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行系统自产生以来,流动性风险一直伴随在其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风险问题若不能得到经营管理者足够的重视,流动性危机就会出现,对银行自身的生存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对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流动风险管理并不理想,最后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引言
Anthony Saunders(2002)指出:“流动性风险是由于银行不能及时地以有效成本满足支付与清偿负债而引起的对银行收益和股东权益市场价值损失的可能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讲究“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性平衡。我国银行业对“盈利性”和“安全性”的认识基本达成共识,但对“流动性”的认识却较为薄弱。其实,“流动性”是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前提,流动性不足会使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失去保障,而流动性过多又会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
国外对此课题进行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资产管理理论,该理论主要从如何更好地管理银行资产的角度来防范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第二,负债管理理论,充分利用负债来解决银行盈利性资金不足的问题;第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强调资产业务风险、负债业务风险的协调管理,谋求商业银行风险的最小化,以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而国内学者对此方面进行研究的并不多,主要理论和实地考察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学者有李启成(2002)、陈建梁(2002)、刘宗华(2003)、郭少杰、杨洁(2006)、牟怡楠(2007)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存在的原因
(一)表面原因
1.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几乎仍是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也就是说存款是开展一切业务的基础,即一个银行存款量的多少是其发展的命脉,但是存款是遵循自愿的原则,存款人有权决定存款行、存款期、存款额的大小等,银行此时是处于被动地位,所以银行资金来源的先天性的不确定性构成了银行流动性的成因。
2.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不规则性
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就是一边吸收存款,一边再将存款贷出去,但是并不能全部贷出去,因为客户随时可能会提出提款的要求,银行必须保留一部分资金用以应付客户的提款要求,难点就在于无法确定具体地保留金额。保留多了影响银行的流动性,保留少了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影响银行的声誉,那么商业银行到时将失去更多地盈利机会。这种资金运用的无规则性,使银行出于一种不断博弈的状态。
(二)深层原因
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流动性之间的矛盾是流动性风险发生的深层原因。盈利性是银行作为一个商业性机构永恒的目标,但是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依靠负债经营。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将资金的安全性摆在首位,避免流动性风险,之后才能更好地追求盈利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的实证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指标评价体系中包括以下指标:现金资产比率,存贷比率和流动比率等。其中流动比率,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并未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科目列示,为防止出现实质性差异,此文暂不做考察。样本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及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对其有关的流动性指标进行考察。其中,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作为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典型代表;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典型代表。
(一)现金资产比率
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比率由其现金资产除以总资产得到,现金资产由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存款和存放同业存款等资产项目构成。这类资产的流动性最强,但属于非盈利资产,不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收益。一般认为,该比值能够反映商业银行应付日常的提存、结算以及法定准备金要求而产生的流动性需要的能力。表1列示了我们所选取的国内商业银行样本银行自2003年—2010年的现金资产比率。
如表1所示,我国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比率普遍较高,美国大型商业银行现金资产比率的平均值在2006年6月底为3.2%,而我国商业银行现金资产比率远高于美国的数值。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其一,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我国2003年9月21日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7%,经过这几年不断地小幅上调,甚至在2010年出现了连续5次,每次上调0.5%的现象,至2011年初,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最高达到了近20%(2010年10月份开始对大、小银行采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措施)。其二,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稳健型的经营策略。在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中,较多地考虑到安全性,与美国采用高杠杆、高风险的经营方式相比,我国的经营方式可能略显保守,特别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北京银行的现金资产比率都有增加趋势,说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北京银行受金融危机影响,“惜贷”心理更加突出。
(二)存贷比率
存贷比率是由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除以存款总额得到的。该比率也是评价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以上数据均由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整理得到。
美国大型商业银行存贷比率的平均值在2006年6月底为103%,与表2中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远小于美国大型商业银行的数值。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现状就一定比美国的好,因为美国出现“超贷”现象是其追求利润,尽量压缩非盈利资产的结果。换言之,美国银行的盈利性动机比我国商业银行更强烈,但是其银行业几乎处于一种完全竞争状态,监管体系十分完善。另外我国银行业的存贷比率水平比美国银行低是有其必然性的。我国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在经历了许多次的小幅上调和2010年的5次均上调0.5%后,从2003年9月21日的7%左右上升到2011年初的最高值20%左右,再加上备付金率的要求,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应小于81%,从表3可见,我国的商业银行在2003—2010年期间的数据均满足此要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期间并不存在“超贷”现象。甚至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存贷比率偏低,出现不同程度的“惜贷”现象。
五、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流动性风险预警和预测机制
1.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主要包括确定风险警况、探寻风险警源,也可以说通过对风险警情指标的关注,银行可以大体评估未来经营时期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确定风险警况。当然此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线索,排除警情,从而使银行流动性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2.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预测机制
银行经理要想能有效地控制流动性风险,就得对未来的资金流动作出合理的预测。这就要求经理与主要的资金需求者随时保持联系,以便准确预测资金需求量。若未来一段时期需求量减少,银行可以抽离更多资金用于盈利。
(二)建立发达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保持资产和负债正常流动的重要场所。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总体上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产品缺乏,特别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不够。
1.扩大货币市场的范围和规模
货币市场是银行头寸管理和金融机构短期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场所。健全商业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再贴现市场等,拓宽商业银行的短期融资渠道,增强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增加较强流动性较强的资产比率,减少流动性风险。
2.加快发展债券市场
债券资产易变现,且变现成本低,被视为商业银行仅次于存款准备金的第二级对外支付能力的储备,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工具。具体而言,发展债券市场目前需要调整债券的期限结构,增发短期和长期债券品种和数量,调整品种持有结构。
3.大力推进金融创新
西方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获得了大量稳定的资金来源,扩展了资金运作空间,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和资产收益水平。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市场金融工具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金融创新业是防范流动性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才刚刚起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主要包括:负债业务创新、资产业务创新和中间业务创新。
参考文献
[1]易纲,海闻.商业银行会管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3]张雪丽,王晓峰.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思考.东北财经大学学报[J]. 2004年第1期.
[4]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5]王文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管理策略[J].金融与经济.2000年第6期.
[6]刘宗华.商业银行会经营中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J].新金融.2003年第2期.
作者简介:王元园(1988-),女,江苏盐城,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金融学,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