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著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012-04-29 00:44:03唐咸明
图书馆界 2012年3期
关键词:著录古籍普查

唐咸明

[摘要]“古籍普查平台”是全国古籍普查的工作和发布平台。从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2011年暑假以来进行“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情况看,古籍保护刻不容缓。而加强普查工作人员培训,拟定详细著录规则,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等,是完成著录工作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古籍普查;数据著录

[中图分类号]G25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3-0046-03

“古籍普查平台”是全国古籍普查的工作和发布平台。2011年2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29个省古籍保护中心等40家古籍收藏单位完成了“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部署。作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基础性工作,全国古籍普查是古籍抢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以便国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加强对古籍的管理,促进对古籍资源的利用。2011年4月,广西古籍保护中心下发了关于组织编纂《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分卷》的通知,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根据通知精神,由古籍部牵头,从全馆精选人力,开始大规模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著录工作。

根据广西古籍保护中心的要求,10月份以前各古籍收藏单位完成“经部”和“史部”数据的提交工作,2011年底完成“子部”和“集部”数据的提交工作。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的古籍是按照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进行管理的,如果按照四部分类法进行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著录,势必要大规模搬动古籍,不利于古籍保护,而且会耽误年底前完成馆藏古籍普查数据著录任务。经过慎重考虑,采取剔除民国以后古籍,只做1911年之前古籍的办法,加快了工作进度,目前已经完成著录数据4000余条,预计2012年3月底以前可基本完成任务。回顾一年来的紧张工作,笔者对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著录有深刻的体会,也产生一些思考,现将这些体会和问题总结出来,希望得到学界同仁的指正。

1、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情况

2009年12月,我馆开始尝试进行“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工作。但是在实践中,遇到古籍版本难以鉴定、没有统一的著录细则等问题,加之“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也处在不断更新中,因此,工作进度比较慢。

2011年初,广西古籍保护中心在南宁召开《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分卷》的动员协调会议,标志着广西分卷编纂工作的正式启动。从全国来看,天津和湖南省等经济文化发达省市的分卷编纂工作早在2010年上半年开始进行。但是究竟以什么方式完成编纂工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没有统一的标准,广西古籍保护中心也没有做出明确要求。4月初,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古籍普查平台数据维护培训班,我馆派出两名工作人员前往学习后,得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市都以普查平台数据著录作为编纂各省分卷的依据,这坚定了我馆做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的信心。在实施之初,我馆针对数据著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确保“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样做可以取得两方面的成效:一是可以配合完成《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分卷》的编纂工作;二是可以完成馆藏古籍“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著录工作,一举两得。

2011年暑假期间,我馆完成了近900余条古籍数据的著录任务。9月份,我馆召开普查平台著录工作人员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在开展数据著录实践中,坚持先讨论和协商,而后拟定操作性强的著录规则的办法,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快了工作进度。到2012年1月上旬,总计完成4000余条数据著录任务,为最终完成馆藏古籍数据著录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从数据著录透视古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已完成的4000余条古籍数据著录情况看,目前的古籍保护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具有“三性”价值的珍贵古籍文献不多

馆藏古籍大都是普通古籍,而真正具有“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价值的古籍文献不多。目前我馆除8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73种自治区级珍贵古籍名录之外,剩下的就是“康有为藏书”2万余册。这部分古籍“三性”价值较高,大都盖有“国立广西大学图书馆”“万木草堂”“南海康氏万木草堂珍藏”“南海康有为更生珍藏”等珍贵的钤印。目前我们已经对“康有为藏书”进行科研立项,准备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我馆期望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完成之后,将“康有为藏书”的学术价值逐步挖掘并整理出来,为进一步搞好珍贵古籍的开发和利用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我馆有少量近代在日本印刷出版的汉文和日文合刻的经文古籍,对研究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但如何加强对这部分古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2.2古籍复本较多,影响了古籍的合理藏量

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著录当中,发现馆藏古籍的复本较多,少的有几部,多的有几十、上百部。这些复本增加了古籍的收藏量,但是对优化古籍收藏品种、增加古籍合理的收藏量来说意义不是很大。例如,在我馆已著录的4000余条数据中,检索与“春秋”关键词有关的数据就有119条,与“论语”关键词相关的数据有24条,与“史记”关键词有关的数据有34条,与“汉书”关键词相关的数据有34条,等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既与中国古代书商追求赢利和重复翻刻古籍有关,也与民国以来图书馆古籍采购的价值取向有关。古籍品种的重复,不仅影响了古籍品种的优化和合理藏量,而且不利于做好古籍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2.3古籍破损情况比较严重

