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
当今中国的崛起引起世界瞩目,美国一面实施打压,一面竭力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2011年11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澳大利亚,签订了美军在澳驻军的协定,同时准备以军事力量重返菲律宾,以加强亚太地区对华军事部署。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国内也滋长了某种偏激的民族情绪,认为应彻底改变邓小平时代确定的“韬光养晦”的方针而对美采取强硬对抗,并以为已有了相应实力。其实,单纯以美国自身的综合实力而论,在经济上、军事上同中国相比仍具有巨大优势,何况还有西欧和日本这样实力很强的盟友。中国一方面要反对美国对华打压,坚决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应对自身力量有清醒认识,在此基础上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而不能走回上世纪60年代那种四面树敌、超出国力搞强硬对抗的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可动摇
2010年国际经济界给中国戴上“世界第二”这顶桂冠,国内主流媒体冷静地没有庆贺,反而是美国、日本和一些西方国家大肆炒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最近推出的估算结果是,中国的GDP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已达美国的70%。
如此高估中国经济规模,带来一些相应的论点:中国应该承担更大甚至主要的国际责任,应让人民币大幅升值,应为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西欧金融危机承担责任,应率先履行减少碳排放的诸多义务……同样,美国愈加重视“中国的军事威胁”,将其军事力量更深地介入亚太地区视为理所当然。
回顾历史,解放初期的中国因受美国敌视,不得不采取“一边倒”战略,即以对外部“半开放”的态度向苏联和东欧开放并争取援助,这种做法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至1959年,中国的国内产值按汇率达到600亿美元,同年美国为5600亿美元,双方差距缩小至不到10倍。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破裂,当时中国曾以极左的外交政策同时“打倒帝、修、反”,四面树敌,使自己在国际上十分孤立(只有一些需要中国花钱来争取的穷朋友),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直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中国的GDP不过2000亿美元,美国则接近3万亿美元。事实证明,实行所谓的“革命外交路线”,使得中国上世纪50年代同发达国家刚刚缩小的差距在60年代和70年代又拉大了。现在有些人还吹嘘当时的对外政策“强硬”,这不是对历史的无知便是别有用心。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采取了对世界全方位开放、对外不搞对抗、“韬光养晦”埋头发展的方针,取得了世界震惊的成就。从一些工业品的产量看,中国的确已成为“世界工厂”。不过若仔细分析,中国的产量优势还主要在低端产业方面,高端产业的龙头仍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引领。即便从国内的工业生产看,计算机芯片和操作系统主要来自美国,高档发动机来自俄罗斯,复合材料和数码技术主要引进日本,这说明中国在微电子、光电新材料、航空工业基础等方面仍然薄弱,只有航天业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却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今天的国人切不可盲目乐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决不可动摇。
中美军事实力差距巨大
中美之间的军事差距也十分巨大。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年即1950年出兵朝鲜,同美军较量达成了势均力敌的战果,一时举世震惊。国内一些人常以此为据,认为抗美援朝时中国就能对抗美国,现在力量对比应该更有利,其实这是不了解军事科技发展史而产生的误解。
朝鲜战争是当时世界两大阵营对峙下的一场有限的局部战争,美国受主要对手苏联的限制,没敢使用核武器,投入朝鲜这一局部战场的力量也有限。再仔细看一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后期使用的武器装备,主要系苏联提供,尤其是苏制战斗机、坦克等与美军的装备处于同一技术档次。接着,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在苏联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国防工业,常规兵器达到了世界50年代的水平。不过这时整个中国的工业科技水平较美国至少落后半个世纪以上,一枝独秀的军工业只是在苏联帮助下超前发展,一旦离开这个“支柱”很难再迅速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的常规兵器发展即陷入基本停滞状态,只是核弹、导弹有了突破性进展,才达到了一些勉强的战略威慑。美国在世界迈入电子信息时代之际引领先潮,至80年代末其军事科技总体水平已领先苏联十年。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为集中财力发展经济,在军事上采取了“忍耐”方针,军事科技发展在80年代也放慢了脚步。这样,直至90年代初,中国的导弹、飞机、坦克、火炮等主战装备只相当于美国50年代的水平。90年代后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一批代表苏联80年代水平的主战装备如苏-27战斗机、“基洛”级潜艇、S-300防空导弹等,并在几年内消化吸取其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常规装备的总体性能近年来已能超过苏联解体前的水平,少数装备还有所超越,不过在航空发动机、大飞机等方面仍不如苏联末期,与美国现在的水平更难相比。
