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

2012-04-29 00:44:03
2012年24期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提出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温家宝在讲话中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李克强主持会议并在会议结束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强调,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六大经济工作主要任务

会议认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要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同时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公共投资力度。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各级政府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大兴农田水利,加强科技服务,不断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要稳定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强绿色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四、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五、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六、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要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同时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出发,及时推出改革新举措。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要坚持有效的改革路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允许摸着石头过河。要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发挥进口对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要加强外商投资权益和知识产权保护,稳定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对外投资。要继续推进多双边经贸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必须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支撑能力;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会议强调,要重视跟踪分析和把握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正确理解和落实好宏观经济政策,在统筹兼顾中突出发展重点,以扎实的作风抓好工作落实。要努力做好元旦、春节期间的各项工作,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各类实际困难,抓好今冬明春农业生产,继续做好煤电油气运跟踪监测和协调,扎实做好春运工作,加强重点行业安全监管,让全国人民过上欢乐祥和的节日。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履行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能,议大事、抓大事,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要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科学化水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增强全球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做到厚积薄发。要尽快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要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力戒奢靡之风,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会议强调,要深入研究人口大规模流动、利益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形势下的社会管理规律,拓宽思路,完善体制机制,注重源头治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依靠社会力量,坚持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相结合,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会议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凝聚力量,勇于实践,勇于开拓,攻坚克难,扎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

经济总基调:继续稳中求进

会议认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两个转变,即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正是针对这两个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稳”就是要继续稳住经济增长和物价总水平,“进”就是坚决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今年9月份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好势头,全年经济目标能够较好完成。但企稳回升的基础仍不巩固,明年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非常必要。

“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又提出了新要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指出,要把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好,不仅要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更要在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其中首要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会议在部署2013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中国经济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增速问题,而是质量和效益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质量和效益问题,中国经济将始终处于不稳定、不可持续状态。”姚景源说,这次会议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就是要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张立群分析,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最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原来市场供不应求,必然是低水平规模扩张;当前市场供大于求,竞争越来越激烈,质量和效益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乃至对国家竞争力都是决定性的。

楼市调控:坚持调控不动摇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将会实施怎样的经济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除了重点提出深化改革、推进城镇化等任务外,还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提出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此外,对于房价的动向,会议特别提出“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

动摇,中央持续宏观调控政策的意图一直未改变。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处于关键时期,要坚持实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虽然市场会有复苏回暖,但楼市暴利时代已经过去。

张大伟表示,从最近几个月房地产数据可以看出,房价上涨幅度并不大,恐慌性上涨并不存在,后续房产税等政策再次影响市场的可能性依然很大。他认为,影响楼市最关键的信贷政策在2013年将可能比2012年更宽松,整体市场复苏的趋势将依然持续。

关键词·房产调控

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

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

专家解读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赵长茂认为,城镇化建设必然会让房地产市场更有空间,因为城镇化建设肯定要盖房子,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就是怕商品房价格飞涨。

要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时做到房价不飞涨,一方面是国家要加大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是更多地建设保障房。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会很快放松,如果放松就怕报复性反弹,需要放松时,也需要出台替代性政策。

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总监张大伟表示,调控政策执行还有下半场,政策不

关键词·产能过剩

危机倒逼机制解矛盾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有着力点。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

专家解读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教授易宪容指出,所谓尊重规律,就是政府不能干预过多,此前政府过多干预,反而会造成产能过剩。他认为,金融危机的重要机制就是把过剩产能通过市场手段给清除出去。

赵长茂分析称,这些年我国有些行业在国际市场的拉动下,投资上得过快,如钢材、水泥一类产品,还有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光伏、太阳能等产业也投资过快过猛,主要是国外需求比较大。但是,投资之后,西方国家又限制出口,发展遭遇瓶颈。

赵长茂说,外部的压力是提高技术含量的动力,不能再单纯追求低价值的产品出口,而要强调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下,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指出,目前传统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都存在过剩。解决这一问题,要在存量调整和产业重组上做文章,该淘汰的坚决淘汰;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以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结构减税:降企业税负多留利润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专家解读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说法跟过去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内容会有所区别。

