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学斌
长江航道是长江航运的基础和先导,也是全国内河航道体系的重点,在全国内河水运系统中具有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在“十二五”水运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对今年工作定调,要求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努力推进交通运输新发展。长航局提出,将按照“强建设、调结构、深改革、保稳定”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国家战略,着力提升长江航运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长江航道局结合发展实际认为,“稳”就是要继续保持长江航道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势头,“进”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长江航道跨越式发展。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长江航道局将突出做好三大重点工作。
加快航道治理提高干线航道通过能力
加快航道治理是构建畅通高效的长江航道体系、促进水运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基础和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区域开发开放战略布局已经由沿海先行进入沿海和沿江并重、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阶段,沿江各省市纷纷制定并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对长江航运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长江航道建设发展必须适应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加快航道治理,提前实现宜宾至南京段干线航道的规划建设目标,交通运输部已正式提出2015年提前5年实现2020年长江干线航道规划建设目标。
目前来看,能否提前实现规划建设目标,荆江航道治理是重点和难点,也是提升长江航道整体通过能力的关键,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荆江航道治理是提高长江航道通过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连续通达和干支联网是体现水运优势的必然条件。长期以来,长江中游航道一直是制约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发挥的“瓶颈”。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长江下游深水航道快速建设和上游三峡水库的形成,长江上游、下游的航道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中游航道治理进展较为缓慢。目前,中游航道维护水深与上游库区和下游深水航道相比明显偏低,且长江主要浅险水道大多集中在中游,极大地制约了长江黄金水道整体通过能力的提升,迫切需要尽快完成系统治理。
其二,荆江航道治理是提高长江航道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科技和人才的大突破、大发展往往需要大项目作支撑。荆江航道系统治理工程是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建设投资之多、技术难度之大、关注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为我们的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长江航道局将积极依托荆江航道治理工程,统筹谋划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力争通过项目带动,突破一批航道整治关键技术,形成一套成熟系统的航道治理理论,并培养出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力争在国家级奖项上取得新突破。
通过多年努力,长江航道局对中游河段的河势变化格局、水文泥沙条件等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系统治理理念、方法、结构及工艺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实施中游荆江航道治理还存在一些困难,长江航道局将切实加大前期研究深度。认真开展河床、水文等试验,提高原型观测和模型试验的技术水平,科学掌握重点水道演变规律,尤其是三峡清水下泄对中下游航道的影响。加强预可、工可和设计研究,对各种整治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和比选,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方案。
同时,长江航道局将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全面推行工程项目动态管理,规范航道整治动态管理行为;突出重点环节、重点部位质量控制,充分发挥项目法人、项目经理和项目总监的作用,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加强中游航道整治专用船舶建造,尽快增强工程施工力量;想方设法提高施工周期的利用率,提高施工工效;提高工程质量检测水平,发挥好检测机构的质量监督和控制作用;加强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监管,杜绝返工问题的发生。总之,要把中游航道的每个工程都建设成结构安全、经久耐用、外观优美的精品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效益,减少后期维护量。
加快维护管理转型提高航道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航道维护管理转型是构建畅通高效的长江航道体系、促进水运结构调整的重要要求。航道维护管理是长江航道提供公共服务的最基本、最重要手段。近年来,长江航道局牢固树立“三个服务”的理念,特别是不遗余力地提高了航道维护标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但是随着长江水运和沿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江航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航道维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长江水运和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对航道维护管理提出了新需求。近年来,沿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长江水运货运量连年攀升,江海联运、干支联运和集装箱运输日趋繁荣,船舶大型化、深水化、标准化趋势明显。2011年长江干线货运量已突破16亿吨,预计到2020年长江干线货运量将突破30亿吨。在下游,水运继续保持旺盛需求,特别是江海联运发展迅猛,苏州、南通、江阴、南京、镇江、泰州6个港口吞吐量均超过亿吨;在中游,水运需求激增,湖北以武汉新港建设为重点,加快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2010年武汉港跻身亿吨大港行列,江西、湖南干支联运更加兴旺;在上游,库区航运快速发展,重庆市的水路运输货物周转量已占全社会的70%以上,水运已成为大西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这些不仅对长江航道的通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航道养护、管理、信息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江航道必须充分考虑并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需求,在确保航道畅通的基础上,加快维护管理转型,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二是长江干线航道条件的变化对维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近年来,长江干线多个浅险水道得到了有效治理,部分航道等级提高,长江上中下游的航道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长江下游实现了深水化,个别航段深水疏浚维护量增大;中游航道受三峡清水下泄影响,河床下切,航道演变更加复杂多变;三峡库区航道变深,部分礁石影响航宽,库尾及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问题已不容忽视。此外,为了充分巩固航道整治成果、发挥航道整治工程效益,必须对一大批整治建筑物进行后期维护管理,大大增加了维护管理的工作量。
三是航道维护标准的提高给航道维护管理带来了新压力。“十一五”期,长江航道局积极依托航道整治工程,主动作为,先后19次分时分段提高了干线航道的维护标准,并实施了中游海轮航道上延工程,2011年又实施了下游12.5米深水航道上延工程,将芜南段航道维护水深由7米提高到9米,中洪水期提高到10.5米,将武汉至城陵矶段航道维护水深由3.2米提高到3.5米,将城陵矶至宜昌段航道维护水深由3.0米提高到3.2米,并开通了太平府、裕溪口公用航道,这些都给港航企业带来了利好,同时长江航道局将承担更加繁重的维护管理任务。
