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课题组
摘 要: 建设陕西东大门,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在渭南落实“一市一策”的重要举措。渭南在建设陕西东大门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上,应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着力打造“绿色安全大厨房”;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挖掘资源内在潜力,精心打造形成以华山旅游为龙头的文化品牌产业;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结点,构建现代物流中心;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生态宜居新区域建设;加大支持力度,积极营造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系统进行东大门建设相关研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关键词: 陕西东大门; 一市一策; 渭南; 区域发展;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D6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3-0005-05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Policy Combination of Building Shaanxi “East Gate”
Joint Research Group
(1. Shaanxi Academy of Governance, Xian 710068, China; 2. Shaanxi Provincial Government Research Office,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haanxi eastern gate , is a great measure of putting"city strategy"into use in Weinan of Shaanxi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provincial governm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oriented target of building Weinan Shaanxi east gate, we should strongly advance modern agricultural, build "green security large kitchen"; be based on resources advantages, and accelerate inadvanc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 Meanwhile, doing the following is necessary, digging out inherent potential of resources; carefully building culture brand industry as a leading of Huashan tourism; relying on location advantage and traffic knot points, building modern logistics center; accelerating ecological settlements. It is crucial to strengthen supporting active create environment of development policy; eastern gate building systems research provides intelligence support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haanxi eastern gate; a policy a city; Weinan;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uggestions
建设陕西东大门,是我省继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咸新区后的又一区域发展战略,对实现“关中创新发展、陕北可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的重大举措,省行政学院和省政府研究室联合组成课题组,先后深入渭南辖区的10个县市,以及山西省运城市、侯马市进行调研,并召开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座谈会。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渭南建设东大门的条件已经具备,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后发优势迅猛发力,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强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站在东大门建设的新起点审视渭南的潜力优势和不足
近年来,渭南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1.42亿元,年均增长14.5%,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多。财政总收入7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4.5%和20.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5918元和4372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267元。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较“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028.97亿元,较上年增长15%。财政总收入94.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4.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和30.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8765元和5571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7.9%和27.4%。从建设陕西东大门的高度审视渭南,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优势得天独厚
