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砚台大都已退出实用领域,但人们喜爱砚台、收藏砚台的风尚却没有过时,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砚的需求却呈上升之势。究其原因,其中有着深厚的群体性文化心理因素,本文试图从身份象征、文化向往、创作过程、艺术载体以及社会风习等方面论述宝砚的文化心理。
宝砚,以砚为宝之谓。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迅猛进步,人类的书写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硬笔书写正遭遇键盘的强烈冲击,毛笔统领的时代更是早已作古。在当今社会,只有某些特殊群体如书画工作者和书画爱好者等仍在使用毛笔这种特殊的书写工具,而这部分人群中,使用砚台磨墨而书的,更是少之又少。购砚买墨,深研细磨,被现代人看做繁琐费力的事,若非很专业、很考究的书家,大体不愿费这份心思,毕竟以“一得阁”之便捷,其诱惑力是相当之大的。尽管如此,社会对砚台的需求并没有随毛笔主导地位的极度削弱而等比例下降,相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人们对砚台的需求呈明显的上升势头,产销渐旺的态势明显。而购砚的人群中,大都是书法圈之外的人,他们不用得到的砚台来磨墨习书,而是作为收藏把玩。他们精心呵护、悉心保养,有以之为宝的心态。这种宝砚的心态,深为局外人所误解或不解。误解的是,宝砚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今后炒作升值,纯属利益驱动。不解的是,一个非金非玉、百无一用的石头制品,宝之何益?不可否认,从材质上看,砚台的确难抵金玉,但从收藏者的方面看,不能排除对砚台升值的期盼,也的确有少数人纯粹为利益而动。但从整体上看,宝砚的心理并非上述所说的那么简单、功利,相反,它有着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砚是文化人的重要标志
几千年的封建史里,人们虔诚地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箴言。读书有别于粗俗的体力劳作,它探究的是宇宙人生的道理和经世治国的方略,更主要的是,读书能获得任何其他的东西,“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有功名就有一切,功名就藏在书中。因此,读书是所有人的理想和梦想,是每一个有条件的人的必须走的路。
但凡读书,必得执笔写字。在毛笔时代,笔墨纸砚如影随形,砚是四大件之一,可不论好坏,但不可缺少。贫民读不起书,愚人读不进书,自然跟砚亲近不了。所以,砚在某种程度上,与知文识字,与文化人的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砚是身份的认同,也是心灵的慰籍。这是中国人长期积淀的文化心理,也是中国人对文人身份向往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是文化精神的符号。虽然硬笔与键盘的年代到来,人们看到砚、想到砚,也依然怀有那种固有的联想。因为砚的这种群体意识,因此现代文化人持有一方砚台,潜意识里其文化人的身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体现。而非文化人也往往会因为拥有一方砚台,其梦想(或曰虚荣)得到满足,心理得到慰籍和补偿。需要说明的是,砚台作为文化人符号的“功能”不是外在和显性的,而是发生在人的内心深处的。
二、砚里寄托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古代文人除了要学习经世致用的本领外,大都还会学习诗文书画。诗歌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诗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很深,自夏、商、周以来,读诗、写诗、用诗一直是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文章是读书人才学的核心考量指标,科举考试便是命题作文,考核应试人的策论水平。判卷人据应答之文评定应试者的书写能力、文字表达、思维状况和智慧韬略等。绘画,在早期是文人不齿的行业,属于不大入流的末技,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但文人作为读书理政、著书立说之余的一种消遣,或作为心中块垒的一种排解途径,却成了高雅之事。毛笔字是古人书写必备的技能,但凡读书人都要会,首先是工整易认,进而是美观悦目,毛笔书写使汉字具有更加丰富的笔法与结字造型能力,从事者众,其发展必然能达到很高的水平。毛笔同时也是绘画工具,中国画的水墨表达方式,注定与笔墨、与砚台不可分割。
这些诗文书画的本领经由历代文人雅士的广泛参与和传承发展,最终形成中国深厚而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古代文人显著的区别是,现代文人及其知识体系中,科技与科学的成分大大增加,而现代文人普遍缺乏古人那种深厚的诗文书画功底,
砚盛墨连笔,笔墨通字、通画、通诗、通词、通意境,看到砚台,人们的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古代诗文书画,浮想出砚池里生出的古代灿烂文化。这是一种特殊的情结和向往,在现代的环境与条件下,其最典型的凭依便是砚台。
三、砚里生发着书斋情结
文房四宝之中,最远离现代文人的,当属砚。但也正是砚,大致地构成了人们划分古今文人的心理参照。睹物思人,由砚台这个媒介,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走近”古代文人的窗前张望——素洁书房、简呈案几、古远琴曲、摇曳青灯、执扇佳人、磨墨童子、铺展案卷、舔笔凝思、或急或缓……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浓郁的书斋用功的场景。书斋是用功劳作的地方,虽然清苦,但其中所从事的事业却是高雅的。不论是在官场、考场还是情场上受到什么委屈,获得什么满足,都会在砚池里汹涌地排解与抒发。笔锋、构思在情感郁解之际的舔动、犹疑,与踱步在湖边的思索、吟哦,无疑是很相似的。无论是愁肠百结的诗词,还是经世治国的文论,无论是笔走龙蛇的书法,还是抒怀遣兴的绘画,都充分地展示了一个文人的勤勉、责任和情怀。那种优雅,虽然是文人在饰演着主角,但却是文人和非文人共同的情结或理想。其中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艰辛与自豪,因为他们经由砚池,达到了理想的彼岸——金榜题名,庙堂仕宦,修身济世……