从我馆著录的4000余条数据看,大部分古籍都存在虫蛀破损的现象,有的古籍虫蛀现象非常严重。虫蛀又伴随着纸质霉变、受潮、脆化、老化等综合现象,因此,在数据著录过程中,有的古籍一经翻阅就会出现老化纸质掉渣等情况。同时,部分古籍从表面上看几乎没有虫蛀痕迹,但是书页里边的虫蛀现象则非常严重,如果没有做古籍普查平台数据,外表完好而内部破损古籍的特殊情况就会无从发现。据初步统计,没有虫蛀的古籍仅占总数量的10%左右。因此,做好“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著录工作,有助于深入了解每一部古籍的收藏状况,以便制订有效的修复计划,保护好珍贵古籍。推而广之,广西古籍的保护状况恐怕不容乐观。因此,抓紧进行“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著录工作也是广西古籍保护工作当下最为迫切的任务。

2.4古籍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进行“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中发现我馆古籍管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古籍摆放乱架现象就是一个突出问题。因为在做完几种古籍著录之后发现,同一部古籍在另一个书架上还摆放着。由于有几册古籍没有找到,权当作残本来做,后来发现原来缺失古籍的册数又找到了,合起来则是一部完整的古籍。原以为古籍利用率较低、读者少,古籍缺损或乱架现象可能比较少见,现在看来古籍乱放架现象还是存在的。这说明,由于古籍管理和保护措施欠缺,加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等原因,导致古籍管理和保护总体情况不明,摸不清家底。因此,为了搞好广西古籍保护工作,各古籍收藏单位无论数量多寡,都要认真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这一工作。

3、做好“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工作的几点体会

3.1制定著录规则是前提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是一个不断成熟的数据平台,著录项目达到几十个。其中带有红色星号的为必须完成的著录项,带有蓝色星号的为基本著录项,此外还有序跋、钤印、批校题跋、财产号、定级、定损、相关书影的拍摄和上传等项目,内容比较复杂。如何减少数据著录的误差,将人为因素缩小到可控范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馆的做法是:集思广益。在进行数据著录之前,集中各方的意见制定一个较为规范的著录规则,让工作人员先实践做几条数据,在通过培训老师的初步审核之后,再慢慢进行数据著录,待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再将速度和著录任务结合起来,加快著录进度。因为有了详细的著录细则作为参考,从而保证了数据著录的质量和进度。

3.2加强人员培训是关键

要做好“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著录,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是关键。在我馆古籍部的6位工作人员中,有3位参加过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普查培训班。由于参加了国家级的古籍普查专业培训,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成为带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的骨干力量。在数据著录中遇到带有普遍性或者较难的问题时,都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妥善地加以解决。因此,我馆以参加培训的人员为骨干,对其他人员进行再培训,扩大了数据著录人员队伍,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为大规模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进行民主讨论是基础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因为收藏的古籍质量有高有低,古籍印刷和装帧等情况千差万别,这样导致古籍所能提供的信息参差不齐。由于年代久远、战争及人为等因素,古籍破损程度不一。在数据著录过程当中,经常出现古籍版本难以断定,著者、题名卷数含混不清等问题,因此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馆以小组讨论等方式,求得大体一致的看法之后,再进行数据著录,这样有利于减少数据著录中的个人主观臆断成分,增加数据著录的准确性。同时,鼓励个人充分利用《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工具书,利用网络资源(如百度、中国古籍保护网、CALIS联合书目检索系统,发达省级公共图书馆、著名高校图书馆的古籍著录数据等),每当遇到难题时,及时参考别人的数据著录成果,加以比较鉴别,做好馆藏古籍数据著录。

3.4责任心和工作量是根本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作为广西高校唯一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有12万余册古籍,数量众多,完成“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任务繁重。在借鉴别的省市公共图书馆的经验之后,我馆硬性规定每人每天至少完成5条著录数据,如果是大型丛书则可以灵活处理。其目的一是要保证普查平台数据著录的质量,争取数据审核一次性通过;二是减少对古籍反复翻动查看带来的损害;三是使工作人员有适当压力,不至于浪费时间和精力。由于规定了每天的工作任务,既保证了数据录入的进度,又基本保证了古籍数据著录的质量。

总之,扎实有效地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泽被子孙后代的文化工程,有利于中华传统古籍的保护和利用。让我们共同做好“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工作,为做好广西古籍保护工作尽一份文化人的责任和义务。

猜你喜欢
著录古籍普查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7:58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06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08
我是古籍修复师
金桥(2017年5期)2017-07-05 08:14:41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