苏联瓦解后,美国进一步大力发展军事高科技。上世纪90年代美国每年平均军费为2000多亿美元,其中技术开发费年均数百亿美元。此时俄罗斯的年均军费降到100多亿美元,而中国此时年均国防经费与俄基本相当,科研能力和费用远远不足,只能保障一些重点项目。直至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国防投入才有较大提升。至2011年中国公布的国防经费为6100亿人民币,按汇率已接近1000亿美元,但仍不足美国的1/6,科研费用更远远不能与之相比。
现代军队是科技密集型团体,一国的国防科研能力和工业经济水平决定其装备水平,也最终决定其军事实力。中国近些年来科研力量发展很快,2011年 “神舟”飞船与“天宫”达成了对接,很快可以建立空间站,不过这在总体上也只相当于美苏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目前有些国人认为,中国的武器装备同美国相差20年。虽说某些型号如最新的第四战机有此差距,可是全面地看,在武器的多数领域中差距还不止于此。何况现代战争已是整个战争系统的综合对抗,中国在军事系统整体操作水平方面的差距更大。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中国在武器装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大批新式武器装备列装部队,并形成了战斗力。若从某些武器的单项技术指标看,中国的进步的确是巨大的。例如在陆军方面,中国推出的99式改型和96式改型主战坦克、新型100毫米突击炮、国产155毫米自行火炮令国际瞩目。“卫士”远程火箭炮研制成功,又使解放军在远程火力投送方面领先于世界其他强国。海军方面,近十年来掀起了造舰高潮,各类新型战舰的大量建造和下水,出海试航的航空母舰更让国人看到海军强国梦即将实现。空军方面,近十年来中国的歼-10等第三代战机装备部队,加上预警机的研制成功和各种空地精确制导打击武器的陆续列装,使解放军空军战斗力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2011年1月,国内的第四代战机歼-20试飞成功,成为继美、俄后世界上第三个能研制四代战机的国家。“神舟”飞船翱翔太空,显示出在空天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些成就确实令国人振奋,不过若同美国的军事技术装备相比,差距虽有缩小却依然巨大。
中国陆军主战装备的水平同美国相比,可能是各军兵种中差距最小的,不过现代战争中陆战的作用已日益降低,美国甚至早就扬言不会同大国再打陆战。从海军的总吨位看,中国海军已仅次于美俄居全球第三,不过其装备水平同美国的差距却是军事领域中最大的。例如美国的核动力航母1961年便已服役,中国才刚刚涉足常规动力航母。中国空军的战斗机仍同美国存在“代差”,例如美国的四代战斗机F-22早在1990年便已试飞,比中国领先了21年,而且该机在2005年便已装备空军,现在都已停产而在研制第五代。至于美国拥有的战略轰炸机,中国还没有,在这一重要领域又不具可比性。
第二炮兵装配的战略核导弹,可谓中国最具威力的“撒手锏”,是中国多年来能够威慑美国的最强利器。2009年国庆阅兵时,中国亮出了最新研制的机动战略导弹东风-31A,引来世界军界瞩目。不过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只以最低限度的核报复为满足,导弹的数量和威力都很有限。当然,在国际上核力量可以达成“不对称恐怖平衡”,两国之间若具备10枚对1000枚的有效打击力量,也能造成双方谁也不敢使用核武器的结果。中国一直不肯公布拥有核弹的数量,不过在数量上与技术水平上同美国肯定不能相比,只以保持一点有效的核反击力量为满足。
综观中美两国的主战武器,可以说多数项目的技术差距不止20年。如果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相比较,双方整体军事技术水平差距可达30至40年。此后中国通过从俄罗斯进口新式武器,加上国内科技水平大大提升,军事装备向前跃进了一至两代,的确已经缩小了差距。但美国在军事科研方面的步伐也非常迅速,尤其在超出传统概念的新技术开发方面有了巨大进展,因而对包括中国、俄罗斯和西欧国家造成了新的鸿沟。
信息化: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
在工业化时代,人们对比各国的军事力量,往往只将军队人数、武器性能这些单项罗列对比。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武器装备主要体现为体系对抗,其整体水平差距已非单项长处所能弥补。目前美国在全球军事领域“一超独霸”的地位,恰恰主要体现为其信息化整体水平远远领先于世界。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科技发展已引起战争特征出现革命性变化,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武器装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二是打击方式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在相对降低附带破坏力的同时更加突出打击的精确性;三是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完整的系统,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美国恰恰引领了这一潮流,并在1991年海湾战争、1999年科索沃战争及新世纪的伊拉克战争中显现出来。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实力便令世人吃惊,完全压制了伊拉克的苏式电子装备。当时,美军就能达到以卫星实施全球警戒,并以巨大的运输力量保障全球到达。这种军事力量,20年后的世界各国仍无法达到。海湾战争后美国又大力开发令人眼花缭乱的指挥、侦察和通信一体化系统,太空监测系统,太空攻击武器,太空力量投射手段,高精确度弹药,无人作战系统,战术高能激光武器,次声波武器,束能武器,等离子体武器,电磁轨道炮,以及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的全球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在这些领域,美国领先其他国家数十年。