四、砚是艺术的最佳载体
砚的产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被当作纯粹的研磨工具而存在的。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丰富,制作者们在不影响砚台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在砚台上雕制出丰富多样的形象,逐渐渗入了美的元素,使之由普通的实用物升华为兼具寄情言志功能的艺术品。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不同,石材的性质也各不相同,各地艺人围绕相应的石料,依据石材本身的形态和色彩,雕刻出千姿百态和五颜六色的形象。因而形成了包括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等在内的不同风格的砚种。这些砚种,从石质,到石形、石色,都与艺术创意巧妙结合,成为兼具艺术价值的对象。而且,随着书写方式的变革,砚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脱离实用性的、专门的审美对象。这更是拓展了砚台的存在空间,不只是古代文人,现代的艺术爱好者、书画家、收藏家也都可以拥有它。一方创意新颖、艺境深远的砚台,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同时还能激发灵感,使人达到“形其哀乐,达其情性”的境界,能尽情宣泄心中所思所想。同时,由于石头具有坚固持久的特性,不易毁损腐坏,因而所制砚台易于保存,其艺术价值能得到稳固久远的传承。这也是宝砚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砚具有人格与社会风习上的象征意趣
砚在与文人长期相伴的过程中,还逐渐衍生出与人格、与社会风习相关的意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宝砚的心理。
一方好的砚台,能在实现审美等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展示或诠释拥有者的品质与理想。比如,砚的品质论中有“德、才、品、式”四说,这四说可衍生出相应的人格内涵。“德”是指砚石的石质,是砚好坏的根本,没有优良的石质,所有的制作就都失去了依托,也就无法获得上佳的效果。这如同人的秉性,如果其道德品格低下,那么社会所赋予他的职权也必然得不到好的效果。“才”是指砚石的实用性,即砚石是否具有良好的研墨、发墨和储墨功能,是否能很好地满足使用者对墨的需求。砚的这种特性就如同人的才能,人如果没有才能就不能很好地担当相应的职责,就难以对社会、对群体产生积极的作用。“品”是指砚石的原有形貌特征,良好的砚石形态是创意的基础。高明的制砚师能根据砚石的原有形貌,判断出该砚石可能具有的艺术价值,并能因材施艺,因石象形,创作出精品佳作。人的身体特征也正如砚石的形貌,据此也可以获得人在某些发展方向上的大致判断。“式”是指砚石的形制,这是在依托“品”的基础上的后续加工,“式”的好坏,可以体现出制砚人的情趣和审美眼光。这正如同人的衣着打扮,根据形貌特征进行恰到好处的修饰和装点。
砚石还有诸如“以紫为贵”的说法,因为紫色为官贵公服的颜色,具有祥瑞之气,这是砚石的色彩所赋予的社会内涵。此外,砚台还拥有相应的吉祥意味,比较能够契合收藏者追求美好的诉求,对宝砚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砚台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不具有较多的实用价值,但凭借其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得它依然能赢得很多人的珍爱。相信随着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情怀的日益深化,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砚台将会获得更广泛的接纳与认同。
参考文献:
[1] 欧清煜, 陈日荣 编. 中华砚学通鉴.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2月版
[2] (宋)高似孙, (元)陆友撰. 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第一辑) 砚笺,墨史.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3] 杨白水 编著. 文房四宝.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8年版
[4] 柳新祥 著. 中国名砚. 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5] 刘鸿伏 著. 刘鸿伏说古砚.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4年版
作者简介:赵雄贵,男,1969年出生,安徽和县人,艺术学硕士,现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通讯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国际教育园南区致能大道189号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1391277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