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
卡地亚为猎豹注入生命
巴黎,和平街13号,1949年。璀璨的152.35克拉凸圆形蓝宝石几乎和乒乓球一样大,高傲地站在蓝宝石上的是一只镶钻猎豹,毛皮上点缀着凸圆形蓝宝石斑点。定制这枚珍品的神秘顾客和她的丈夫赞叹地注视着珠宝,卡地亚高级珠宝总监贞?杜桑(Jeanne Toussaint)站在他们的对面,一同欣赏自己的佳作,贞?杜桑为这只猎豹注入了满满的生命活力。而这位陶醉此珠宝的女士,便是温莎公爵夫人(the Duchess of Windsor)——在1936年引起英国王位一阵动荡风波的传奇女士。温莎公爵夫人的反应,无疑是对这枚艺术珍宝的最佳肯定。几乎是一年前的同一时间,这两位女士第一次碰面讨论猎豹的想法。彼时温莎公爵夫人刚购买了一颗116.75克拉长方形的祖母绿。贞?杜桑为这颗祖母绿设计了一枚胸针:一只以黄金制作的猎豹端坐在宝石上方,豹身则点缀满黑色珐琅斑点。公爵夫人和她的夫婿——前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 of England),两人都深爱这个设计。但是,新的挑战出现了:要设计一只完全镶嵌稀有宝石的猎豹,其镶嵌的方式与工艺必须将猫科动物特有的柔软肌肉和姿态淋漓尽致地呈现。这件作品将为卡地亚与猎豹深远的渊源缔创历史丰碑。卡地亚与猎豹的渊源始于1914年,路易?卡地亚(LouisCartier)委托插画家乔治?巴比耶(George Barbier)设计一张以“淑女与猎豹”为主题的邀请卡。乔治?巴比耶采用来自于美好年代(Belle Epoque)晚期的优雅风格设计,描绘一名年轻女子,身着保罗?波瑞(Paul Poiret)设计的皱褶长裙,而一只猎豹伏在她脚边。同年,黑白相间的豹纹图腾成为卡地亚的装饰元素之一,出现在1914年和1915年设计的两枚女式腕表上。两年之后,当时已经与路易?卡地亚交往密切的贞?杜桑,率先购买了一只镶有宝石的猎豹图案梳妆盒。当时猎豹以清晰逼真的型态呈现,然仅止于平面图样,几乎在三十年之后,猎豹才得以完整的立体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贞?杜桑和路易?卡地亚结识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伊始,她在1933年进入卡地亚,被任命为高级珠宝总监,这两个时间点,成为之后卡地亚猎豹创作过程中的关键。贞?杜桑与生俱来的想象力、极致自由独立的性格,让亲友昵称她为“猎豹女士”。在她巴黎寓所里的地板上,装饰着瑰丽的猎豹皮地毯,展现着女主人对于这种珍贵毛皮的钟爱。尽管贞?杜桑满怀对超凡珠宝设计的热爱,以及温莎公爵夫人对于配戴这种绝世珍品的强大欲望,然而假如没有艺术家兼设计师彼得?勒马尚(Peter Lemarchand)的贡献,这只充满艺术与生命张力的猎豹也不足以在1949年被实现。彼得?勒马尚自1927年任职于卡地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数年间,勒马尚先生改革了动物珠宝的设计,他彻底摒弃拘泥形式的传统设计理念,运用装饰艺术年代的流线型设计,赋予猎豹立体型态。他独特自然的绘图,由工艺精湛的珠宝工匠和镶嵌工匠予以成型,实现将平面刻画转变为三维立体型态。1952年,温莎公爵夫人新订制了一件以缟玛瑙和钻石镶嵌的猎豹珠宝。这次,卡地亚才华洋溢的设计师们将设计推向新的领域,猎豹被设计成一只活动的手链,它平时平躺在珠宝盒内,而佩戴它时,展现出不可思议的柔软度,活灵活现地跳跃于公爵夫人的手腕上。从此以后,灵活自如的猎豹成为代表性的动物,成为高识别度的卡地亚象征标志之一。
时而凶猛,时而高傲,时而迷人的猎豹,超越时间和变化多端的流行趋势,她随着时代与心境的转折一同蜕变,反映出当代的精神。时值今日,依然是卡地亚推崇的代表性图腾之一。
印度之梦
印度,一个充满神话与象征的国度。卡地亚在其象征符号、珠宝制作传统以及神秘风情里,获得了丰富的灵感。印度一向拥有独特的宝石切割工艺,比如表面刻有棱纹或雕饰的红宝石和祖母绿,以及水滴式切割或玫瑰式切割钻石。饰有红、绿和白色花鸟图案的斋浦尔珐琅小碟,充分展现了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卡地亚将这种传统巧妙地融入梳妆盒和烟盒的设计里。这种东西方的融合,在二十世纪初期显得十分大胆和新潮,同时也为卡地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作为经验丰富的旅行者,卡地亚兄弟于1910年前往东方。雅克?卡地亚(Jacques Cartier)的足迹踏遍印度大陆,拍摄了无数的照片。