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89岁的老人,被我们亲切地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作为第一个非美国出生的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以尼克松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身份于1971年秘密抵达北京,开启了中美对话的序幕,之后福特总统授予其“总统自由勋章”。40多年来,这位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先后出访中国达50多次,无论是以学者还是政府官员的身份,他终身都在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反思着如何缔造和平。
2012年,对于中美关系来说则具有更为特别的意义。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秉持着不同意识形态的两个大国终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打开国门,开始通过对话和沟通,推动起两国人民在文化、经济、体育等各项事业上的深入交流。可以说,中美关系已成为争取世界和平与全球福祉的核心要素。40年后,两国贸易额增长近200倍,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历经多年的波折和风雨,双方终就构建起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长久共识。
在解读中国问题方面,基辛格似乎拥有某种特权,这位“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自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开始,目光就未曾远离过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基辛格说,“我欣赏中国人,以及中国人的耐性、敏锐、家庭感以及他们代表的文化。”基辛格推崇均势外交,而指导其实践的则是现实主义地缘政治观念,这使得他能够跨越意识形态的障碍而引领大国间的博弈之术,创造新型的全球权力均衡框架。
“中美交往的范围标志着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重新确立了重要角色。中国追求平等的伙伴关系,这不再是一个弱者不自量力的要求,而是日益成为由经济和金融实力支撑的现实。”在其新著《论中国》(On China)一书中,基辛格试图解释中国对于战争、和平、国际秩序等额外难题的理性思考,以及这种思考与美国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观点,因为中国将在21世纪的世界中发挥重大作用”。
“仍在世的人中,对于美国1971年向中国打开大门,以及接下来中国对世界敞开大门,没有人比基辛格功劳更大了。《论中国》一书,内容流畅而迷人,有历史,有回忆录,最重要的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前提、方法和目标做出了透彻审视。”《华尔街日报》丝毫不吝啬对于这本书的赞许之意。
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在其著作《论永久和平》中指出:“永久和平最终将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降临这个世界:或者由于人类的洞察力,或者因为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除了永久和平人类别无他择,我们现在正处在这样的关头。”为了理解和平的本质,基辛格自哈佛攻读研究生时起,就投身对国际秩序的构建和运作中。基于这些研究,他深深体会到,即便是对于双方最有善意、最高瞻远瞩的领导人来说,文化、历史和战略认知上的差异也将形成严峻的挑战。而另一方面,如果历史只是机械地重复过去,以往的任何转变都不可能发生,每个伟大成就在成为现实之前都是一种远见,它产生于勇于担当,而不是听天由命。
“中美之间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要避免夸大对彼此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制造出‘自我验证的预言。”国际关系理论大师约瑟夫·奈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曾如此表示。事实上,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一方面取决于两国政治家的审时度势、谨慎抉择,而真正隐藏在背后的神秘力量还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比拼与角逐。(文/徐珊制图/文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