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云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显著提高。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至关重要。虽然农业经济大步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大多情况下处于供求不平衡的状态,一些农产品需进口补充等。因此,只有实现农业的持续性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农业生产有着自己的特点:生产者数量庞大,我国有将近十亿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生产者文化水平不高。这就为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农业生产埋下了隐患,进一步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并未在现实中有效的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从农村劳动力的生产到科技创造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可跨越的技术传播鸿沟。此外,科技传播者也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接轨,突破科学技术传播的瓶颈。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手段,将现代化技术运用与推广农业科技与应用中。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化农业。同时在“十二五”时期也对农业生产提出新的任务,要求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优化结构和布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节约使用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理念和方式的现代化,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进入良性循环。“十二五”时期,随着加快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导致了农产品消费需求会大大增长,现代农业发展将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作为农业转型的重要基础,农业科技创新直接决定着是否能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是否能够尽早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然而,现阶段三农问题依然存在,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村还是落后社区。对于占国民经济不部分的农业,占人口总数绝大部分的农民,占国土面积绝大部分的农村,如果不大力发展农业,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如同纸上谈兵,无从谈起;农业领域的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创新型国家就显得势单力薄,就难以实现科技强国的中国梦。虽然,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业科技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先进,速度慢,没有相应完善的机制体制保障,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虽然开发出来新的农业科技,但是到具体的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还是需要一个过程,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的。同时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接触现代化知识的程度不同,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生产过程不如东部地区先进。农民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创新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创新条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改善,创新主体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因此我们需要深抓实干,加快发展步伐尽早实现创新型农业。
(三)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就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信息科技带来的便利,采用现代生产工具和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农业科技的进步史,每一次农业发展新的飞跃无不伴随着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近几年,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技术革命的发展,传统农业和农业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打下了坚定地基础。现阶段,我国农业加速转型,科技竞争已成为农业综合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农业生产正从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农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发展,技术的进步,因此加大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推动农业产业不断升级,突破农业创新中的瓶颈显得至关重要。
二、扩大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一)自古以来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说。可见粮食对于国防军队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对于普通百姓也有着民以食为天之说。国家的稳定,军队的建设都离不开粮食,离不开农业,因此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稳产高产,确保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利益得到保护,无论是在历史哪一个时期,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现如今,粮食生产,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对我国实现战略化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农业生产高产、高质、高效、安全、生态、,如果靠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靠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为成本,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来发展将难以为继。发展现代农业只能靠科技。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与社会各界合作,研发农业高科技,加大生物技术开发,病虫害防治,改进培育良种等方面进行创新。科技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实际生产种植中,经过专家提炼,升华,改进,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中去。
(二)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和技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率。在制度上进行创新看,明确生产过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积极主动的采纳农业新技术。作为农业经营的主体看,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对市场敏感度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成效。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农技推广招投标竞争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个人发展条件和待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技,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科技改善农业,种子的质量很重要。良种的培育单靠农民是不行的,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的参与,监督和管理,投入。作为基础性的投入,政府在鉴定,收集,创新方面严格把关,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快对新品种的培育。创新思想和观念,同时引入社会资金,允许私人企业进入,商业化的运作。政府应积极引导,同时为了保证质量,避免造成损失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对从事种子业务的企业加强监督和管理。扶持大型的骨干性的企业,鼓励优势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建立育种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人员、科研院所合作共享。建立更多更有效的优良种子培育基地,加大资金投入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鼓励农民集体机构与种子基地建立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将生产中的问题反映给种子基地,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受益,另一方面,可以为种子的改良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开展对种子生产的保险试点,加大财政对种子储备的补助力度。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行政管理,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售卖种子行为。
(四)在广大农村,大力加强农村网络建设,让网络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建立网络交易市场,网络信息平台,宣传推广网络营销,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的传播,加强农村劳动力对网络的认识,通过专业网络营销培训人员的培训,在广大农民中推广网络营销知识,使得更多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网络技术,并且运用到日常的农业生产中,指导农业,加速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