候,不是虚无,而是真有,所以不能称为“无”;他认为直接称呼“有”也不正确,因为实有是含义,不是名称,名与义是有区别的,名是称谓,义是含义,两者不能代替;直接称呼为真或体也是不正确的,称呼为“真”,只局限于真这一个特点,而忽视了与真相对的幻;称呼为“体”,只局限于体这个位,而抛开了与体同为一体的用。在刘智看来这些称呼,都没有把最初的那种浑然一体的状态描述完整,所以最终还是用无法称呼,即“无称”来命名最为合理。刘智关于“无称”的命名,具体反映了他关于名、相的基本看法和关于命名方面的原则,即他认为名与相要一致,更要与体相一致。名要全面地包含所称呼事物的内涵,不可偏废,只要有偏废,就不能完全描述一个事物的本质;要区别清楚名称和含义的不同。名是名称、称呼,义是含义、意思,虽然名称和含义要对等,但不能替换。刘智关于制名、用名的这些原则主要是用在宗教思想方面。如果从逻辑认识的角度来说,这些原则本身也是人们认识问题时候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刘智著.天方性理〔M〕.马宝光,李三胜,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2〕刘智著,天方典礼〔M〕.马宝光,译.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3〕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冯延臣〕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
电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