他在孟买成立的分公司——孟买贸易公司(Bombay Trading Company),为卡地亚通往当代印度开启了大门,即印度土邦主们的私人园地。当印度王子们纷至沓来,要求卡地亚制作璀璨的黄金和铂金珠宝的时候,卡地亚利用这个机遇将印度工艺传统带入了二十世纪。优雅的日常摆饰被塑造成莫卧儿时期宏伟庄严建筑的微缩版样,珠宝盒与烟灰盘则威严精致地描绘了一些当代人物肖像,包括沙巴度尔一世(ShahBahadur I),以及建造泰姬陵的沙贾汗(Shah Jahan)等。当卡地亚将印度风格带入时尚领域之际,西方世界开始对克什米尔蓝宝石、缅甸红宝石、华丽雕刻的莫卧儿祖母绿和其他印度宝石,感到深深着迷。卡地亚欣赏这些不规则形态所蕴含的诗般意境,将圆形宝石串接,再以装饰线固定。卡地亚对宝石一般采用梨形切割和雕刻法。卡地亚永无止尽地探索印度丰富的图案、宝石和色彩,将其视作一个闪耀着神圣光辉和时尚光芒的神奇大陆,同时也是璀璨珠宝的摇篮。印度式的灿烂瑰丽风格,在之后的波普时期(Pop Art)被重新演绎成水果锦囊(Tutti Frutti)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黛西?法罗(Daisy Fellowes)的项链。卡地亚沐浴在东方绚烂的文化中,自然而然地将印度元素融入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当印度君侯们纷纷带着宝石和风格前来,渴望拥抱西方并拥有时髦珠宝和饰品之际,这场东西方的文化对话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格局。印度最大的邦国旁遮普邦(Punjab)的王子即帕蒂亚拉土邦主(The Maharajah of Patiala),曾向卡地亚订制了数条庆典用项链、皮带扣环、钮扣和手链。在1928年卡地亚巴黎精品店举行的一场展览会中,他那令人惊叹的珠宝收藏得以史无前例地的展示。印度孕育了无数的神奇传说和浪漫童话,并且拥有众多的象征符号,卡地亚对这片神奇的大陆一直眷恋不已。2000年,卡地亚赋予帕蒂亚拉土邦主,即辛格爵士的一条项链以重生,古印度文明的神奇光辉得以重现。印度也是宝石的故乡:产自巴西的传奇钻石“南方之星”,为巴洛达土邦主所收藏(印度最顶级的收藏之一)。2006年卡地亚将其镶嵌在一条为巴黎古董双年展所设计的手链上。当代的印度充满活力、安详且神圣。这个既感性又神秘的国度,总能不断地给卡地亚带来惊喜和赞叹。
俄罗斯的传说
卡地亚与俄罗斯的渊源可以追溯至1860年。十九世纪末期,卡地亚经常在圣诞节期间为俄国皇室献上定制珠宝。卡地亚第一位俄罗斯顾客是萨提可夫王子(Prince Saltikov),他在1886年购买了一条黑珐琅黄金镶嵌祖母绿手链。萨提可夫王子对卡地亚的热衷为卡地亚在皇室中建立起显赫名声。每当艾力克斯大公(Grand Duke Alexis)和玛莉亚?帕弗洛娜大公夫人(GrandDuchess Maria Pavlovna)(1854-1920)出访巴黎时,从不错过任何造访卡地亚的机会。在皮埃尔?卡地亚(Pierre Cartier)于1904年至1905年间出访俄国之后,俄国贵族们不断尝试说服卡地亚在当地设立一家珠宝店。其中最主要的游说者,便是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Mecklenburg-Schwerin)的公主,即亚历山大二世之子弗拉迪米尔大公(Grand Duke Vladimir)的妻子玛莉亚?帕弗洛娜。在1900年之后,这位高贵的女士向卡地亚定制了一条由六排珍珠组成,点缀着两只镶钻白肩鵰图样的精美狗项圈。1907年,玛丽亚?费多罗芙娜皇太后(the DowagerEmpress Maria Feodorovna),即沙皇亚历山大三世((TsarAlexander III))遗孀,亲临位于巴黎和平街13号的卡地亚精品店,路易?卡地亚(Louis Cartier)为她展示了最华美的作品。玛丽亚皇太后明确表示希望卡地亚在圣彼得堡建立分店。她的希望部分实现了——因为卡地亚于1907年圣诞节期间,在涅瓦河畔的欧洲大酒店内,安排了一次临时展览。玛丽亚?费多罗芙娜、欧嘉帕雷公主(Princess Olga Paley)以及所有俄国皇室贵族们,都为展出的冠冕、饰品和胸针深深着迷。尤苏帕夫王子(Princess Yussupov)(罗曼诺夫家族)购买了一只以交错图样点缀而成的紫罗兰别针,以及一顶冠冕。这顶冠冕在长方形雕刻水晶的上方以圆钻铺镶圆顶,冠冕顶端则镶嵌一颗3.66克拉的主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自由交流、相互影响:卡地亚陶醉于俄罗斯的传统创意,而俄国人则为巴黎品味赞叹不已。俄罗斯民俗风格赋予了卡地亚珠宝创作无穷的想象空间,卡地亚因此在1908年制作了一顶Kokoshnik皇冠。它结合了花环风格和俄罗斯乡间的朴实头饰,造型宛如拜占庭圣母像的月形光环。这种头饰原本以布料制作,边缘饰以蝴蝶结,在十六和十八世纪时常为俄国宫廷加以改造装饰而采用。这种自由的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影响从两种方向而来:卡地亚一方面深受俄国沙
