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娟
【摘 要】 文章以2007—2009年深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内控报告披露的内控质量与盈余质量的关系,以及内控报告能否为信息使用者带来增量信息进而影响资本成本。结果发现该类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未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投资者并不认可企业披露的内控自评报告,但内控鉴证报告能够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这些结果表明企业没有实现内部控制报告的有效披露,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控报告缺乏有效披露的实现机制。
【关键词】 内部控制报告; 盈余质量; 权益资本成本
一、引言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活动,外界难以观察。我国监管部门近年来发布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指引,希望通过要求企业定期披露内控效果的方式促使其改善内控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恢复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而信息实现有效披露是复杂而困难的。其中,自愿性信息披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能激励企业如实披露信息的正向影响因素,也有促使企业投机披露的负面影响因素。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目标是实现信息披露的公平及整体效率提高,但管制干扰了市场的自我调整,可能会产生无效的信息披露,而且管制本身的适当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等问题在不断受到质疑。那么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效果究竟如何呢?现有的内控信息披露规范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检验中小企业内控信息披露效果的机会。
二、文献回顾
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的有效性包含两层含义: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性与内部控制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性是指内控报告如实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运行情况;内部控制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是指内控报告给信息使用者带来增量信息。以下从这两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
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有效性的研究多是从内控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展开分析检验的。
Jiambalvo(1996)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限制管理层通过凌驾于内控而进行盈余操纵的能力。Bell和Carcello(2000)发现无效的内控环境中公司发生财务舞弊报告的概率增加。Doyle等(2007)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较低的应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关系在两种情况下更显著:一是当内控缺陷是与控制环境或总体财务报告过程联系的、难以被审计发现的公司层面内控缺陷时正向关系更加显著;二是当内控缺陷披露是在遵守302条款,由管理层主动披露时正向关系更显著,这可能是因为404条款下独立审计师对内控进行审计的要求使得管理层和独立审计师都提高了谨慎,设置了较低的内部控制缺陷标准。Ashbaugh等(2008)研究了内控缺陷及其改善对应计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好的内部控制会带来高的应计质量,在没有内控缺陷时财务报告更加可靠。国内学者张国清(2008)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分析,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没有伴随高质量的盈余,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并没有伴随盈余质量的提升。张龙平等(2010)研究了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首次执行内控审计的公司在其审计行为发生的当年会计盈余质量会有提高,由此得出结论,内控审计可以改善公司盈余质量。
关于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有效性的研究多是基于内控报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进而产生市场反应展开分析检验的。
Wills等(2000)认为披露内部控制报告有利于使投资者确信公司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进而可以增加企业价值,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股价有正相关性。Ashbaugh等(2007)发现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会经历一个显著的资本成本的增加,而且结合内控缺陷披露的决定因素,最不可能存在缺陷的公司在披露内控缺陷后会有更高的资本成本的增加。Ogneva等(2007)发现当控制了与内控缺陷相关的公司特征变量和分析师预测偏差后,公司是否披露内控缺陷与权益资本成本无关。Hammersley等(2008)研究了资本市场对内控缺陷披露及缺陷内容特征的相应反应,发现资本市场对内控缺陷披露有明显的负向反应,并且随着内控缺陷严重程度加剧,负向反应程度更大。Beneish等(2008)研究了内控缺陷对信息不确定的影响及相应的经济后果。结果发现302条款下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经历了显著的负向异常回报率,权益资本成本也异常增加,而404条款下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没有发生这类反应。这说明较小的公司由于信息不确定程度高,内控信息的披露具有更多的信息含量。国内学者陈共荣等(2007)对2006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分析,考察了资本市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结果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充分,年报披露日前后的累积超额收益越显著为正。