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来听了本市一些高中音乐课,发现尽管课改已推进多年,但人们对于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在认识上依然存在着很多误区,导致音乐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这些现象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如何才能进一步实现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为主要有三条路径。
策略一:依据课标要求,设计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建立设计教学目标的意识。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如果目标正确、合理,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有效教学的行进,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所以,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活动的首要工作。可是很多音乐老师缺乏这样的意识,在备课本上,“教学目标”这一栏往往是空的,或者随意乱写,应付检查,导致每次听完课后,让老师说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的时候,他们经常说不上来,课堂效率也可想而知了。
其次,备课要根据课标引领,深度提炼教材内容,设定正确、可行的教学目标。高中音乐鉴赏课重在对音乐的欣赏与批判,我们要让学生知道,音乐鉴赏既有许多感官上的愉悦,也有很多思想、文化、情感上的收获。所以,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高度,要能够引导学生尽量多地进行一种理性思考,而不是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作为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注重音乐作品的音乐性和人文性,充分挖掘教材深度,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很好地整合教材,制定出科学的、高质量的教学目标。不少教师在拿到每一课的课题时,常常有一种“豆大的馒头无从下口”的感觉,这时就需要根据教材与新课标要求,认真地分析教材并对教材进行科学的整合,要经常问自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学到什么学科知识与技能,培养什么学习习惯与思维,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些什么样的影响等等。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教材,提炼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从而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突破疑点。例如《欧洲民间音乐》这一课,我首先问自己:本节课让学生学习欧洲民间音乐的什么特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得出欧洲民间音乐具有多声部与多元性相融合的特征。抓住这个教学目标,再问自己: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听懂这些特征,重点在哪,难点在哪,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听懂?又如拉丁美洲音乐,它是欧洲、非洲、印第安音乐的融合,要思考这样的作品有什么独特的价值,这一地域为何会有这种音乐文化特征等等。这样层层深入,就能把握教材重点,避免很多教学环节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策略二:注重比较教学法的运用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新的概念,重要原因是不能有效联系与整合头脑中的已知概念,通过比较的方法探究音乐作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方法。如在导课、新旧知识相衔接的环节处,恰当地运用比较教学法,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再如,对于学习相对难懂、陌生的风格特征的音乐时,运用比较法欣赏作品,学生则能更好地感受、理解。在学习巴赫的复调音乐时,我就灵活运用了比较的教学方法,选用同一首(一个是用主调创作手法写的,一个是用复调创作手法写的)钢琴曲《浏阳河》,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很快理解了复调音乐的审美特征,而且还能听辨出复调音乐作品。在鉴赏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时,采用对比法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印象派音乐是用模糊的旋律线条、飘渺的音色、独特的和声记录自己瞬间的印象的一种很抽象的音乐,不少老师在教学时都感到非常棘手。在教学中,我运用比较法,让学生聆听同样表现大海的两段不同乐派的音乐,要求他们在旋律、音色、和声几方面进行对比欣赏。通过对比、赏析,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征。
对不同音乐的欣赏,一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方法,鉴赏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在学习音乐中思考,在思考中去分析音乐,充分开启了自己的智慧,获得了积极的感受体验。
策略三:注重适切的音乐实践活动
新课标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在音乐教学中,应突出强调学生的实践与情感相结合的动感参与。如在欣赏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节奏游戏,学生积极的参与为进一步体验、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这种实践参与,不仅表现在肢体上,更多的还可以表现在语言、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上。在高中欣赏教学中,聆听音乐与听教师讲解固然也是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但仅仅依靠“讲和听”是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对音乐的讨论、分析、评价等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获得的审美体验远比单纯的聆听要丰富、深刻得多。
(郑建美,金坛市第一中学,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