渭南地处八百里秦川最开阔地带,境内川原平地约占70%,素有陕西“粮仓”、“棉库”之称,历来是西北地区最优的农业生态区,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优质小麦基地、陕西省唯一的以秦川牛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科技园,以及陕西省最大的绿色果品生产基地。粮油产量占全省的20%,棉花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88%;水果面积222万亩,拥有国家苹果生产百强县5个。渭南白水苹果、富平柿子、蒲城酥梨、韩城花椒、华州蔬菜、大荔黄花菜、澄城生猪等品牌影响力已经形成,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二)建设新型能源产业接续地的条件已经具备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能巨大,已探明矿藏51种,可开发利用的33种,其中煤、气、钼、金、石颇具优势;原煤地质储量371亿吨,煤层气储量5000亿立方,以“渭北黑腰带”而闻名全国;钼矿探明储量85万金属吨,居全国第二位,有“中国钼业之都”之称;黄金储量约26金属吨,年产黄金5832千克,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形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龙钢集团、金钼公司产值过百亿,金钼股份成功上市,龙钢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秦岭、韩城、蒲城三大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737万千瓦,占全省的40%。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卤阳湖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正在建设中的渭北和知堡煤化工业园区将有力提升我省煤化工业的发展能力,使我省煤炭资源优势进一步凸现。随着陕西德飞、金紫阳等大型企业落户,渭南新能源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雏形进一步形成。
(三)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无可比拟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具有山水自然、历史文化、人文红色等丰富资源。山水资源峻美旖旎,以华山、少华山为代表的秦岭山水资源,以合阳、大荔、潼关为代表的黄河湿地资源享誉海内外。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渭南是造字仓颉、造酒杜康等四圣故里,史圣司马迁声名卓著,从东汉杨震,到清末“三杰”王杰、王鼎、阎敬铭,民族脊梁式人物层出不穷,积淀了一批如龙山文化、帝陵文化、沙苑文化、制陶文化等文化遗存。民俗文化独具魅力,党家村被誉为古代民居瑰宝,阿宫腔、老腔、碗碗腔古调独弹,华州皮影驰名中外。红色文化资源独特,辛亥革命志士井勿幕、爱国将领杨虎城彪炳千秋。渭华起义是西北革命的摇篮,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渭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个,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1个,均列全省第一,形成了一批围绕特色资源发展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发展崭露头角。
(四)培育现代物流产业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
渭南是陕西的门户,也是中东部进入西部的门户,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东连中原,北接华北,南达西南,资源能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家生产力布局框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十一五”期间,渭南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83个,总投资达1400亿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连霍、京昆高速穿境而过,郑西高铁、渭蒲高速建成通车,县乡村公路成网通达。以卤阳湖、富平、潼关为结点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构建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区通达东西、连接南北、辐射大西北的物流中心的条件已经具备。
(五)打造生态宜居新区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渭南地处秦岭北麓,是黄河、渭河、洛河的交汇区,山水秀美,人杰地灵,自古就是休闲养生的理想地。近年来,渭南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0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186万亩,建成渭河堤岸宽幅林带165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21.7%,较2005年提高2.8个百分点。2010年超额完成减排任务,被省政府授予“十一五”污染减排一等奖、全省渭河流域污染防治先进单位。面对多年来形成的水涝灾害,勤劳智慧的渭南人民,以科学理念治理水毁碱滩,渭河形成了万亩荷塘,千亩湖泊,使昔日“华阴滩,三年两头淹”的夹槽荒滩变成今日“河流东去远,炊烟村社近”的田园美景。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1. 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发展水平与关中大市的地位不匹配。渭南人口占全省的14.16%,位列全省第2位,但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排名第6位。2010年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8%,消费总额仅占全省的7.4%,财政总收入仅占全省的4.2%。与同处关天经济区的宝鸡相比,生产总值差距持续拉大,由2005年的103.4亿元,拉大到2010年的174.7亿元。境内县(市、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2010年财政收入最高的韩城市6.98亿元,最低的大荔县仅7239万元。
2. 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规模偏小,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目前仅占全省的8.4%。工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过度依赖资源开发,高耗能资源型工业比重过大,冶金、能源、化工占工业总产值比例高达76%。带动能力强的规模企业过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龙钢、金钼等少数企业,市场风险大。中小企业数量小,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低、资金投入低的现象,导致企业产量低、创新能力差、发展能力弱。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值占比虽然较高,但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过少,附加值较低,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更未实现零的突破。服务业发育程度较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以华山为核心的渭南旅游圈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3. 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体系发育程度低,城镇数量与规模较小,城镇结构和功能不够完善。大多数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不足5万人,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弱。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仅为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全省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产业发展落后,产业聚集度低,辐射带动能力弱。