冯建等(2008)发现充分的内控信息披露具有正面的信息含量,会对公司股价造成正向影响,而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对股价影响较弱。吴益兵(2009)以2007年度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了投资者是否对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有所反应。结果表明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没有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也不能降低资本成本,而内控审计报告的披露能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黄寿昌等(2010)以200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股票交易量和价格波动代理信息不对称程度,考察内部控制报告自愿披露能否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结果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上市公司有着更活跃的股票交易以及更低的股票价格波动。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效果。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从内控缺陷这一负面信息披露的角度展开研究,结论较为一致:企业披露的内控质量与盈余质量存在正向关系,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会经历异常的负向回报。302条款和404条款下公司披露内控缺陷的市场效应有区别,透明度较差的小公司披露的内控信息更具价值。国内的研究多从内控信息披露充分可靠程度这一正面角度展开检验,对于披露的内控质量与盈余质量关系研究较少,且结论并不一致。在采用事件研究法考察内控信息披露的市场效应时,基本认可内控信息的披露为投资者带来增量信息,市场会对该类信息产生反应,但企业权益资本成本变化的结论不一致。
我国现有内部控制报告披露效果的研究基本都是针对主板上市公司进行的,而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信息环境、公司特征等都与主板上市公司存在差异,公司在进行内控信息披露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成本效益权衡,采取不同的披露策略。国外的研究也发现不同规模的公司在披露内控信息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PCAOB(2004)指出,当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实质性缺陷时,发生重大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增加。因为较为无效的内部控制下公司可能会缺乏足够的制度安排、培训活动和勤勉的员工,管理层无法确定可靠的成本收益,结果无意造成了财务信息的不可靠及噪音。而且,当公司内控较弱时,管理层容易凌驾控制措施,故意作出有偏的会计估计以满足其基于财务报告的机会主义目标,如调高盈余或“洗大澡”。因此,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当公司内控质量较弱时,盈余质量也会降低。
那么当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估,对外披露其内控处于有效状态时,如果企业是如实披露内控情况,这类公司的盈余质量应该更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公司内控自评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正相关。
除了披露内控自评报告,企业还可以选择披露内控鉴证报告。之所以引入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是考虑到作为第三方外部审计师具有的独立性能够增加信息披露的可信度。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取决于两点:审计师的监督力量和审计声誉(Ann,William et al.,2004)。监督力量使会计师事务所有能力对企业内控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审计声誉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如实反映内控情况。因此,通过事务所提供内控审计服务,内控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得到加强。
假设2:相较于仅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公司,同时披露内控自评报告与内控鉴证报告的公司披露的内控质量与盈余质量相关程度更高。
一般说来,内部控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第一,通过改变投资者对企业风险的预期影响资本成本。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限制内部人机会主义的会计选择,降低信息风险,改善投资者关于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预期进而影响资本成本。第二,通过改变企业的现金支出影响资本成本。当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公司需要花费代价纠正问题,并且注册会计师会对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Hogan and Wilkins,2006),这些现金支出导致了企业资本成本的上升。
如果企业披露的内控信息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投资者需要的增量信息,使得投资者能够正确估计企业价值,降低投资者的信息风险,最终资本成本会降低。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公司内控自评报告中披露的内部质量与企业的资本成本负相关。
外部审计师在进行企业内控的有效性审计时,由于其具有的专业能力和对声誉的保护动机,投资者可能对企业披露的内控鉴证报告认可程度更高。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相较于仅披露内控评估报告,同时披露内控自评报告与内控鉴证报告的公司披露的内控质量与资本成本相关程度更高。
四、研究设计
(一)盈余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度量
盈余有多种特征表现,如盈余持续性、可预测性、平滑度、稳健性等,盈余管理行为是导致盈余质量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采用修正琼斯模型估计操控性应计利润,取绝对值得到盈余质量的度量指标DA。该值越大,表明盈余质量越低。
现有实证研究中对资本成本的估计主要有两类方法:第一类方法是根据市场风险收益率模型计算的已实现(ex—post)资本成本,但已实现的平均收益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第二类方法是根据市场价格和公司财务数据贴现模型计算的事前(ex—ante)资本成本。本文采用PEG模型(Easton,2004)估计权益资本成本。
