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乡游思(外一首)

2012-04-29 00:44:03叶延滨
中国铁路文艺 2012年2期
关键词:石城巴马莲子

叶延滨

友人约我“去巴马看看吗?只是交通不太方便,坐飛机到南宁,还要坐四个小时的汽车……”我接电话后一口就答应了:“去呀!长寿之乡嘛,值得啊!”从有关资料我早就得知,巴马县是世界上第五个长寿之乡,2009年巴马全县健在的百岁老人有八十一位,十万人口有百岁老人三十一人,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概定的十万人口有七位百岁老人就是长寿之乡的标准。何况现在“养生旅游”是新时尚,有机会当然要去探访一番,欣然起程!

坐飛机三个小时,再加上乘车四个小时,一大半还是在新高速路上跑,这应了“山高路长”“天高皇帝远”的说法了。从高速路下来到巴马的公路跑了一小时,这还是三年前广西开发西部扶贫工程,与我们同往的自治区旅游局的领导再三说:“现在路通了,以前到一趟南宁都不易。”车转路弯,重峦叠嶂,进了巴马,眼前豁然敞亮,一条盘阳河,两岸翠竹婆娑,远近如我们熟悉的桂林,圆丘奇峰,远近呼应,间有云雾飘游,如梦似仙。啊,这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嘛。试想不久的“昨天”,大山为墙,四环护障。生活在此的瑶、壮、汉等各族百姓,有此青山秀水、艳阳清风、佳肴美食,得其自然,长寿者众也就不足为奇了。旅游书上还会有许多说辞,什么负氧粒子、小分子团水、地磁强度等等,也许都是长寿的因素,然而,可以推而广之,还是四个字“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和相处,这是放之四海皆可得益的增寿养生大前提。巴马因为地处偏僻,高山阻隔,让这里成了没有经历工业时代污染的一方净土。“是尽快开发呢?还是抓紧保护呢?”在长寿之乡,面对如此美丽的碧水青山,我脑子里总是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长寿之乡巴马,让我感到惊奇的不仅是这里的奇山异水,还有这里独特的敬老尊老风俗。如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备棺”,给乡邻修桥补路盖凉亭“修阴功”,将自己寄于石寄于树以补“五行”等,其中最有象征意义的习俗是“补粮”。生活在巴马的壮族百姓,活到六十岁后,认为老天爷给自己安排一生的“粮食”就要吃完了,这就需要亲人儿女为老人“补粮”。择定吉日,老人的子女即通知整个宗族包括出嫁了的女儿,出席仪式。仪式上有祭桌,诸神牌位,祖先神位,准备好寿衣寿礼和写满祝寿词的旗帜。在祭神祭祖之后,接受“补粮”的老人进入卧室坐在床沿上,儿女们排队按秩序从箩筐里盛上一碗米,把准备好的钱放在米碗里,恭恭敬敬把米和钱装进老人手中的袋子里。一个个都放完钱粮后,燃放鞭炮,全族人同聚一堂进餐。我认为“补粮”这个仪式,是当地百姓知天命尽人事的最好证明。巴马偏于一隅,历史上少兵火战事,一场恶战下来,年轻人死伤无数,哪能有长寿可能?巴马民风敬老,让老人在后半生得到亲友邻里的关爱,这才有了长寿的乐趣和长寿的幸福!最近得知,巴马县政府每年定期给百岁老人检查身体,每月给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津贴。我心想“这是政府尽孝子之道为老人们‘补粮啊!”青山绿水养身,仁义亲爱增寿。我想,人的一生,老天管一半,人世管一半。好的社会,好的民风,都是长寿必不可少的前提。

长寿之乡是巴马重要的“旅游资源”,除了如我等慕名而来的观光客,在巴马还有许多为养生而来的“候鸟人”。当地百姓称他们是“候鸟人”,是因为他们常来常往,在巴马的景区形成养生一族。是啊,人们望长寿,求长寿,然而生命的幸福和快乐只是在于“长度”吗?我与一个从上海来的年轻朋友一边走一边议论这个话题,这位上海小伙子很直率:“不行,我还是要赶快回上海,人活着不仅有长度,还要有宽度和深度啊,一辈子就在一个山沟里,一百年也就等于一天嘛!”是啊,人都希望长寿,但更希望走得更远看得更多,因为这个世界太精彩!同样的,人们还希望活得有意义,让生命发光发热能做出点贡献,小了说为大家,大了说为世界。也许这就是我们羡慕长寿老人时,长寿老人看着我们这些儿孙辈,眼里同样有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啊,巴马长寿之乡好,去到那里,你会发现许多生命的奇迹,也会发现你自己,你自己其实也是一个奇迹……

