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基础差、底子薄,不平衡现象突出。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多,解决贫困问题的难度很大。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事业。特别是这10年来,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10年来,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05元增至3985元;根据原国家扶贫标准,2002年至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8645万下降到2688万,贫困发生率从9.2%下降到2.8%;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过去的10年,对扶贫开发事业來说意义重大。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随着去年一份指引未来10年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正式公布,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迈向了新的征程。
产业化扶贫
带动800多万贫困地区农户增收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十年九旱,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还有七成多农户无法解决温饱问题。近年来,宁夏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西海固扶贫开发的一大“造血”法宝,因地制宜打造出马铃薯、草畜、苗木等一批产业,这些扶贫产业宛如一个个引擎,推动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多年超过宁夏平均水平,群众生活水平大为改观。
如今,固原市原州区成为宁夏的冷凉蔬菜基地,苜蓿草产业也正向纵深发展;西吉县成了“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西芹之乡”;彭阳县的辣椒红成一片;红寺堡区的酿酒葡萄已名声在外;同心县的圆枣每斤卖到上百元……
背景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结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和科技扶贫,有效带动贫困农户实现了脱贫致富。2004年以来,国家和各省陆续认定和支持1200多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800多万贫困地区农户增加收入,促进了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扶贫搬迁
累计搬迁农村贫困人口848万人
明媚的阳光下,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的苦聪新村,一幢幢红褐色的楼房铺满了山坡。
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上世纪50年代,苦聪人还隐居莽莽哀牢山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热切盼望着走出大山。“祖祖辈辈种苦荞、玉米,只够吃半年。”从九甲乡和平村搬来的吴昌友与记者聊起家常。
吴昌友是苦聪新村的第一批居民,原先一家5口人挤在用木片做墙的茅草房里,现在住进了宽敞的楼房,用上了电,还通了自来水。“再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吴昌友激动地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苦聪人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吴昌友所在的苦聪山寨发生的巨大变化,正是近年来通过扶贫搬迁改变贫困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背景
扶贫搬迁是指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下,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搬迁群众建设住房、交通、饮水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帮助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搬迁走向脱贫致富之路。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累计搬迁农村贫困人口848万,提升了贫困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缓解了贫困地区的生态压力,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
整村推进
已在12.6万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
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实施前,四川省仪陇县柴井乡黄氏祠村是典型的“人畜缺水喝、农民收入少、灾情年年多”贫困村。规划实施以后,该村实行农村社区整体建设,从解决村民饮水问题入手,修建村组公路、沼气池,发展了养獭兔、养猪、水果种植等产业。
在农技专家的帮助下,村民黄万金养了500多只獭兔,饲养3个月便可出售,每只纯收入能有30元。“獭兔行情好,今年光獭兔就能卖2万元,这样的日子真让我们老百姓高兴。”
黄氏祠村实施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改变了过去分散使用扶贫资金的做法,瞄准贫困户,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让农民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
背景
2001年,全国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逐村制定包括基本农田、人畜饮水、道路、贫困农户收入、社会事业等内容的扶贫规划,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分年度组织实施,力争实现贫困群众增收、基础设施提升、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目标。截至2010年年底,已在12.6万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的革命老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等的整村推进已基本完成。
雨露计划
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逾1500万人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贫困农民苏泽礼,参加了市电子学校电子专业培训后,先打工,后当老板,2006年在广东中山市开办了中山新同益电子厂,现有员工700多人,年收入200万元以上。苏泽礼不仅自己致了富,而且带动了乡邻共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2011年,中央和地方共投入雨露计划培训资金61亿元,其中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44.6亿元,751万人接受了培训;用于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9亿元,840多万人从中受益。
定点扶贫
帮助引进各类资金近500亿元
在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的大山深处,因为“同心水窖”工程的实施,老百姓结束了祖祖辈辈“平日背水旱时找水”的艰辛历史,平山乡双塘村村民李俊华站在小水窖旁高兴地说:“有了‘幸福窖,今后再也不用‘为了一担水,跑伤两条腿了!”
“同心水窖”是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为支持毕节地区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难问题,多方筹资5000多万元在毕节地区赫章县实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该工程于2010年5月启动实施,按“一窖一户”原则,每户资助5000元,全部建成后可彻底解决全县6万多群众的饮水难问题。
背景
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国家大力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目前,参与此项工作的单位达到246个,受到帮扶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达到446个,占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数的75.33%。从2002年至2011年,定点帮扶单位派出挂职干部3963人次,直接投入资金(含物资折款)106.3亿元人民币,帮助引进资金389.6亿元人民币,培训各类人员183.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