根据PEG模型,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RPEG可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RPEG=■
其中,P0为当期的股票价格,eps1与eps2分别为一年后与两年后的预期每股收益。
(二)模型设计及变量说明
为了检验假设1企业在自评报告中披露内控有效是否会伴随较高的盈余质量,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DA=α0+α1ICE+α2LnA+α3Lev+α4Merge+α5Instish+α6Growth
+α7Atype+α8Finance+α9ST+α10
ROA+α11Control+α12Foreign+ε(1)
为了检验假设2公司在进行内控自评的基础上引入内控审计是否更能提高披露的内控质量与盈余质量的相关程度,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DA=α0+α1ICE+α2ICA+α3M—
erge+α4Instish+α5Growth+α6Fina—
nce+α7Atype+α8ST+α9ROA+α10
Control+α11LnA+α12Lev+α13Foreign
+ε(2)
模型(1)与模型(2)中测试变量ICE指披露内控自评报告并宣称内控有效,ICA指披露内控鉴证报告并宣称内控有效。在企业如实披露内控质量的情况下这些变量的系数应该为负,表明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可操控应计,提高盈余质量。
为了检验假设3企业在内控自评报告中披露的内部质量与企业的资本成本负相关,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RPEG=α0+α1ICE+α2LnA+α3Beta+α4BM+α5Lev+α6Atype+α7
Merge+α8ROA+α9Control+α10Foreign+α11OwnCon+α12Zind+α13Auditc+α14Indp+ε(3)
对于假设4,构建如下模型进行检验:
RPEG=α0+α1ICE+α2ICA+α3
LnA+α4Beta+α5BM+α6Lev+α7
Atype+α8Merge+α9ROA+α10Control+α11Foreign+α12OwnCon+α13
Zind+α14Auditc+α15Indp+ε (4)
具体的变量说明见表1。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07—2009年深市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执行以下筛选程序:1.剔除所需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2.剔除计算得到的权益资本成本为负值的公司。另外,对于连续变量,用[1%,99%]进行Winsorized,以缓解异常值的影响。最终获得432家样本公司,其中披露内控自评报告并明确宣称内控有效的382家,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的230家,注册会计师全部认可内控有效。
本文所需数据来自深交所网站、CI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
(二)描述性统计
笔者对各研究变量进行了总体描述性统计,具体见表2。DA的均值为8.12%,权益资本成本均值为11.37%。
然后,对研究变量进行了分类描述性统计,具体见表3。结果显示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组的盈余质量与未披露组的盈余质量无显著差异,内控鉴证报告披露组的盈余质量与未披露组的盈余质量也无显著差异,初步表明内控报告披露行为并未改善盈余质量;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组的权益资本成本显著大于未披露组的权益资本成本,内控鉴证报告披露组的权益资本成本显著小于未披露组的权益资本成本。这些结果部分与前文假设相反。
笔者计算了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发现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三)多元回归分析
对模型(1)—(4)做了OLS回归检验,结果见表4。
所有基于内控报告披露的内控质量与盈余质量存在正向关系的假设都未得到支持。模型(1)结果显示公司披露内控自评报告未能降低应计项目;模型(2)结果显示引入第三方进行内控审计并不能改善盈余质量。另外,当报表由“四大”审计时公司的盈余质量相对较高;公司的资产负债率、ROA与DA存在正向关系,ST类公司的盈余质量较差。
模型(3)结果显示公司披露内控自评报告并未降低其权益资本成本;模型(4)结果显示引入第三方进行内控审计可以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并且当报表是由“四大”审计时权益资本成本进一步降低。
由此,笔者发现除了假设4得到部分支持外,其他假设都未得到验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无论在内控自评报告或是在内控鉴证报告中披露的内控质量都未与盈余质量存在相关关系;投资者并不认可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披露的内控自评报告,没有因该类企业宣称内控有效而降低对该类企业的风险回报要求,但投资者对经过事务所审计的内控鉴证报告有所反应,当公司披露内控鉴证报告并宣称内控有效时,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降低。另外,发现不同类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四大”与非“四大”)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会产生不同影响,而针对主板上市公司这种影响是否存在结论并不一致(王艳艳、陈汉文,2006;刘峰、周福源,2007)。
六、结论分析
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的有效性包含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性与内部控制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两层含义,其中,内控信息的有效是内控信息传递有效的前提,内控信息传递的有效反之会对内控信息披露决策产生影响。
本文发现无论是否引入第三方进行审计,披露内控有效的公司都没有伴随更高的盈余质量,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企业并未如实反映自己的内控情况。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现有的内控信息披露监管要求并未对虚假的内控信息披露制定惩罚条款,企业可以声称内控有效而不会产生额外的支出,同时,由于内控信息难以核实,基于投机的心理,内控质量不好的企业有可能也会宣称自己内控有效,这导致了内控自评报告的无效披露。而内控鉴证报告未能改善财务报告质量的结果与预期不符,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第一,利益动机。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进行内控审计可以获得收入。第二,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内控审计标准。对于外部审计师而言,缺乏内控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意味着其抵制管理当局压力的能力变弱(Nichols和Price,1976;Robert P.Magee和Mei—