4. 发展环境亟需改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优化。沿黄公路在渭南境内尚未开通,合阳、大荔与山西隔河相望,出陕通道不畅,个别县(市)的交通道路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灌区设施严重老化,县城供水矛盾突出,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卤阳湖、华山景区等园区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建设用地指标明显不足,以渭北煤化工业园区为例,目前招引的3个项目规划用地7000亩,实际用地6500亩,审批用地仅300亩。县域和园区产业发展中项目布局雷同,产业发展和企业管理人才缺乏;市县财力薄弱,发展资金缺口大,加上中省下达的建设项目,大多要求市县配套,由于资金困难,严重影响了项目效益。基于原有基础制定的环境容量指标,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对环境容量指标的需求。
二、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
(一)战略定位
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最终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转变,由贫富差距较大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建设绿色开放、活力、幸福的新渭南,使渭南成为关中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陕豫晋区域中心城市、代表展示陕西发展和开放水平的“东大门”,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增长高地。
1. 一流现代农业新高地,绿色安全食品新名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集群化水平,集中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建设以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园艺农业、科学养殖等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加工体系;以农副产品包装、运输、配送为主要内容的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运销体系;以绿色安全为重点内容的农副产品安全体系。着力塑造“绿色渭南”农业品牌,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力争在世界农业产业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2. 能源化工接续地,新型工业发展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设能源化工接续地,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提升钢铁、钼和黄金等有色冶金产业,加快发展能源电力、煤炭化工产业,做大做强食品加工、纺织、陶瓷以及医药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壮大信息电子及新能源、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结点,构建现代物流中心;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聚集,积极承接东部转移产业。
3. 华夏文明展示区,文化产业聚集地。传承弘扬“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品牌,突出华山景区核心,联动渭南全境文化资源,打造形成以历史、人文、宗教、山水、民俗、养生、红色等为内容的“渭南文化旅游产业圈”;挖掘文化潜力,创建文化品牌,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基地。
4. 天然生态屏障,宜居宜业新城。以临渭为中心,以韩城、华阴为副中心,以县城为三级城市,以重点镇为结点,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城镇,积极推进“西渭一体化”。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内涵,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快城乡统筹,加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改造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宜居城镇和现代村落。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实现“两增长、四翻番”,即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5000元和10000元,较2010年翻一番多。
到2020年,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比2015年再翻一番;城镇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65%,中心市区人口达到100万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和谐,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成为生态文明、和谐幸福、宜居宜业的新区域。
三、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着力打造“绿色安全大厨房”
1. 尽快形成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渭南农业基础优势,稳定粮食面积,主攻单产,提高优质专用粮比重,把渭南建成全省“大粮仓”;加快苹果、酥梨、葡萄等品种更新换代,推进花椒、柿子等四大干杂果基地建设,重视以大荔为主要产区的黄花菜、冬枣等特色产业;加快渭河沿岸和渭北蔬菜产业带建设,形成百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重点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扶持澄城等生猪、富平奶山羊、蒲城肉鸡养殖业发展,完善疫病防控和良种繁育体系,引导规避市场风险,建设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
2.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大力支持渭南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带动,实施市场主导,规模经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形成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提高农业效益。