刘尚希说,2013年财政上的扩张举措,力度将有所控制。尽管明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会给中国经济造成拖累,但总体上这种不利影响的程度,不会高于2008年末和2009年初。所以,在财政政策上,不需要推出类似2008年末和2009年那样的超剂量、大规模的扩张性措施。

刘尚希表示,结构性减税将成为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载体。现在主张结构性减税,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目前,“营改增”试点减税效果很明显,本身也是完善税制的一个改革,下一步定会全国推进。

赵长茂认为,减税的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税负,使企业留下的利润更多,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发展经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结构性减税,说明现在的减税不是普遍减税,而是国家支持发展的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就业弹性高的企业、一些能缓解产能过剩的企业才减税。结构性减税,也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扩大内需:重心培育消费增长点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专家解读

赵长茂分析称,“拉动内需”的说法在十八大报告中就已经强调了,扩大内需是长期以来的战略方针,不算是才提出的。“拉动内需”并不是针对当前的经济下滑形势才提出的,而是一直以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赵长茂表示,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调整总需求中投资、消费、出口三者的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靠这三个方面带动。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外贸迅猛增长,经济发展主要靠出口拉动,但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后,我国一大批企业、行业受影响,出现了经济下滑。这使我们认识到依靠出口风险很大,因为国际市场不可控,因而发展重心应该是扩大投资和消费。

赵长茂说,消费是最终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于现实基础和经验提出扩大内需的重心要培育消费增长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教授易宪容表示,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外贸迅猛发展,靠外部需求拉动经济发展,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原先出口超过30%有时甚至达到50%的经济增量,可能一下子下滑到10%左右,经济受到冲击巨大。所以说,一个国家经济要想发展好,永远要靠内需来拉动。

务农种粮农民不吃亏

会议指出,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大兴农田水利,加强科技服务,不断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要稳定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强绿色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要善待小微企业发展

会议指出,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

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各级政府要厉行节约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要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同时在打

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公共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会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解读】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任陈耀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稳妥推进城镇化含义重要。“有些地方把城镇化错误理解为空间规模的扩大,大量圈地。这在学界来看,就是冒进、缺乏合理规划,居民生活质量不高,推进进程过于急躁。”

目前城镇化率被高估

陈耀说,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我国城镇化率约51%,而事实上,这是按照城市常住人口统计的,不是真正的城镇化率。“我国城市中存在着不少没有正规职业的流动人口,去除这些因素,城镇化率应该降低10个百分点左右。”

尽管如此,我国的诸多城市过早出现了城市拥堵、生活压力大、污染严重等系列城市病。他认为,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必然要求宜居性,而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中这方面考虑不多。

国外大城市城镇化率在80%以上。长江商学院教授周春生认为,城镇化不意味着都去大城市,要切实纠正大城市病,在中心城市旁边是卫星城,形成一个城市群,协调发展。

此外,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布局要跟区域发展衔接。陈耀表示,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阶段不同,(城镇化)不能一个进度、一个模式推进。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发展阶段不同合理推进城镇化。

需推进户籍改革力度

对于农村人口市民化问题,要让进城的人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陈耀认为,这需要推进系列体制改革,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

比如在城市的近郊或边缘区域,人们不愿意市民化背后隐含了体制问题,成为市民后,他们得到的利益还不如非市民的利益大。这从根本上看,是现行体制需要协调好。

长江商学院教授周春生认为,城镇化之后,需迫切解决就业问题。这需要城市有系列的配套政策。比如发展中小企业,小微企业,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是城镇化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陈耀表示,城镇化过程还有一些必须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在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农民集中上楼。但不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农民可能就不愿意。这样就不能强行推行城镇化,要尊重农民意愿。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在扩内需过程中,一条主线是城镇化。李克强副总理最近多次提到“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结构调整,最大的内需源泉,也是最大的改革“红利”。

具体而言,新型城镇化最需要解决中国城乡内部二元结构的问题,也就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政府应当在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方面缩小待遇差别,实现更加均衡广泛的公共服务。

猜你喜欢
城镇化经济工作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儿童绘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
选工作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