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钰林
爱心是人性中最基础的品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博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古今中外,大学者无不视爱为社会的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都以爱为核心。费尔巴哈要建立的新哲学也是以爱为基础的,他说:“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上,感觉的真理上。在爱中,在一般感觉中——人人都承认新哲学的真理”,“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然而,现今的孩子却普遍缺乏爱心: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不懂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父亲千里迢迢送钱到学校给在高校就读的儿子时,儿子却因父亲穿着破旧,居然在同学面前介绍说:“他不是我爹,他是我老乡。”刘海洋用硫酸伤熊的事例已闹得沸沸扬扬。任性、乱发脾气、不知体贴他人、对父母长辈颐指气使等现象更是数不胜数,在中学生中尤为明显。
爱心是人类所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本素质。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师长,也是学生心中的权威形象之一。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班主任被喻为孩子的“第二任母亲”。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心培养,将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希望从班主任工作入手,寻求一种培养学生爱心的科学、合理、高效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学生人格的进一步完善。
解决方案的内容与实施
一、解决方案的基本内容
据儿童学家研究,孩子天生就具备爱心,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一岁前就有对别人的情感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一两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他人痛苦的本能,但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而当孩子上学之后,他们的爱心却越来越缺乏。
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们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爱心,首先要找出造成孩子爱心缺乏的原因,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对策。
原因分析:
模仿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手段之一。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力特别强,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对智育的重视大大超过德育,德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从以下几方面深入调查造成学生缺乏爱心的原因。
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交际关系,如朋友、邻居、非正式团体及各种社会活动场所。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屡见不鲜。
2、家庭方面。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家庭的人文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将直接影响孩子品德的好坏。
3、学校方面。学校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校风、班风、教师行为、学生相互关系等方面。
4、学生自身因素。
二、解决问题的具体实施办法
1、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密切合作。
社会教育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德育合力的必须重视的重要力量。
2、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力教育。
3、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爱心”教育。
4、开展爱心个案研究。
5、开展以“爱心”教育为主题的丰富活动是实施爱心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思考和建议
通过近一年的问题研究,我们得出了一套培养学生爱心的操作方法。
一、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密切合作。
1、学校要主动争取社会教育各界的支持,如公安机关、企业;村委会、敬老院;影剧院、书店等。
2、组织学生接触实际、外出参观,让学生了解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利用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参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聘请校外有关人士到学校作报告,丰富学校与社会教育内容。
二、加强学校家庭的合力教育。
1、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家访、校访、电话联系、家长会)主动与家长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指导,合理选准家教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明确家长学校办学思路,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在家长及学校中渗透“爱心教育”。在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中,教师注意引导家长注重全面性、针对性、一致性、表率性和科学性,使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2、加强对班主任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由于家长形形色色、性格各异,因此,提高班主任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3、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爱心”教育。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教学中渗透爱心教育。如语文、历史、品德与生活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进行爱心教育的好教材,可以直接渗透爱心教育。
4、开展爱心个案研究。根据教学实际撰写爱心教育个案,在此过程中,教师把爱心教育的思想、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使爱心教育个案成为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5、开展丰富的以“爱心”教育为主题的活动。
我班坚持每周开展一项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塑造自我的机会,贴近学生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我班都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你扔我捡、净化校园环境、我为环保做贡献,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务劳动及慰问演出等,同学们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公民意识,还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二是以读书活动促“爱心”教育。书是知识的源泉,读书不仅陶冶情操,更能培养高雅情趣。我班以“爱心”教育为主线,精选一批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好书,定期组织学生阅读;还利用广播台宣传读书心得。开展“读一本书,捐一本书”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德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各种重要节日举行唱国歌、升国旗、入队、入团等仪式,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是开展奉献爱心活动。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质,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从小学会关心、学会同情、学会帮助、善待他人。我班建立了“爱心”角,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以“资助贫困学生,奉献一片爱心”为主题的奉献爱心活动,在每次捐资助学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营造了很好的爱心班级氛围。
四是开展“感恩”爱心才艺展示。在学校首届校园十佳才艺少年评选中,我们以“爱”为活动主题,让学生进行才艺展示。在“感恩面对面”活动中,邀请家长参加,充分展示了我班学生的艺术风采。对学生进行了爱祖国、爱学校、爱家庭、爱他人的教育。
五是开展特色团队活动。及时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主题团日教育活动,如班团队会、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DIY创意比赛”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我班还通过校园之星的评比宣传好人好事。通过榜样示范,典型引路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
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实际和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学生或某些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同时我们还与社区联系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设想
开展学生爱心教育的研究,是我们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的有益的新尝试、新探索。从效果上看,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行为习惯已初步养成。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不断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展“爱心”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本文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十七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