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余峰岳晓清秦运来
摘要: 体育运动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各器官的机能和增进健康的有效手段。长时间从事激烈的大运动量训练和体育运动会产生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但疲劳的长期积累又必然影响训练和竞赛效果。机体疲劳后及时有效地清除能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诸多的疲劳恢复手段中,积极性休息是一种简单便捷有效的恢复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针对运动疲劳的发生机制及其积极性恢复手段进行阐述,以更好地指导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疲劳消除。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积极性休息恢复手段作用
随着现代竞技比赛的日益激烈,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承受负荷越来越大,运动性疲劳成为困扰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一大问题,因此人们对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越来越重视[1]。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与运动训练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生活中,广大健身人群希望了解更多能改善身体机能、加速疲劳恢复的方法,以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积极性休息作为一种经济绿色有效的疲劳恢复手段引起了诸多体育工作者的关注,那么,分析积极性休息在运动疲劳恢复中的机制、探讨积极性休息在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显得很有意义。
一、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及其可能机制
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机体承受的能力,而产生的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就是运动性疲劳。迄今关于运动疲劳产生的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仍有多种理论。主要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该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血液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引起的。“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其中主要是乳酸。乳酸堆积会引起肌肉机能下降。主要是乳酸所分解出的H+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保护性抑制学说,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疲劳都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除此之外得到公认的还有“衰竭”学说、突变理论、自由基学说等[2]。
(二)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手段
疲劳是一种生理性现象,人体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来说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过大的标志,但是疲劳在很大程度上会在运动员心理上产生影响。当疲劳发生后,运动参与者应采取一些积极性的手段来恢复疲劳。关于疲劳恢复的手段有很多种,如合理的生活制度;运动后的营养学手段及药疗;运动后的理疗;积极性休息等[3]。
二、积极性休息与体力恢复
(一)积极性休息
“积极休息”法也叫做疲劳的“主动恢复”法,是指在一次大强度运动时使人产生疲劳后,不是停下来“什么也不干”而是仍进行一定量的运动,以达到加速疲劳恢复的目的[4]。
(二)积极性休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
积极性休息可以更好地使人体由紧张过渡到安静状态。在一次大强度训练运动员很重缺氧,而积极性休息后做一些轻微点的活动,深呼吸度比静止性休息的深度大,呼出的气体,吸进的新鲜空气也就多。气体变薄,肺毛细血管大量开放,有利于氧气的大量补充,加速机体的恢复[5]。
当运动员筋疲力尽后,如果在恢复过程中进行积极性休息,可以缓解肌肉负荷后的紧张度,舒筋活血,增强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使呼吸循环等机能和物质代谢过程得到改善。增强肌肉组织的营养,促进新陈代谢是乳酸迅速排出体外,从而达到疲劳恢复的目的[6]。
疲劳首先开始与它的最高部位大脑皮层。在训练中,大脑皮层支配上、下肢的神经细胞就会在运动中长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恢复后采取积极性休息,变换肢体的活动能使运动神经细胞轮流工作,而通过负诱导的作用,会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更快地恢复工作能力[7]。
三、积极性休息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
人们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有很久的历史。早在二十世纪初,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就发现,当一个人的某一只胳膊因运动而产生疲劳后,如果换另一胳膊或用双腿继续运动,疲劳的恢复反而比“消极休息”要快。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结论的科学性[8]。
生理学家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当大脑皮层中的某一种细胞兴奋时,其周围的细胞便转入到抑制状态。要是人为地换一种方式活动,就能使另一群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而使原先兴奋的细胞转为抑制,从而加速疲劳状态的消除。这时候就可以换一种活动方式来加快疲劳的消除,但更有效的方法是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打拳、做操、散步等户外健身活动。这样肢体肌肉的放松活动,调整了大脑皮层,使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得到松弛、协调与均衡,从而获得“积极性休息”[9]。
大运动量后的内脏器官工作不是立即停止,而是继续保持高水平的运动状态,以补偿运动时缺少的氧。如果突然静止不动,那么身体姿势首先就妨碍了强烈呼吸的动作,从而影响氧的补充,同时也影响静脉回流,心输出量骤然减少,血压急剧下降,从而造成暂时性脑贫血,产生一系列不适感觉。而积极性休息的及时进行,可消除以上症状,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加速机体恢复速度[10]。
四、结语
积极性休息对于大强度运动后心率、血压、乳酸等的恢复均能起有效地促进作用。所以,积极性休息是运动后消除疲劳的一项重要手段。
运动后应及时休息,以便恢复体力,而积极性休息对运动员恢复来讲,是一种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其恢复效果优于静止性休息。
积极性休息对于加速疲劳消除、提高运动员再运动的能力、防止疲劳的积累是极为重要的,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根据不同运动员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段,采取不同的措施,选择最适运动强度的积极性休息。
参考文献:
[1]张静.论运动员的亚健康状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45-46.
[2]詹晖,葛新发.自由基的清除与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2):13-14.
[3]毛亚杰.对恢复运动性疲劳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33-34.
[4]李丰荣,杨瑛.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其消除途径综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技版),2003,(12):28.
[5]周里,刘元新.体育运动中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成果[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12):56-57.
[6]史小谋.预防和消除运动性疲劳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11,(5):15-16.
[7]赖月波.运动疲劳的产生及消除[J].中国临床康复,2006,(48):42-43.
[8]万利.积极性休息对运动性疲劳中乳酸清除的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3,(1):54-55.
[9]田文秀,冯克俊.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J].山东体育科技,2001,(04):48-49.
[10]李裕和,罗兴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J].中国临床康复,2003,7(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