3. 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结合渭河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南山支流堤防和二华应急分洪利用工程,将二华排水沟和低洼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现在的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探索渭河夹槽灾害移民和扶贫移民;加快构建农业抗旱减灾体系,推进“五大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联通,大力推进抽黄供水、洛惠渠渠首加闸、洛河引干入支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实施黄、洛、渭三河客水和重点水库、水利枢纽联网工程,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
(二)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1. 振兴冶金、煤电、煤化、建材等特色产业。以龙钢为龙头,加快产品技术升级和扩能改造,力争“十二五”末产能达到1000万吨,打造成为西部钢城;以金钼股份为龙头,引进新技术,抓好钼产品深加工,达到年产值200亿元;以中金黄金矿业为龙头,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建设好合阳中深部煤田,整合地方煤炭资源,支持陕煤集团建设,原煤产能“十二五”末达到3500万吨;依托渭化、陕化等企业和韩城焦化等项目,以焦煤电、煤油气循环转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炭黑、甲醇、二甲醚、烯烃等煤化工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延长产业链,使全市能化产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大力发展水泥、建筑陶瓷等现代建材业。
2.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加快现有煤矿机械制造企业整合重组力度,打造全省重要的煤矿机械制造基地;依托中联重科、中冶陕压,成为全国重要的土方机械、压延设备制造基地;依托紫兆环保,打造全国有名的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制造基地;依托卤阳湖开发区和北人印机、青岛纺机等企业,着力壮大通用航空等装备制造业。
3.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依托拓日新能形成完整的太阳能产业链条,加快西安重装集团渭南LED光电工业园项目建设,推进柔性太阳能、能源锂电池、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形成新的产能。到“十二五”末,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4. 大力发展绿色安全食品工业。在渭南率先进行全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试点,探索绿色安全食品生产标准,抢占食品安全生产高地,尽全力塑造“渭南绿色安全食品”形象;整合市域资源,创建示范基地,着力打造渭南粮、果、蔬、畜等知名品牌;依托雨润食品、八鱼油脂、青岛啤酒、老香君、杜康白酒、大荔金紫阳、陕富面业等企业,扶持肉食、面粉、果汁等农副产品精加工业发展。加快从“卖原料”向“卖品牌”转变,形成比较优势,提高农副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深入挖掘资源内在潜力,精心打造形成以华山旅游为龙头的文化品牌产业
1. 突出东大门文化特色。要以“一山三河一沙苑三湿地”为代表的山水文化,突出展示华山、黄河、渭河、洛河、大荔沙苑、洽川湿地、黄河湿地、卤阳湖湿地三大山水风情;以西岳庙、玉泉院、福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进一步彰显倔仓颉、杜康、蔡伦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司马迁、杨震、王杰、王鼎、阎敬铭以及杨虎城等为代表的人文文化,以唐桥陵、泰陵、丰陵为代表的帝陵文化;弘扬以渭华起义、八路军东渡抗日、荔北战役、智取华山、习仲勋纪念馆(园)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发掘以皮影、老腔、阿宫腔、党家村民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及以尧头窑、陶艺村为代表的陶艺文化;培育以太华湖、御温泉、观光农业等为代表的休闲文化,以蒲城授时中心、潼关黄金工业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等文化资源特色;挖掘资源潜力,打造文化产业,形成极具吸引力的渭南东大门特色文化。
2. 大力整合文化资源。打破区域壁垒,推进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集中开发,重点突破,形成资源共利用、共同开发,做大做强,利益共享的文化旅游新格局;[1]改造提升现有的旅游产品,增加文化内涵,着力打造精品文化旅游项目、文化遗产型旅游项目;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包装、改造传统文化工艺品,推进产品研发和生产,着力打造皮影、陶瓷、石刻木雕、麦秸画、老腔等品牌,积极推进东府文化艺术和产品进入景区展演、经营,弥补旅游纪念品不足,景区缺乏文化内容的现状,提高文化旅游综合效益;打造形成以华山景区为核心,联结少华山、潼关古城、大荔沙苑、丰图义仓、洽川湿地、司马迁文化、仓颉文化、唐帝陵、卤阳湖、陶艺村等文化资源,集观光、会展、庙会、节庆、演艺、休闲、养生等特色为一体的、串点成线、辐射周边的渭南文化旅游精品圈。
3. 做大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合理配置、景区有效利用和集约化经营,推动实现管理公司化、经营一体化和相关配套产业加快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民营资本、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开发和经营;鼓励支持雨田、陶艺村、兴文麦秸画加工厂三个民营企业和华山文化传播公司做大做强。
4.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大“华夏之根,文化之源,山河圣地,人文渭南”的宣传,不断策划、设计、包装华山、卤阳湖、洽川等重要景区景点整体形象和广告宣传;精心组织有影响的各类文化旅游推介促销活动,举办高水平的文化演艺、文艺采风宣传活动;组织文化名家创作一批反映渭南历史文化、人文文化、山水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品佳作;加强区域联合协作,扩大对外交流,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入境观光旅游,促进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1]
(四)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结点,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依托卤阳湖开发区,积极发展航空物流,加快建设卤阳湖航空物流港,形成“客流在咸阳、物流在卤阳”的航空运输新格局;积极推进潼关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提升做大富平陕汽物流中心和渭北农机大市场,支持建设韩城龙门物流园区、渭南秦东现代物流园及大荔汽贸物流园,加快推进白水果品、华县蔬菜、临渭农机,等一批特色物流园建设,构建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区通达东西、连接南北、辐射大西北的物流平台。
(五)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生态宜居新区域建设
