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华鲁家静
诗歌赏析的一般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对作品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
基本答题格式:
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什么样的特点;运用什么技巧;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从四大块入手)
总体要求:
(1)基本描述——靠船下篙
(2)手法定位——名词术语
(3)效果作用——主旨情感
例题示讲:
虞美人(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高考诗歌鉴赏各类型答题格式如下。
1.意象分析——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即解释诗句)+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请说说你对“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的理解。
答案示例:(表层含义)天地之间一只孤单的沙鸥。(深层含义)以沙鸥自喻,既是杜甫一生的形象概括,也是他孤独心情的真实写照。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联用了“片云”、“孤月”两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示例:(表层含义)“片云”“孤月”,孤单的云和月,意境凄凉,(深层含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品味关键词:(含义)+描述+表达作用。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示例:①(含义)+描述:“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表达作用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倚东风。
笙歌吹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始觉春空”是全词表情达意的关键句子,请简要谈谈对“春空”二字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含义)+描述“春空”二字本指群芳落尽,杨花飘飞,风不停息的单调虚空的景象;表达作用在此“春空”的背后实指“情空”,即写出了笙歌消歇,游人离去后的清寂。
3.鉴赏重要诗句:表象(解释、描述诗句)+深层含义+(手法、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天津卷)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示例:表象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深层含义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作用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4.体味主旨情感:通过某景、物、人、事,运用某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阅读古诗,回答文后问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而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染”,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看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5.分析表现手法:是什么(手法)+为什么(描摹)+怎么样(作用)。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回答示例: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什么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为什么有手法)。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表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