皇的奢华风格启发,另一方面以俄罗斯芭蕾为代表的二十世纪新兴艺术,同样也为卡地亚的创作灵感带来火花。
中国元素
早在十七世纪前,从广东载满珍宝的船舶,将东方异国情调载往西方。两个世界两种文明间对话从此开始。来自中国的漆柜、凉亭、“建筑模型”、如诗的文字等,倍受西方世界青睐。中国的材质、设计风格、表意文字、动物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亦深深吸引着卡地亚。卡地亚并不迎合再造“法国视角”的中国艺术风潮,而是着力展现中国文化内在本真的美。从这个角度来说,卡地亚是从一个设计师或珠宝商的角色来演绎中国文化,体现中国文化的寓意。因此卡地亚得以透过独特的诠释,实现了中国艺术与装饰艺术风格水乳交融般的完美融合。1888年,中国漆器将卡地亚引进了中国艺术的瑰丽世界。为了迎合波内曼子爵夫人(The Viscountes de Bonnemain)的喜好,卡地亚从当时著名的早期古董商,如拉帕戈德(La Pagode)和中印公司(LaCompagnie de la Chine et des Indes),购得十八和十九世纪古董漆器。这些暗夜色调的螺钿漆器,以中国山水为背景,描绘出东方文明的脉动以及一些文化仪式的场景。卡地亚用梳妆盒、粉盒和镀金长颈花瓶等形式,将这些场景勾勒得淋漓尽致。
闪烁着粉彩光泽的中国珍珠母贝,也为卡地亚提供了设计灵感。卡地亚将这些微光闪烁的色调,与些许珊瑚、祖母绿、蓝宝石或绿松石营造对比。于1928年创作的“中国园林”(ChineseGarden)梳妆盒,便是以这种手法描绘了一名坐在松树树荫下的宫廷仕女。路易?卡地亚(Louis Cartier)创作此件作品的灵感,源自于他私人收藏的一件瓷器作品。大胆穿梭于不同时期,汲取不同的灵感来源,卡地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呈现古老和异域美学。雕花翡翠和珊瑚从原始用途改头换面,有的雕刻成中国意象的翡翠玉盘相互连接,串成一条腰带,有的则用来组成更精巧的作品。有别于其他同时代者,卡地亚大胆地将亚洲的传说、神话和童话故事融入其装饰艺术作品中,深度探索众多精美的中国艺术形式,及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具有传奇色彩的龙(Lung)从水中奔腾而起,决意进入天庭,在诸神之中占据一席之地。诸神欣赏它无畏的勇气,并未惩戒它大胆的行为,反而赐予它永生不死。中国神话中龙的权威与风范由此诞生。与东方传说相反,龙在西方常被视作破坏或邪恶的象征。中国龙却代表了善良和英勇的力量。它是征服的象征。这种联想让皇帝们采用龙作为他们的吉祥图腾。十九世纪末期,丰富绚丽的中国文化影响横扫巴黎,这个神话动物因而进入了卡地亚三兄弟路易(Louis)、皮埃尔(Pierre)和雅克(Jacques)的艺术创作里。当时中国艺术乃时尚潮流的尖端,并在1889年巴黎开幕的艾米尔?吉美博物馆,备受敬仰。中国元素对卡地亚动物系列珠宝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自十八世纪以来流行于法国的印度艺术风格,也具有类似的影响,受中国龙的启发,路易?卡地亚为卡地亚动物系列加入一个具有高度原创性的设计。1922年,卡地亚工坊制作了首件麒麟手镯,这只来自希腊神话万分夺目的的动物,最早出自荷马所著的神话《伊利亚特》。两头由珊瑚精心雕刻而成的麒麟巧妙地衔接起整只手环,其中满布镶嵌珍贵宝石的鬃毛。两只麒麟彷佛在把玩着两颗祖母绿圆珠。一年之后,路易?卡地亚为他的妻子制作了一只麒麟造型的胸针。随后,这个图腾迅速地出现在珠宝、摆饰、粉盒、梳妆盒以及座钟的设计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贞?杜桑(Jeanne Toussaint)将当时已经成为卡地亚经典设计的麒麟形象重新带入时尚。她紧随路易?卡地亚的步伐,继续采用晚霞色调的红色珊瑚创作,从而使之成为全球收藏家钟爱的色彩之一。自此,龙和麒麟从未离开卡地亚动物系列,和猎豹一起成为了卡地亚的传奇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