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忠
除了大米举国闻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辖的五常市还有一张很响亮的名片——二河乡新庄村。
上世纪90年代末,因为贫困与积怨,新庄村成为“上访大村”,社会管理一度出现真空,到今天,全村整个经济社会生活已焕然一新。这缘于村党支部书记刘清泉推行的新农村社会管理——“新庄(1+3+N)模式”。眼下,哈尔滨市正准备结合该市实施的社会管理“强基工程”,在全市推广新庄模式。
“上访村”变“示范村”
1992年,高考落榜的刘清泉回到家乡。当时的新庄村是五常市有名的贫困村。位置偏僻、资源少,村里没有一座像样的砖房、没有一条好走的道路,信息闭塞、村里债台高筑、群众吃喝赌成风。因为群众上访告状不断,两任村支书主动辞职,社会管理一度出现真空。家乡的破败、贫穷和落后深深刺痛了他。
回家后的两年,刘清泉先是在家放鹅、养鱼,1994年当上村治安委员,1995年入了党。当上治安委员后,刘清泉带领村民修路、架桥,一点点改变着新庄村的面貌。
1999年,因为有以往的工作经验,又是党员,在村民眼中“有正事儿”的刘清泉被选为新一届新庄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班子成员和干部群众谈村事、谋发展。之后,村里聘请东北农业大学教授编制村域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引进新技术,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还跟东北农业大学结成了帮扶对子。
13年后的今天,新庄村集体资产由负债140万元发展到净积累1090万元,全村705户,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农家乐旅游两大产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900元提高到11000元。村里建成了600平方米的综合活动室、4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1500平方米的篮球场地,修建白色路面15公里,安装路灯120盏,30公里田间路达到机耕路标准,70道丁字坝护住塌岸河堤;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大型沼气站投入使用,老百姓住进了10000平方米节能示范小区。6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拿到村里发放的养老金,村民家里有了困难都能得到村里的及时帮助。新庄村还有“校车”制度:村里跟客运部门签约,在每天早晚的固定时间,专门有两趟班车接送新庄村的孩子上学放学……
新庄村先后获得了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劳动模范集体”和“文明村标兵”等荣誉。
为农民办工会,由“1+3”到“1+3+N”
村民生活富裕了,刘清泉又把目标瞄准了服务功能创新。他创造了“1+3”管理模式(“1”即党支部和村委会,“3”即农民合作社、农民工工会、计划生育协会)。
农业生产缺少资金长期困扰新庄村。刘清泉大胆尝试,成立了农民合作社,由合作社社员出资组建“社内银行”,在全省首开资金互助,累计筹集互助金1000余万元。黑龙江省银监局、省金融办经过调研,给予高度评价。
“通过合作社帮扶,现在每垧地能收入20000元,种子化肥合作社管,不用操心,打完粮直接送合作社,啥风险都没了。”合作社社员李桂杰对记者说。
在农民承包30年不变的土地外,新庄村有一块机动发包地,承包给村民耕种,承包费用用于集体积累,同时,新庄村的农民合作社经营收入有60%返还社员,40%用于集体积累——这些,都成为新庄村管理创新的资金来源。
本应是工人的组织“工会”也出现在新庄村。“工会成立以后,主动维护外出务工人员权益,共维权3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50多万元。”刘清泉很自豪。村民向《中国经济周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村民韩延军在牡丹江一工地施工时被施工方人员打伤,事发后施工方推诿,一分钱不赔。刘清泉带领工会成员连夜赶赴300公里山路到达工地,以工会主席的身份据理力争,最终使韩延军获得了合理赔偿。临走时,施工方领导握着刘清泉的手说:“你真行,为一个农民跑这么远,冲你这精神我也得给钱。”
新庄村“1+3”管理模式推出后得到了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哈尔滨市政法委驻村调研帮扶时提出,将“1+3”管理模式提升到“1+3+N”管理模式。
“这里的‘N就是不断改进和增加的各种新型社会组织形式,‘1+3+N是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工会、便民服务站为平台,以建立农村多种新型协会组织为纽带,致富村民,服务群众,协调各方利益,形成村级社会管理创新全覆盖,推动村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哈尔滨市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锡东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针对农村“闲”、“散”容易诱发各类问题的情况,新庄村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残疾人协会、老年协会、家长协会、综治环保协会和优抚协会。各协会由党员干部挑大梁,将从事不同活动的村民纳入管理,广泛参与、自我约束,形成群众参与的无缝隙管理。其中,计划生育协会成立以来,就创办了网站、村报、秧歌队、图书室,利用农闲和节假日,举办科普、普法和村民运动会等文化活动上百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改变了长期存在的各种陈规陋习。
村里办事也“信息化”
便民服务站在城市里很多,但在农村很鲜见。刘清泉和班子成员商量成立了村便民服务站,为农民群众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可以全程代理,通过代交、代取、代领、代办等形式,免费为村民提供建房审批、低保救济申请、身份证办理等10大类、33个服务项目,真正做到让村民小事不出村,既节省时间又节约开支。
新庄村目前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将农户的户籍基础资料、合作医疗基础资料、农业补贴基本信息、土地基本信息等,录入村服务中心的电脑中,方便群众查询、办理各项事务,并与市、乡两级有关部门建立便民服务事项办理网络,有效解决了过去农民办事往返跑、花时间、人难找等问题。
如今,附近十里八村,甚至其他乡镇的农民纷纷跑到新庄,加入各种协会,参与社会活动。“新庄的这些社会管理模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边的村屯,很多乡镇、村屯都在效仿和学习,我们始料不及。”刘清泉说。
“新庄村‘1+3+N管理模式中的‘N是个不定项,只有这一项不断地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农民才能不断地享受到完善的社会服务。”锡东升评价。
“这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模式显示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强大创新活力,推动了村域经济发展。”锡东升表示,下一步,哈尔滨市抓住“村”这一农村社会管理的最基层,全面推动并加强村级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夯实村级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全面带动提高全市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有效维护农民群众根本权益,实现农村发展、促进乡村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