苏联在解体之前,军事科技水平便已经落后于美国。俄罗斯因国防科研经费一直不足,主要靠吃苏联80年代的“老本”,尖端军事科技同美国的差距大都拉大到20年以上。中国基础薄弱,起步追赶的难度更大。在进入电子信息主导时代后,只有美国拥有全球监视和定位系统,并具备全球仅有的“空-地”一体打击能力。例如2011年北约对利比亚的空袭虽说以法、英的战机为主体实施打击,却都依赖于美国卫星和无人机提供的侦察信息,有人指出离开美国后北约其他国家实际上就打不了仗。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仍将是无可争辩的世界军事霸主。
冷战结束后,美国不断通过战争检验和改进武器系统,中国的新装备却未经过实战检验,作战效能还有疑问。另外,中国过去奉行国土防御和近海防御战略,缺少空中和海上的远程投送力量,这方面同美国的差距更大;作为远程快速投送主要装备的国产大飞机的研制,还远未见眉目。因此,如今中国要在军事上对抗美国的打压,只能发展几招能够起遏制作用的威慑性手段,即所谓“撒手锏”,绝不能指望搞军事竞赛,否则必蹈苏联那种追赶不上对手却拖垮了自己的覆辙。
尽快“治好心脏病”,弥补制空权缺陷
邓小平早就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科学技术也是“第一战斗力”。中国的崛起要有雄厚的军事力量保障,提升这一保障能力同样要以科技强军为重点。中国经济实力、军事科技水平落后于美国的局面,是中国近代社会制度长期落后的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而想改变这一状况恐怕至少还需要两代人的努力。因此,现在一些国人应从自我陶醉中清醒,在处理对外问题上保持谨慎态度,仍应坚持“韬光养晦”的方针。
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陷入深深的金融危机之中,制造业萎缩,国内矛盾比过去突出,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增大,这又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继续和平发展的机遇。不过中国不能满足于只造低端产品,必须努力发展高科技,进而实现产业升级。例如在号称“工业之花”的大飞机制造业上,中国需要尽快克服长期无所作为的局面,特别应“治好心脏病”,即克服发动机制造这一长期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如果这个差距不能克服,中国就永远无法弥补制空权方面缺陷,而现代战争中制空权又是最重要的。
工业时代的战争通称“钢铁倾泻较量”,信息时代的战争已称为“芯片的较量”。高频芯片决定了一个国家尖端产业电子设备的重量、功能及综合性能,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便制定了这方面的详细发展计划,令其高技术装备在90年代初大幅领先于苏联及其后继俄罗斯。中国如能缩短这一领域的差距,国产的各型导弹、无人机、卫星、各型雷达的水平都会大大前进一步,同时将大幅降低先进武器的造价。
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育-科研-实用”的反复循环过程,军事科技水平的提升又要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绝不能走苏联当年那种舍民重军、无法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地认识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发展任务,就要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和平发展目标,面对挑战并抓住机遇。中国越发展,外部环境就越安全,安全环境的改善又会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形成良性循环。
警惕以“爱国”为名的危言耸听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社会上一些心理不平衡的人对我国和平发展提出了怀疑,出现了所谓“愤青”言论充斥网络的现象。本来,盛世崛起是中华民族的期盼,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的执政理念,有的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以“爱国”为名危言耸听地渲染周边充满战争危险,并攻击国内的对外政策“软弱”。对毛泽东、邓小平都主张可长期搁置的争议,这些人却鼓吹尽快以武力解决。若依此办理,和平发展根本不可能办到。近些年我国社会上浮躁、浅薄、低俗之风盛行,一些以哗众取宠为宗旨的媒体为刺激眼球又渲染这类主张,更使一些年轻人容易受其煽动,形成偏激的情绪。冷静、客观地说明我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就显得更为必要。
环顾当今国内环境,爱国激情、忧患意识值得肯定和发扬,军事经常性的战备也必不可少,但保证我国的健康发展,必须排除两方面的干扰:一是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二是狭隘偏激的极端民族主义。以科技强国为主,努力发展我国的国防力量,又不同强手搞全面对抗和军备竞赛,坚持和平发展的这一国家总体目标不动摇,才是强国富民的正确方向。
(作者系国防大学教授、少将)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8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