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戏曲艺术类型中,青海平弦戏以它独有的地方方言,及由地方语音生发出的独特的音乐旋律,使得青海平弦打有清晰的地域文化印痕,具有其他任何艺术所无法替代的感情力量和艺术魅力,是青海地方历史文化信息的活态博物馆。青海平弦戏脱胎于青海平弦曲艺,于1958年搬上舞台,成为青海地区独有的地方剧种,也是唯一形成专业剧团的青海地方剧种。青海平弦戏的前身,青海平弦早期称作平调、西宁曲子、西宁赋子、西宁赋子腔,因为其主调“赋子腔”主要流行于西宁地区而得名。
平弦主要流传在以西宁为中心的湟中、湟源、大通、互助等湟水流域农业区。平弦音乐属于曲牌联套体结构,是一种比较高雅的音乐曲调,分为赋子腔、背宫调、杂腔、小点、下背宫五类,唱腔委婉绮丽,优美动听;唱词对仗工整、严谨典雅,是青海地方曲艺中的“阳春白雪”。平弦何时传入青海,其年代无确切记载。关于它的渊源说法不一:有说是明初从南京传来;有说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流入;有说是北曲当由北方传来;有说平弦曲调温柔典雅,接近南曲风格,当由南方传来;有的则从曲牌名称来源上分析,认为青海平弦是唐代变文演变发展而来;有的则“审其曲调,查其内容”,认为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随着青海资本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增长,外地官员、军队以及京津、直隶、山陕商人来青海,才将当地的民歌、牌子曲、杂曲带入青海,并逐渐演变为青海平弦。据平弦老艺人王善卿、秦印堂等人讲,青海平弦是清代中叶从内地传入青海的,以上说法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均无文字记载,我们看到的最早平弦唱词手抄本是清咸丰(公元1851—公元1861年)年间成册的,收录了赋子腔、背宫腔等数十段唱词。从平弦的联曲结构、词本中可以看到其渊源来自多种渠道。青海平弦的曲调原来只有赋子腔和背宫腔两种,赋子腔为主,民国十八年(公元1926年)青海建省后,平弦爱好者广泛吸引本地和外地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及宗教音乐,将这些音乐融入平弦,逐步发展和丰富,并形成了更能体现情感多变、色彩鲜明的联曲体形式的“杂腔”。所以青海平弦是一种既有南腔,又有北调,既有青海特色,又有甘、秦、江、浙韵味的地方戏曲艺术,这种戏曲艺术在长期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交融中孕育出了青海平弦戏的诞生。
一、青海平弦戏语言的地域特色
青海平弦戏的语言以西宁方言为主,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1、青海平弦戏语言一般通俗易懂,词句结构也很严谨慎密,除“赋子”是二、二、三和三、三、四外,其余大多数是按曲调格式而创作字句,也即填词。在青海平弦戏语言的传统曲词中,诗歌化的语言与青海民间语言有机地结合着,十分和谐统一,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同时,青海平弦戏传统曲词也大量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夸张、反衬、烘托等修辞手法,从而增加了语言表现力。
2、青海平弦戏的语言是一种韵文,它要求合辙押韵,唱来顺口。虽讲究一定的韵律,但不十分严格;虽然也按十三辙押韵,但由于受青海方言语音的影响,往往出现“方音通押”的现象。它的押韵方法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一韵到底”的押韵方法,即全篇唱词从头到尾句句都押一个韵。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赋子腔唱段中。二是隔句押韵。无论是上下句为一曲,还是四句为一曲,都是上句不押韵而下句押韵,如“吹一口仙气,化一只舟船,飘飘荡荡,来到金山,寻找官人,夫妻们团圆。”三是换韵,即根据唱词的需要和不同的曲调换用不同的韵。如“金乌西沉天色晚,玉免东升照满川,凄凉最难担。”
平弦戏语言的唱词对于句子中的平仄要求不严,但对句韵脚上的平仄还都是很讲究的,起码要做到上仄下平,即除头一句的末尾一字常用平声外,一般总是要求在一对句子中上句用仄声,下句用平声。但是,由于青海方言的语音同北方十三辙之间存在着极大差异,因而造成了语言的唱词用韵的复杂现象。如《送情郎》中的唱段:我送情人柴门外(wài青海方言读wái阳平),手儿里提着两双鞋(xié青海方言读hái阳平)。一双儿穿着去(qù青海方言读qí,阳平),一双儿穿回来(lái青海方言读lài,去声)。其中第二句末一字“鞋”为“乜斜韵”,按“十三辙”要求,同该唱段所押的“怀来韵”不同韵,但在青海方言中“鞋”字却属于“怀来韵。”又如:我送情人麻柳地(dì青海方言读zí阳平),手儿里提着一葫芦醋(cù青海方言读qù,阳平);绊倒葫芦漾掉醋(同上),错了莫再把错事做(zuò青海方言读jú,阳平)。这一段中的用韵情况就更复杂。按“十三辙”要求来看,第一句末一字“地”属于“一十韵”,第二、三句末一字“醋”属于“姑苏韵”,第四句末一字“做”却又属于“梭坡韵”。四个句子用了三个不同的韵,虽然很不顺口,但用青海方言读,“地”、“醋”、“做”同属于“一七韵”,是合理的。
