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有关地区金融排斥的研究

2012-04-29 08:42王德朋
时代金融 2012年3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摘要】本文以金融排斥为研究基点,运用社会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金融排斥产生的特殊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几点抑制金融排斥的金融包容政策。

【关键词】金融排斥供给需求分析政策选择

一、金融排斥概述

金融排斥是金融地理学新的研究方向,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是由英国教授Leyshon&Thrift(1995)提出,是指在金融体系中人们缺少分享金融服务服务的一种状态,这包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途径和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Sherman)。

西方学者对金融排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视角从最初的金融地理学拓展到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Leyshon&Thrift(1995)提出金融机构出于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的需要,排斥对一些低收入群体提供服务,并减少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造成金融排斥。Kempson&Whyley(1999)提出了解释金融排斥原因的六个指标:地理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和自我排斥。

二、金融排斥原因分析

(一)基于金融供给视角下的金融排斥

1.基于金融服务成本的金融排斥

金融服务的成本包括筹资成本、经营管理成本和交易手续费用等。这些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金融机构在客户选择、产品定价和目标市场定位等反方面的决策。我国有些地区在地理区位上多表现为边缘性的特征。这种边缘性的特征就直接导致了人均收入较低、筹资渠道较少以及社会征信体系的不完善,进而导致在产生了金融排斥,包括地理排斥、条件排斥和营销排斥等。

2.基于金融服务预期收益的金融排斥

金融服务的收益以银行为例主要包括贷款利息收益、投资收益和银行中间业务收益等。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要确保收益最大金融资源就要流向规模大、信用好、利润空间广的金融需求者。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有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多数的经营主体分散,形成了面广点多的格局,从而造成金融需求分散、规模较小且盈利能力较差。于是一部分金融机构会以提高金融产品的价格来提高收益水平。从而,出现了包括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等金融排斥现象。

(二)基于金融需求视角下的金融排斥

有些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除具有一般特点外,还表现出其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居民的收入不断的提高,民族企业也不断兴起,出于改善生活水平、扩大生产规模的期望,居民和企业对金融服务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有些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于是对于金融的态度也各有不同,这就使他们很难接受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方式。从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自我排斥的金融排斥现象。

综上分析,产生金融排斥的原因是复杂的,除金融供求不平衡之外,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影响因素,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在看到金融排斥共性的同时注意其特殊性。

三、解决金融排斥的政策选择

金融排斥的产生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性,且其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影响长治久安,因此政府应积极进行干预,遏制金融排斥进一步发展的势头。为此,本文结合特殊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提出以下建议,供政策制定者参考。

(一)建立普惠型金融体系

普惠型金融体系是指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让广大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客户获得金融服务。民族地区建立普惠型金融体系首先应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建立多层次的制度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在民族地区开展金融服务,并对执行不善的金融机构给予惩罚;其次应发挥市场的基本功能,塑造适度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开发民族地区金融需求潜力。

(二)加强金融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由于各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且大都对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和技术设备知之甚少,因此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尽量以民族居民容易接受的方式大力普及金融理论知识,增进其对现代金融的理解,使其更容易接受现代金融服务,并参与其中。对于金融硬件设施的建设,主要是指民族地区的金融市场交易体系、支付结算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这些金融硬件设施就像一个交通网络,可以把民族地区纳入到全国金融体系之内,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

(三)扶持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并鼓励民族金融产品的开发

微金融机构包括公益扶贫性质的机构、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性机构和其他创新型金融机构,它们以小数额、小规模的金融活动为被排斥在金融业务系统之外的金融需求者提供服务,是对主流金融业务的一种重要补充,因此政府应积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经济上给予补贴,使其在抑制金融排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除了注重微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民族金融产品的开发也是抑制金融排斥的关键。开发民族金融产品最重要的是要符合民族特色,如有些民族的宗教信仰要求存款不能收利息,这时金融机构可以开发一些用实物或某种权力来替代利息的新型金融产品,以此来满足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修华,马柯,王翔.关于我国金融排斥状况的评价[J].理论探索,2009(5): 68—72.

[2]孟飞.金融排斥及其治理路径[J].上海经济研究,2011(6):80—89.

[3]王志军.金融排斥 :英国的经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7(2):64—68.

[4]田霖.金融排斥:中原崛起的机遇与挑战[J].金融观察,2007(8):27—29.

[5]徐少君,金雪军.国外金融排除研究新进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9):86—91.

[6]王越.关于中外学者对金融排斥问题的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11):25—26.

[7]吕洪雁.民间金融业务发展的瓶颈突破[ J].浙江金融,2008, (2): 20-21.

[8]吕嘉琳.货币与金融地理理论的历史嬗变[J].山东社会科学,2009(7):105—108.

[9]徐哲.我国金融排斥:形成、影响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7(6):127—128.

作者简介:王德朋(1987-),男,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甘肃“强科技”需健全科技金融体系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