Chiun Tseng,1990)。
本文进一步基于信息披露能缓解信息不对称进而影响资本成本的分析检验了内控报告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发现企业在内控自评报告中宣称内控有效并不能影响权益资本成本,而当引入事务所进行内控审计出具内控鉴证报告时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会降低,这说明内控鉴证报告能给投资者带来增量信息。一般来说一项信息如果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该项交易的成本会降低。那么为什么企业的内控自评报告未能被投资者用于市场定价,没有实现内控信息的有效传递呢?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的内控信息并不认可(这一点在检验披露的内控质量与盈余质量关系时也得到印证),而投资者信任企业的内控报告是该类信息能够产生市场效应的前提;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披露的内控信息并不能为投资者带来信息增量。目前大多数公司在说明内部控制情况时,用词千篇一律,缺乏实质性内容,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样缺乏信息含量的内控报告是没有价值的。
以上结果说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内控报告没有实现有效披露,现有的内控披露规范需要加强信息披露有效实施机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共荣,刘燕.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J].系统工程,2007(10):40—45.
[2] 冯建,蔡丛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财经科学,2008(5):80—87.
[3] 黄梅,夏新平.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检测盈余管理能力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5):136—143.
[4] 黄寿昌,李芸达,陈圣飞.内部控制报告自愿披露的市场效应——基于股票交易量及股票收益波动率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10(4):44—51.
[5] 吴益兵.内部控制审计、价值相关性与资本成本[J].经济管理,2009(9):64—69.
[6] 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J].经济管理,2008(12):112—119.
[7] 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0(2):83—90.
[8] Ashbaugh—Skaife,H.,D.Collins,W.Kinney and R.LaFond.The effect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 capital[EB/OL].Working paper,http://ssrn.com/abstract 896760,2008.
[9] Bedard,J.Reported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earnings quality.Working paper,Universite′Laval,2006.
[10] Botosan,C,Marlene.Plumlee.Assessing Alternative proxies for the expected risk premium[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21—54.
[11] David M.Willis and Susan S.Lightle.Management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s[J].Journal of Accountancy,2000(100):57—62.
[12] Easton,P.PE ratios,PEG ratios and estimating the implies expected rate of return on equity capital[J].Accounting Review,2004(79):73—95.
[13] Hammersley,J.,L.Myers,and C.Shakespeare.Market reactions to the disclosure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302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8(13):141—165.
[14] Hollis Ashbaugh—Skaife,Daniel W.Collins,William R.Kinney,Jr.,Ryan LaFond.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217—250.
[15] Jeffrey T.Doyle,Weili Ge,Sarah McVay.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1141—1170.
[16] Jiambalvo,J.Discussion of: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An analysis of firm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J].Auditing:A Jou—
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6(13):37—47.
[17] Kam C.Chan,Barbara Farrell,and Picheng Lee.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08(27):161—179.
[18] Messod Daniel Beneish,Mary Brooke Billings,Leslie D.Hodder.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rtain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665—703.
[19] Ogneva,M.,K.Raghunandan,and K.R.Subramanyam.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cost of equity: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certification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1255—1297.
[20] Ohlson and B.Juettner—Nauroth.Expected EPS and EPS growth as determinants of value[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0(10):349—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