二、青海平弦戏的诞生过程
1、青海平弦艺人:青海平弦戏的开创者和守护者
秦印堂(1909—1979年),祖籍湟中县,青海平弦艺人,1950年10月起在省民族歌舞剧团乐队担任演奏员。1954年该团将青海平弦搬上舞台演出,他曾为《英台抗婚》、《秋江》等折子戏提供了青海平弦音乐资料,并为演员教唱青海平弦曲牌,为以后把青海平弦坐唱曲艺推向戏曲舞台做了初步有益的尝试。1958年西宁市戏剧学校成立青海平弦班,他担任唱腔教员,为宏扬和发展地方戏曲艺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雷威(1920—1976年),字少云,祖籍西宁。青海平弦艺人,曲本创编家。在把青海平弦搬上舞台创编成戏曲的工作过程中,西宁市戏校聘请他为青海平弦戏兼职教员,并参与研究剧本编写和修改,改编唱腔等工作,也是青海平弦戏初创人之一。
周娟姑(1933—),女,戏曲音乐家,祖籍甘肃,自幼对青海民歌和平弦曲艺情有独钟,1949年参加工作,先后在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西宁市歌剧团、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工作。在1954年就发起将平弦坐唱曲艺搬上舞台之举,由她主演的《英台抗婚》和《陈妙常赶船》平弦折子戏,是青海平弦戏剧史上第一出地方戏雏形,从此与青海平弦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培养了青海第一代平弦戏演员,并为《狸猫换太子》等近80出平弦戏谱曲,出版《青海平弦》等专著。1993年创编的《青海平弦戏音乐欣赏》获全国戏曲音乐展播评比一等奖,《青海平弦戏音乐唱腔精选》在1994年获中国音乐开拓奖。
周娟姑先生等人为促进和发展青海平弦戏艺术事业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一是培养青海戏曲艺术新人和传授青海戏曲艺术技艺,为青海平弦实验剧团的演员做示范演唱等。二是宣传推广青海平弦戏曲艺术,如经常和省内外学者专家一起探讨青海平弦戏曲的发展问题,在青海戏曲艺术界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人才。
刘钧(1949—),字怡然,祖籍西宁。西宁市城市设计院工程师,青海平弦艺人。1988年任西宁市城东区文化馆“地方戏曲艺术研究会”会长;2007年被省文化厅聘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并为青海平弦实验剧团的演员做示范演唱,他为促进和发展青海戏曲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
2、青海平弦戏:青海地域文化的守护者
在甘肃、陕西等周边省份纷纷推出地域特色浓厚的“陇剧”等新剧种时,青海还无地方剧种。1953年,曾由青海省文工团(现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的周娟姑先生、王绳忠先生、刘得霞先生搜集整理的《青海平弦音乐》一书于1954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这三位先生在平弦老艺人秦印堂的配合下,用平弦调排演了传统小戏《英台抗婚》和《陈妙常赶船》两出折子戏,在文工团领导的积极支持下,他们将这两出折子戏搬上了舞台,获得了很大成功。这是青海平弦戏具有起步意义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二十世纪50年代末,各省的新兴地方剧种逐渐开始流行,在时任青海省省长张国声同志的支持下,省市文化部门和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同专家、民间艺人共同探讨,最终曲目曲调丰富,音乐唱腔风格浓郁的平弦坐唱曲艺一枝独秀。1958年,湟中县秦剧团也以平弦的音乐唱腔编排了大型传统戏《赵氏孤儿》。为此,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于1958年做出了“将平弦坐唱曲艺搬上舞台,发展青海地方剧种”的决定,同时在西宁戏校设立“平弦班”,抽调教师,招收学生,开始了青海平弦戏的创立和发展工作。
1959年7月,第一台平弦折子戏《百日缘》、《秋江》、《柜中缘》正式搬上了舞台。此后,周娟姑等在边研究改革边教学排练的同时,先后排演的传统戏有《游园惊梦》、《打路》、《合婚》、《风筝误》等,现代戏有《拾麦穗》、《木匠迎亲》等共十八出,其中由袁静波编剧,周娟姑、马兆禄编曲,李义安、徐帼强主演的《游园惊梦》还拍摄了舞台艺术片。
