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家里的白糖

2012-04-29 00:44宋碧宇
慈善 2012年3期
关键词:学雷锋慈善爱心

宋碧宇

一个四岁的印度男孩听说加尔各答的人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买不到白糖,他对父母说:“从今天开始,我三天不吃糖,我要把我那份给那里的孩子们”。几天后,他兑现了自己的爱心承诺。

爱心的熏陶靠教育,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而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管什么样的学校,都要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一种仁爱的观念,时时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意识,强化和提升内心的道德自觉,唤醒他们的慈善良知。让孩子们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弥补自身道德认知的缺陷,纠正道德行为的错位,以避免“药家鑫”事件的重演。

目前,一些学校忽视了社会礼仪和道德准则的教育,以致出现了众多的“坏孩子”。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一个教育最重要的标准:要成才,先成人,做人比一切都重要。古人云“修道之谓教”,“道”就是做人的道理、生命延续发展的道理。林则徐则说:“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可见,教育不光是读书学习,更重要的是修行修为的道德操守。

家里的“白糖”之类物品的确不少,是否愿意送给需要的人,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记得一位作家说过:“把旧衣服送人,这不是我们的慈善,而是我们的悔改;这不显明我们富足,而是显明我们穷得只剩下一堆旧衣服了。”这位作家不幸言中了当下许多国人的道德现状。

可喜的是,慈善的博爱精神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它的道德教化力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慈善进课堂、进校园”的尝试是最好的证明。笔者担负柳公权中学的此项教学任务,通过几节课的试讲,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变化:课前准备的资料明显较以前增多;课堂上学生参与度提高,情绪活跃;课后有学生建议开展微博倡议活动;还有学生动员家长制作课件,供其所用······不一而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慈善进课堂的目标就一定能达成。当然思想的塑造绝非几日之功便可实现,下面就如何更好地推动此项活动的开展,谈几点想法。

1、慈善精神的培育和传播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

学校在慈善精神宣传教育中,首先要围绕日常工作来开展。在各科教学中,尤以人文学科的教学为主,把课程内容与慈善文化的精华有机融合,使传统慈善文化与时代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衔接。其次,要把慈善文化教育列入学校的各科教学计划和制度中,运用常规性的道德评价体系,以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慈善意识的形成,从而在校园形成一种学雷锋做好事受尊重、受赏识的共识。

2、教师个体的示范性是培养慈善文化的前提。

如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博学多才、善待他人的高度责任心、爱心,在是非、荣辱、义利、善恶面前有众人首肯的价值取向,在生活琐事、家长里短面前表现出高尚的行为态度和精神风貌,那对学生及整个社会都是一种慈善和谐的示范。这比任何动听的说教、刚性的制度和热闹的活动效果都要好很多。所以,怎样在价值取向多元的校园环境中,带动教师更积极地参与慈善文化的培育、宣传就显得格外重要。

3、将“微慈善”与“学雷锋”巧妙融合,有机统一。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所具有的助人为乐美德与慈善精神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异曲同工。对于时间有限的学生来说,开展“微公益”是非常有益的尝试。拿出一元钱,捐赠一粒米,献出一份爱心,做实实在在的小事,这既是“雷锋精神”的内核,又是“慈善文化”的导向。如若人人都能将不起眼的小事做好,都能关爱身边的人,雷锋就不会“三月来了四月走”,雷锋精神才真正具有了时代活力,中国的慈善事业才能深入人心。

4、助推学雷锋做慈善活动的常态化。

热闹的活动形式固然令人耳目一新、效果明显,但价值观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采取何种形式使之日常化、生活化,政府的先期介入,比如领导的政绩考核,都势必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势必会提高各级部门的重视程度,助推慈善事业的顺利开展。当然,道德美德的弘扬,只靠行政命令未免单一、单薄,还应创新活动形式。除已有的“赈灾助学、志愿服务”等诸多方式外,让网络、QQ群、微博等新技术平台成为活动的载体,即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方能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慈善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支持公益事业,每个人都是慈善的一粒种子。如若每个人都能将慈善视作自己的责任,当作自然而然去做的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生活图卷便不再遥远。

(本文作者系陕西省铜川市柳公权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学雷锋慈善爱心
慈善之路
爱心树(下)
慈善义卖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