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研
很多人都有收集格言警句的习惯。MSN签名,QQ空间、微博,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格言大多短小精悍,有启迪意义。格言不同于鸡汤,格言是鸡汤中的鸡。
收藏格言,说是用来指导人生,或者显得矫情。与其说用格言来导航,不如说,你在怎样的人生处境,总能找到与之匹配的格言来证明同类的存在,为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建立依据。恋爱了,要不要相信恋人的话,有格言说:爱他,就得信他;分手了,又有格言:恋爱的时候人怎么能智商为零?
其实,我们与格言之间的互动,好比吃压缩饼干,追求的不是行云流水式的隽永雍容,而是瞬间的饱胀感。
年轻时候,心性儿总是高的,昂扬的,意气风发的,这个时候喜欢的格言,就色彩来讲,是华丽的,大红大绿、大悲大喜,虽不至像池莉形容的50后、60后们年轻时的梦想是“解放全人类”那么大的场面,但说是“疑似理想主义”也不为过。例如,“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再如“再NB的梦想,也抵不过你SB的坚持!”铿锵,铿锵,还是铿锵!
遭遇挫折,茫然渐起,也自我鼓励“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天亡。”——年轻是资本,连自我安慰,也掺着那么一点精英意味。但或许和前面活力四射的“掌舵准备”的口号一样,笼统的自我期许和安慰,只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门路在哪。
年龄渐长,生活阅历逐渐丰富,无论个人情感还是对事业的专注,都洗尽铅华,务实起来。此时关注的格言由之前的空阔转到具体的可操作的细节,人生的格局却也因此促狭。格言也大多平实起来,变成:少说话多做事;不向朋友借钱;把想不通的事情想通……
滴水或许藏海,无论激情的格言热衷把自己埋葬在豪言壮語的春天,还是“务实”的格言以为言之有理的“第一、第二、第三”的人生经验的总结,都是每个人在自己人生这个困局面前尝试着大喊“花生开门”、“土豆开门”、“茄子开门”……看看能不能碰巧说到“芝麻”。
但格言毕竟只是一滴水。日本有句谚语:百日说法是个屁。大意是高僧在台上讲法一百天,但是最后放了一个屁,把听众都熏跑了,前功尽弃——百日说法都如此,何况区区几十个字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