1961年3月1日,在西宁市戏校平弦班的基础上,加强了创作研究和编导力量,正式成立了“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并调任江南四大名旦之一的刘筱衡任艺术指导。
“平弦班”在成立后的两年时间里在艺术上完全处于摸索、探讨阶段。这阶段在音乐唱腔方面基本保持了曲牌联缀体的结构,但打破了原坐唱曲艺时的联套程式,而是从剧情发展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出发,选择适合的唱腔进行设计和联缀;在念白方面因受当时全国语言规范化的影响,开始曾说过普通话,但很快发现与风格不协调,便改用了“西宁官话”;对平弦曲艺中原来就有的“苦音”和“花音”两种不同情绪和色彩的唱腔进行了研究和创新,充实发展了“花音唱腔”。
至文革前,该团创作改编和移植排练的大、小现代戏有《一百斤燕麦》等二十余出,近代戏和传统戏有《马五哥与尕豆妹》等二十余出,深受青海人民的欢迎。1970年,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撤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文化部和青海省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又得到了恢复。2002年底,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青海省京剧团和青海省话剧团合并成立了青海省戏剧艺术剧院,内设平弦剧团,出品了《塔中塔》等剧目。2009年4月青海省戏剧艺术剧院平弦剧团排演的《月亮湾的笑声》,2010年8月在陕西省举办的“西北地方戏曲汇演”,获得了好成绩,其中主演沈玉梅获得了国家级个人二等奖。
三、青海平弦戏的现状和未来
(一)青海平弦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
青海平弦戏的内容具有宽广的人生视野和丰厚的思想内涵,反映了青海各民族对人生活动的反思,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对人生历程的折射,对人生价值观变化的展示,留下了一份形象化的精神产品,从而丰富了青海地方戏曲文化的思想宝库。青海平弦地方戏曲创作留存了一批血肉丰满的青海民族戏曲艺术形象,挖掘了剧中人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还以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多层次地展示了青海地区丰厚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人们可选择的文化娱乐方式丰富多彩,传统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着票房危机、发展危机和生存危机,而青海平弦地方戏曲这个受地域限制,生存空间狭小的艺术品种,在今天青海人社会生活中的脉搏越来越弱,青海平弦戏演出场所大面积萎缩,观众人数急剧下降,整个平弦行业创作和研究力量十分薄弱,平弦艺术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非常脆弱,处于失传的边缘。一是演员队伍不稳定;二是人才断档;三是演出阵地缺乏,演出市场沉寂。现急需采取有力、可行的保护措施,使青海平弦戏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二)青海平弦戏: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保护与传承模式的发展
1、建立健全青海平弦地方戏曲专业剧团的保护模式。由于青海平弦地方戏曲不仅表演角色较多,需要配戏,而且音乐伴奏等,都需要群体性传承,若没有专业剧团,很难保证群体性传承的艺术质量。
2、突出培养尖子人才的传承模式。在当前传统艺术不景气,已经出现人才流失和招生困难的情况下,建议制定培养、保护、激励优秀戏曲人才的政策,青海平弦要培养选拔新的尖子人才,才有利于传承。
3、注意培养新一代观众模式。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为培养新观众,还需配合素质教育,争取把重要唱段选入中小学音乐教材,成为青海当地电视台的常设节目,增加唱段演唱和片段表演的比赛,吸引观众的参与,促使专业演员辅导业余爱好者,专业与业余互动。