石城莲花

写下“石城莲花”这四个字,我自己都觉得这像是一部传奇小说的名字,或者是武侠英雄的故事。真的,这四个字有着丰富的质感、对比和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不得不破题,讲一讲这个题目。石城,是赣南的一座小城,位于瑞金之南约五十公里,是当年的红色苏区,因其四周环山,山势如城墙,得名石城。众山环抱的石城最美处是夏日的莲花,此地盛产莲子,是有名的白莲之乡。今年七月我来到古城,不禁为大地遍野的莲花所吸引。真是深山有佳丽,其名为白莲。石城百姓以种植莲花为主要的农产品,此地种的莲不是我以前在湖泊见过的藕莲,也不是在公园里见过的观赏莲,而是以收获莲子为主要目的,具有多种价值的种在水田里的莲。进入石城,山势巍峨峻峭,河谷平坝和坡地梯田,莲叶田田,莲花朵朵,婀娜窈窕,迎风起舞,仿佛误入了仙境梦乡。

莲乡最美处是通天寨下的古畲老村。石城南行约十里是绝美的丹霞地貌,有巨峰直耸的大地之阳,有千佛聚立的丹霞石崖,因其主峰仰视苍穹通天,得名通天寨。高山如屏风,山下有古畲老村。村里有远近闻名的大宅——南庐屋。南庐屋是黄姓客家大屋,大屋三进,天井回廊,有房九十九间半。这座典型的赣南客家民居,如今是石城客家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之一。老屋放眼望去,是绿波起伏的二百亩的莲田。正逢盛夏,莲花含露绽放,绿荷间人影动,皆是醉眼迷蒙痴心人!石城有莲田十万亩,此处只是一个缩影。是风光之缩影,也是历史之缩影。石城是客家聚居地,北方中原南迁的客家先民,在此定居如此,而后再向南向东到闽粤各地,于是石城有了“客家摇篮”“闽粤通衢”的美名。九十九间半的南庐屋,后有通天寨丹霞美景为屏,前有万朵白莲婷婷簇拥,客家大屋经百年风雨,依然英姿照人,风韵不减,让无数人在此美景中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魅力。

在石城莲乡,莲的栽培与生产是当地百姓重要的支柱产业。正常年景,一亩地产六十斤至八十斤莲子,每斤二十元计,收入超过种植粮食。种莲除了莲子,叶茎根都有用,种莲也就成了石城客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采摘莲蓬,剥取莲子,都是手工劳作,夏日里上学的孩子回到家中,坐在屋前树下,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剥取莲子,让人想起辛弃疾的词:“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在石城这样的田园风情处处可见。让人想到与白莲花结缘的平和淡泊了的山水人生。除了白莲花,在石城还有热烈丰腴的红莲。红莲朵朵唤起了人们对那段中央苏区红色岁月的回忆,特别是长征前夕著名的石城阻击战……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关头,由彭德怀带领的红三集团军等部,于1934年9月26日拂晓,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至10月7日结束,历时12天。石城阻击战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前夕,在中央苏区北线战场进行的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在此期间,不但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杀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红军狙击敌人进犯石城的实际时间,比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原定计划多了7天,为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的安全集结与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所以有专家说,没有石城阻击战就不可能有长征的开始。数万名石城儿女参加了长征这一历史壮举,到达长征的终点陕北,石城子弟只剩下五十余人。啊,看到这年年都怒放的红莲花,看到这漫山遍野的红莲花,我想,那就是石城的英雄儿女家来看望亲人们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对石城人民有别样的深义,有融进血液的亲切!

白莲花高洁清雅,红莲花热烈真诚,如此奇山胜水间的石城,处处皆是“绿荷扶夏出,嫩立如婴儿”。好山好水好时光,谁能说尽石城莲花的美与魅?“一片风光谁画得?红蜻蜓点绿荷心”。石城莲花,刚柔相依,巍峨与秀丽相伴,历史和未来同在啊,这也许只是我这个诗人的痴念,以那丹霞山峰为屏风,面对千万碧叶风荷,人生得此风景,何等美妙!

此生何求,求得“荷风送香风,竹露滴清响”,足矣!

猜你喜欢
石城巴马莲子
莲子去心还是不去心?
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 01:16:16
18F-Flurpiridaz的制备及其在正常巴马小型猪PET/CT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初步实验研究
贺州至巴马公路(来宾至都安段)工程获批
石油沥青(2019年6期)2020-01-16 08:57:06
莲子飞上天
莲子超市
清而不俗 妍而不媚 冯彩霞制莲子壶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1:51
石城旧事
用心呵护青山绿水 江西石城:绿色高颜值 引来八方客
环境与生活(2016年6期)2016-02-27 13:46:42
石城秋色
中国农资(2015年35期)2015-07-31 05:53:40
“堵城”影响石城风貌 代表献策缓解难题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