1. 拓展中心城市。按照“东进北扩”发展战略和“一城三区五大组团”的空间架构,加大渭南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做大城市;根据组团功能定位,完善中心区,提升高新区,发展经开区,开发卤阳湖,拓展华州区,实现五大组团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2. 完善县城建设。以韩城、华阴两市和富平、蒲城两县为市域副中心,合阳、澄城、白水、大荔、潼关为县域主中心,从当地实际出发,富平、蒲城、大荔以扩容提升为重点,拉大县城框架,提高县城承载能力;潼关、华阴以完善功能、美化环境为重点,为未来留足发展空间,形成组团发展态势,切忌形象工程,避免千城一面;全面解决县城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临渭渭北、大荔洛北、蒲城袁家坡、澄城温泉和合阳申都城市供水工程更新改造,保障渭北旱塬地区群众饮水安全。
3. 加强重点镇建设。在切实做好已有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的基础上,扩大示范镇范围,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切忌贪大求快而降低标准;切实加强道路、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健全学校、医院、保障房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 扮靓生态新形象。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保证金和补偿费制度,启动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提高秦岭生态屏障防护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依托“一山(秦岭)一河(黄河)六支流”,突出城市水景、公共绿地、路渠堤坝绿化,持续实施“三北”、“天然林保护”、黄、渭、洛三河滩涂绿化、道路生态景观等工程,推动渭南率先实现关中东部园林化。
(六)加大支持力度,积极营造渭南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
1. 财税支持政策。比照相关政策,由省财政设立专项转移支付,支持东大门建设,重点用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将渭南上缴的“两权价款”及价格调节基金省级留成全部返还,用于矿产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治理。对税收收入省级分成超基数(以2010年省级分成渭南净税收入为基数)全额返还。减免渭南民生项目市县配套资金,增加对渭南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额度,帮助渭南化解民生项目建设中形成的债务;加大对各县区污水处理项目和秦岭北麓渭河支流综合治理项目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设立三门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基金和对库区实行对口支援,推进资源性产业价格改革,提高资源税率;鼓励渭南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省上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给予一定贴息。
2. 金融服务支持政策。支持金融机构迁入或入驻渭南及区县,并予以一定数额资金补助和一年内营业税减免;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支持设立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发行城市建设债券,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支持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提高农村贷款比例。
3. 项目支持政策。将省级基本建设投资适度向渭南倾斜,将“十二五”科技统筹创新工程、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发展基金,中央安排我省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给予渭南相应倾斜。
4. 土地支持政策。加大对东大门建设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适度调整渭南土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增加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加快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预审和审批,优先安排渭南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将县城、市级重点镇列入全省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保障承接产业转移和城镇建设用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河南、山西经验,采取以租代征等灵活政策,破解项目用地瓶颈制约。
5. 生态环境保持支持政策。对渭南的减排指标重新进行科学评估,建立更为合理的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为渭南加快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对由中省环保部门审批的交通、输变电、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项目、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开辟“绿色通道”。
6. 重点园区建设支持政策。比照高新区管委会职能,加强卤阳湖开发区管委会有关工作,对卤阳湖开发区所在区域,由管委会实行行政托管;理顺华山景区行政管理体制,落实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强化华山景区管委会的行政职能,将华山景区所属乡镇整建制划归管委会;调整华山景区管委会与省旅游总公司的关系,重新划分华山西线索道收益权限。
7.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切实推进沿黄公路渭南段建设,加快榆商高速罗韦段、合凤高速、大凤高速、蒲城—白水高速公路建设;设立京昆高速公路龙门工业园区进出口,建设韩城、潼关、富平公路运输枢纽;实施西安—渭南快速干道建设和关中环线东扩工程;依托310国道,对渭南—华县—潼关之间的公路进行改造升级,尽快形成一级公路标准快速干道;积极建设合阳—临猗秦晋黄河大桥、大荔—永济黄河隧道(浮桥),缩短秦晋公路直线距离,打通我省沿黄地区对外开放更为便捷的通道。
(七)系统进行东大门建设相关研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陕西东大门建设是一项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战略,事关全局,更事关长远,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一切从有利于发展高度,统筹进行科学决策,切实形成东大门建设的合力。建议省上成立东大门建设研究机构,由省政府相关领导牵头,办公室设在省政府研究室,渭南市县主要领导参与,对事关渭南发展的相关重大课题展开调查研究,为东大门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课题组其他成员:屈志勇、刘江波、张首魁)
参考文献:
[1]李小凤.关中—天水经济区背景下渭南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 科技经济市场,2012,(4).
[责任编辑、校对:任山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