4、根据“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制订切实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传承战略,注意发挥青海平弦地方戏曲的当代功用,扩大影响,以利于传承发展。针对青海平弦地方戏曲的现状,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规划,明确各个剧种、曲种保护和发展的定位、目标及措施。通过规划的宏观性、针对性和方向性,变零散的保护和扶持措施为系统的、有目标的自觉行动,形成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从根本上加强对青海平弦地方戏曲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
5、加大经费投入,增强剧院的自身造血功能。一是提高财政差额拨款比例,对一级演员实行全额工资发放。二是建立青海地方文化发展基金,重视资助地方戏曲的剧目生产、人才培养及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奖励等。三是加大重点剧目的投入,对重点艺术产品可以推行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的办法。四是实行演出补贴,在确定剧团演出场次后,政府每场给予适当补贴,以激活演出市场。
6、加大对青海平弦地方戏曲的宣传普及力度。各新闻媒体要开设专题性栏目,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宣传戏曲演员、推介戏曲产品、教唱戏曲名段,拉近地方戏曲与观众的距离。要充实青海省文艺网站中有关平弦地方戏曲的内容,详细介绍各曲种、唱段及演员,提供名段视频点播。要组织编写介绍青海省地方文化的乡土教材,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课中增加青海省平弦地方戏曲的有关内容,将青海省地方戏曲欣赏和平弦唱段列为音乐必修课。
7、重视对青海平弦地方戏曲的研究和创作。建议安排专人和专项资金开展研究,文化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健全激励机制,为建立一个有活力的创作队伍积极创造条件,从而为演出的繁荣不断推出新剧目,提供新脚本。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倍加珍惜、倍加重视传统艺术特色和风格的同时,积极吸纳其他优秀文化的成果,以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作为改革创新的主要评判标准,大力推进大众化演出活动,做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总之,青海平弦戏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独特的美学追求和美学品位,吸引着青海的观众及周围的其他民族观众。其中所透露出独具特色的戏曲美学内涵,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功能,从而丰富了中华美学体系,丰富了中华戏剧美学的宝库。青海平弦地方戏曲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七大基本特点。因此,青海平弦地方戏曲要在努力创新的同时,保持和传承青海地方历史文化信息的语言特性和地方音乐特性,让青海平弦戏的独有艺术魅力更加芬芳艳丽。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青海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年10月.
[2]青海省群众艺术馆编印.平弦[M].1962.
[3]西宁市群众艺术馆编.西宁演唱[M].总第53期.
[4]青海省群众艺术馆编.青海群众演唱[M].1979.
[5]《曲艺音乐集成·青海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年10月.
[6]《中国曲艺志·青海卷》(资料本),青海省文化馆集成办公室,2006年.
[7]《中国戏曲志·青海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年.
[8]王昱,青海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9]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0]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11]谢承华,青海平弦艺人[N].西宁晚报,2008年6月12日.
[12]《西海都市报》,2010年11月.
*此文在撰写的过程中得到青海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李锦辉老师的指导。
(作者简介:马桂花,女,青海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