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凝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逐步推进,成效初步显现,但农户贷款难问题仍突出,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依旧是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因素。为深入了解当前农户信贷约束问题,笔者在山东省经济欠发达的3个县中的10个自然村选择了300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据此进行实证分析。
一、农户信贷约束的表现形式及负面作用
(一)农户信贷约束的主要表现
1. 农户潜在信贷需求较大而供给不足。调查显示,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占比为63%,其借贷用途主要为用于农业生产投资、做小生意和办企业。2009—2011年3年间,有过借贷行为的农户占比为31.67%,2011年末存量农户贷款覆盖面仅为21.67%。有信贷需求的农户比例高于农户贷款覆盖面31.33个百分点,而且这还不包括有资金需求由于各种原因限制未形成信贷需求的农户,表明目前农户融资渠道不畅。
2. 申请贷款未通过审批的农户占比较高。样本农户中,18.67%的农户因为经济条件和缺乏抵押担保等未获得贷款;即便在已经获得贷款的农户中,也有35.33%的农户认为贷款金额不能满足其需要。
(二)农户信贷约束的负面影响
1. 无助于缓解农村的贫富分化。农户信贷约束导致资金配置出现结构性偏差,出于控制贷款风险的考虑,农村金融机构把服务对象定位在经济实力较强、还款能力有保障的农村企业或农民,弱势企业或人群成为金融服务的空白点。调查显示:农户贷款开始向部分个体私营经济较发达村集中,累计贷款额度最高的前三个村占到全部样本村贷款总额的69.25%。富裕的农民相对容易得到金融服务支持,发展会更加容易,会更加富裕;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缺少金融支持。
2. 农村金融服务价格过高。调查显示,样本农户2011年一年期贷款利率加权平均为11.35%,贷款利率过高,压缩了其利润空间,且抑制了其有效信贷需求,使其一部分被迫退出信贷市场而转投民间借贷。
二、农户信贷约束原因的实证分析
农户信贷约束有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原因。从供给角度看,农村金融资源短缺和金融服务质量差制约着农户融资;从需求的角度看,信贷约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户并不具备现代金融服务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各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举措的出台,农村信用社经营实力增强,邮政储蓄银行功能得到完善、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蓬勃发展,农村金融供给在政策引导下逐渐增加,但仍未有明显改善。
(一)农户贷款余额与承贷能力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原因,我们从样本农户中选取了65户有贷款余额的农户,从需求角度对农户信贷约束进行实证分析。以农户的贷款余额代表农村金融供给,以农户在收入、有无抵押担保品、信用状况三方面的综合得分代表农户的承贷能力。
这样,综合得分越高代表农户的承贷能力越强,信贷约束越弱;反之则承贷能力越弱,信贷约束越强。赋分后使得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户承贷能力这两方面都得到了量化,并对两者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取滞后期为2期,结论见表2。
检验结果表明:农户贷款余额变化是农户承贷能力变化的Granger原因,而农户承贷能力变化也是农户贷款余额变化的Granger原因,二者互为因果。也就是说,农村金融供给的增加会改善农户生产经营状况,提高农户贷款承受能力。这一点论证了农户贷款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农户承贷能力的变化则会导致农户贷款余额的变化,是影响农户获得贷款的重要因素。
(二)农户贷款情况与其各影响指标的实证分析
由于农户的承贷能力是以农户在收入、有无抵押、担保品、信用状况三方面的相加综合得分来反映的,为了进一步了解每个方面对农户贷款余额的影响程度,做农户贷款情况(r0)与其影响因素农户收入(r1)、抵押担保状况(r2)、信用状况(r3)之间的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考虑如果用农户贷款余额代表农户贷款情况,而由于另三个指标是赋值的,那么它们这些点的曲线必然相差较大,为此计算65户农户的平均贷款余额,对高于平均贷款余额50%的农户赋值为3,低于平均贷款余额50%的农户赋值为1,在平均值上下50%波动范围内的农户赋值为2。这样,计算农户贷款情况与其各影响指标的关联度,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各因子对农户贷款的影响作用都较大,次序为:农户收入>抵押、担保状况>农户信用状况。可以看出农户自身的收入、物质条件对农户能否获得贷款的影响较大,这与实际调查的结果相吻合。
(三)目前农户的客观条件不足是形成信贷约束的根本原因
农村金融机构首先普遍认为农户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还款能力不足。其次是农业生产的弱质低效性,抗风险能力较差。缺乏有效组织化的传统农业导致农户物力、财力尤其信息等可利用资源的缺乏,小规模、单调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固有的不确定性,导致其收入增长缓慢,还款来源缺乏保证,抗风险能力差。第三,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对金融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初中学历及以下的占比高达81.28%,较低的文化水平,决定了农民接受新技能、新理念的能力和意识不强,对贷款申请程序不熟悉。最后是缺乏有效地抵押和担保。农户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占比为61.66%,而且2009年以来贷款未成功的农户中,没有合格的抵押、质押和找不到担保人的各占25%和28%。
三、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农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农业是弱质产业,自身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决定了其具有高风险性。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必须把金融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地结合起来,农村政策性金融要密切与财政性扶持资金相配合,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对于农村新型金融,应尽快出台税收减免相关政策,并拿出部分财政资金,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补偿和保险机制,以财政小支出撬动金融大信贷。
二是要大力发展建立在合作生产基础上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基于专业合作社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可以打破其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成本,能够提供符合农户需求的低息信用贷款。所以应加快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并加大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三是加快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农村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的创建活动,提高广大农民和乡村干部“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意识,通过改善信用环境降低农户信贷信息不对称成本,努力提高农户贷款证覆盖率,并依托贷款证上的信用记录,建立农户贷款期限、额度、利率浮动机制。
四是创新保证担保机制。在“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中,可由企业提供保证担保,商业银行可以直接向签约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满足其资金需求。应尽快成立农村政策性担保机构,按“政府扶持与市场化操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信用相结合”的原则,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营运规则,建立“公司+基地+担保公司+农户”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