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袁宇
当前新闻界,对新闻的接近性一般定义为,是新闻价值的第二要素,新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新闻报道与受众的接近程度。这个定义在新闻文本与受众关注习惯的接近性,在实践中只能作为实现新闻价值可有可无的手段,因而是狭义的,片面的。
目前,在以“以受众为中心”的新闻传播理念的作用下,我国的新闻界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拓展新闻接近性的内涵。从最初的新闻报道与受众时空距离的接近性,发展到新闻报道与受众自然身份、家庭角色、社会职业、文化层次、社会环境、名利得失等社会关系的接近性。目前,新闻报道与受众体验模式、表达习惯、处世心态、价值取向、认知能力等思维心理的接近性,成为理论界和业界竞相追逐的全新领域。
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新闻界把新闻报道的党性作为唯一原则,不仅与之冲突的选项必须剔除,影响党性原则体现的因素也从根本上受到限制。因而,新闻接近性的概念还不存在。改革开放后,新闻学作为一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学术研究上有了突破性进展,西方的新闻理念不断引入嫁接,新闻接近性作为新闻价值的重要元素也随之进入新闻理论界和业界。但在计划经济体系下运行的新闻界进行的研究和实践,把新闻接近性内涵还限定在时空距离和受众群体属性上。
市场经济确立后,中国新闻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新闻接近性的内涵不断拓展,新闻实践中,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越来越注重受众思维心理的需求,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具可读性、亲和力。与此同时,大量新闻报道对原生态的生活“移植”、“复制”,使之成为“油盐酱醋”“笑料谈资”“贾雨村言”“冲突争执”的载体,造成对新闻事实“按图索骥”式的选择和“削足适履”式的修正,失去了应有的“时新性”、“原创性”、“重要性”,琐碎的细节、狭窄的视野湮没了新闻整体、本质的真实。多变的立场、极端的诉求减弱了新闻引导、监督的作用。媚俗的格调、表层的认知降低了社会健康向上的理性。
新闻接近性的概念在实践中产生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说明这个概念存在着合理内核。这个合理内核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础之上,一是受众对新闻功能实现形式的需求。新闻功能实现的途径是受众的关注。过去群体性的“单位”人不断分化为“个体性的“社会人”,各方面的需求呈现出多层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单一“被引导”的报道模式产生厌倦情绪。二是新闻媒体对生存发展环境变化的适应。新闻由过去的公益事业大部分变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产业,利润成为商业化新闻媒体的核心追求,“受众就是上帝”自然也就成为核心理念。三是社会对新闻影响效果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地希望通过新闻形式体现,并通过刻意的包装以求受众接受。作为新闻活动的全部参与者,新闻发布者、传播者、受众竭力在已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寻求突破。
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概念的不完整性和在应用中存在误读。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新闻活动的来源与衣食住行这些人类基本活动一样,不是人的权利而是人的需求。它存在的根本理由是人类对传播的需求,进而直接满足了人类对事物评论的需求。传播和评论功能有逐步细化为沟通、介绍,批判、解答等。也就是说,当新闻间接引发的诸如娱乐、广告功能,必须服从于根本功能的实现。否则,新闻活动就会异化为娱乐、炒作。现代新闻活动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公民具有言论自由和知情权,而赋予了新闻采访权和出版权,满足传播、评论的需求成为人们的一种权利,新闻的根本功能得到了法律角度的肯定。其衍生功能则是可变因素,诸如过度娱乐、恶意炒作是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明令禁止的。
让新闻接近性的概念更加完整,必须先弄清目标选项和追踪选项,这要从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加以考察。一个具体的新闻活动要有发布者、传播者、受众这些缺一不可的主观因素参与。但这些主观因素参与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来开展,这个核心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个事实是客观真实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的接近性首先是新闻真实与客观真实的接近性。人不可能完全认知客观真实,但可以无限接近客观真实。这种认知的客观真实在新闻中转化为新闻真实。它的实现者是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其结果是新闻报道。新闻真实作为追踪选项越接近客观真实这个目标选项,新闻的价值就越大。二是新闻的社会效果与新闻事实客观具备的影响力的接近性。社会效果只能低于或超过客观影响力,而不会完全重叠。这个转化的过程是由新闻发布者、传播者和受众来实现的,其结果是受众的反映。社会效果越接近客观影响力,新闻价值就越大。社会效果远远超过客观影响力的“爆炸性新闻”,是因其社会环境和事实的重要性所导致,不应该在接近性中考察。以上两个方面是把新闻接近性最为新闻价值判断的原则进行的讨论。
当然,对新闻接近性的再认识不是否认其在新闻价值实现手段上存在的意义。但受众是一个无秩序的现实群体,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要做的是客观理性的引导,而不是盲目迎合,甚至是有目的的误导。只有把新闻接近性首先作为原则,其次作为手段,才有可能做到既满足受众的需要又不失新闻理性。
(作者单位:长春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