四是极端自然灾害的增多对航道维护管理提出了新考验。近年来长江流域极端天气增多,自然灾害多发,先后遭遇了雨雪冰冻天气、特大干旱、特大暴雨和高水位等极端天气,2011年又遭遇了中游大面积持续干旱和汉江特大秋汛。这些都迫切要求长江航道提高在极端天气和特殊水情条件下的应急维护和保畅能力。
面对这些新需求、新挑战和新考验,长江航道局必须站在践行“三个服务”的高度,切实加快维护管理转型,提高航道维护管理能力。当前,尤其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意识。要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意识,以服务长江水运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建设一段、提高一段”的基本思路,充分依托航道整治工程,充分利用自然水深,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持续稳步提高航道维护尺度,挖掘和释放航道最大潜能。要全面掌握航道演变规律,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加密航道观测,加强工程疏浚,确保不断提升的航道维护标准的稳定性。
二是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要继续加大航道维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四化”标准,加快长江航道全线码头、趸船、业务用房等生产设施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加快科研、测绘、救捞、培训等基地和网点建设;着力提升船舶装备能力,加快现代新型高效船舶建造,新型航标船、测量船、快艇等船舶尽快配备到位,建造一批适合上中下游不同航道条件的施工船舶和库区深水救助打捞船舶,全面满足航道维护管理、疏浚保畅和应急抢通的需要。
三是切实提高科技信息水平。加大航道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开展节能环保航道养护设备研制,重点做好维护管理船舶风光电能互补利用技术改造;加大航道整治建筑物维修保养技术研究;继续加强航道维护新设备、新技术研究;加快长江数字航道、智能航道建设,提高维护管理的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
四是加快推进法规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航道立法工作,加大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配合做好《航道法》制定有关工作,促使早日正式出台。积极参与并大力推进相关内河航道政策研究,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积极参与全国内河航道管理养护、整治建筑物维护以及智能航道等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和修订工作,把长江航道养护管理技术及时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提升长江航道的影响力。
以智能航道为突破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航道
建设智能航道是构建畅通高效的长江航道体系、促进水运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智能技术是当前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广泛、影响最深刻的一门前沿学科,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根本标准。提出建设智能航道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智能化是世界科技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智能技术是一个融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系统集成等众多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拓展,随着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数字地球、智慧地球、智能机器人到智能物流、智能社区、智慧城市,智能技术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智能化也成为IT行业创新的重要生长点。
第二,智能化是世界一流现代化航道的根本标志。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航道,不仅仅是指航道尺度科学合理、基础设施最好的航道,而且是科技含量最高、综合服务水平最优的航道。智能技术作为当前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是衡量传统航道与现代航道的最重要标尺。只有最广泛、最充分应用智能技术的航道,才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航道。为此,“十二五”期,在基本完成航道系统治理任务,提前实现2020年规划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全面建成数字航道,基本建成智能航道,只有这样,长江航道才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航道。目前,长江智能航道建设已经得到了交通运输部的高度重视,并作为调结构的示范项目纳入部“十二五”水运建设工程。
第三,智能航道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人类对信息技术的不断熟悉和掌握,以及水运各要素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各界对航道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新的需求,特别是沿江地方政府、港航管理部门、港航企业迫切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航道资源,全面及时地了解航道信息的发布更新,并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同时,维护管理装备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航道职工综合技能的稳步提升,为加快管理模式和维护手段的变革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加快智能航道建设既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长江航道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管理型转变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智能航道?智能航道的内涵和构架是什么?长江航道专门成立了两个课题组,分别对数字航道和智能航道的内涵和架构进行研究,其中“智能航道”研究的初步结论是:智能航道(Intelligent Waterway)是指在数字航道基础上,利用智能传感器、物联网、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获取航道系统要素信息,通过融合处理与深度挖掘,动态发布航道有关信息,实现航道规划科学化、建养智能化、管理现代化、对外服务网络化,为航运企业运输决策、船舶航行安全、海事安全监管、水上应急活动等提供实时、精确、便捷、全方位的服务。
智能航道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航道信息感知更为全面透彻。通过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无线传感网络等手段,从空中、水面、水下实现航道要素信息全方位透彻的获取。同时基于航道演变模型,计算高分辨率的航道水位、水深、流速、流态等信息,实现航道通航要素信息的精细感知。
二是航道信息交互更为通畅友好。航道要素信息以不同方式嵌入网络,与各先进的感知工具的连接,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同时依托多功能电子航道图系统,利用三维显示技术实现航道信息实时、顺畅地友好交互。
三是航道信息服务更为实时便捷。基于云数据库平台,结合智能化电子航道图系统,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实现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洞察力的过程,进而实现航道信息全面定制化服务。同时,通过多源航道信息服务发布平台,实现实时、便捷地航道信息服务。
四是航道管理与养护更为科学低碳。基于航道知识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航道规划、执法、养护、资产等管理过程进行决策分析,实现航道管理的科学化。同时利用遥测遥控与智能控制技术,对航道船舶、航标状态进行主动监测与智能控制,实现航道养护过程的智能化,实现节能降耗。
预计到2015年,长江航道局将初步建立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深度融合、智能应用、机制完善的智能航道系统,实现航标、水深的动态感知与揭示,实现航道信息实时动态便捷的发布,并初步实现航道维护管理科学化、综合服务便捷化、内部管理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