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什么与怎么拍

2012-04-29 00:44:03占有兵
中国摄影家 2012年3期
关键词:纪实常态摄影

占有兵

常有朋友问我,如何用相机拍点有意义的东西?我粗略的回答是:把相机对准自己熟悉的人,对准自己身边的人,多观察,多拍摄,这些影像未来就有价值。这种说法,只是人云亦云,没有深度思考,也无法让人信服,趁着回答朋友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拍摄实践,探讨一下社会纪实专题摄影。

一、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是什么?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是社会纪实摄影和专题摄影的合并项,是指利用图像为主要手段,对社会中的某一类人群或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跟踪调查、研究,辅以文字及录音等工具,全面系统地揭示人群的生存状况或社会现象的本质。

“老少边穷破、残酒毒病祸”,曾经是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主要题材,摄影师们围绕着这些素材拍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撼的专题,以至于,刚入道的摄影师或没有认真研究过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同行,认为社会纪实专题只能拍这些题材。

其实,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是从未知探索未知。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想深究这个事实,就从未知开始,观察现实,记录现实,在整理和反思中继续寻找未知,发现未知。

首先是题材的未知。摄影人拿着相机拍各种各样的题材,当图片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需要对图片进行整理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题材的未知可能会被突破,从遍地开花到集中火力,犹如发现了深藏在洞穴的宝藏,不断挖掘,不断有惊喜。如果还没有突破这个未知,只能算是去寻宝的途中,需要不断补充粮草,放开双眼,不断寻觅。这里的粮草,指思维的质量、图片价值的判断标准、摄影技术、相关的知识储备等等。常常,我们会在寻找第一个未知的过程中徘徊许久,有时甚至迷失,是我们还没有理解“少即是多”。少,指关注的题材要不断收缩,直至集中到即将全力以赴的一个题材上;多,指一个题材要拍得完备、充分,你要表达的、你想表达的东西,都在这一个题材上得以体现,也可以理解为拍照的目的都达到了。

其次是观察的未知。通常,我们会从经验出发,对一些未知的事物做出一些判断,有时甚至会用经验代替现实。在社会纪实专题摄影中,我们对拍摄对象的了解是未知的,我们观察的内容是未知的,我们观察的方式可能是事先设想好的,其实也是未知的,因为我们不知道预设的观察方式是否适合拍摄对象。对拍摄对象了解的未知,是我们拍摄的兴趣和动力所在,我们会以自己的好奇心、新鲜感观察拍摄对象,了解拍摄对象,甚至有时会像附着在被摄对象体内的幽灵一样,时时、处处了解他们的一切,了解对于摄影师来说一个又一个的未知。

第三是记录的未知。我们发现了题材,就开始观察被摄对象,并通过记录来表达观察的结果。记录什么内容?哪些人是必须要记录的?从何时开始记录?记录的边界在哪里?用什么方式记录?每一种方式记录多少内容?如何证实记录的可信性?记录的介质如何保存?记录的成本是多少?经费来源在哪里?在记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各类潜在的风险?这些其实都是未知的。对于不同的摄影人,以上的未知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没有任何摄影师在开始动手记录前都已知。如果有,也是躲在事实背后的空想家,或压根儿就没有能力进行社会纪实专题摄影者的胡言乱语。优秀的社会纪实专题摄影者,不但要记录,还会在记录中不断突破自己,形成鲜明的风格。有时,一个不经意的拍摄乃至失误可能会使自己的记录获得飞跃性的突破;或者,一次心灵对话可能会使记录撞击灵魂,这类心灵对话可以是与自己,也可以是与被摄影对象,还可以是任何一个你愿意敞开心扉深入交谈的人。

第四是表达的未知。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是一个需要毅力和耐性的活,在当前以速食为主的时代,速成、功利都是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劲敌。当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记录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需要让图片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图片的受众是谁?受众喜欢哪种方式?受众喜欢的方式能不能充分传达自己的现场观察结果?是强调个性还是张扬结果?图片传播后观者会有什么感受?他们的感受与自己在现场的感受是一样的吗?图片传播后会给被摄对象带来什么影响?这些影响被摄对象能接受吗?这些都是表达的未知。功利的摄影师,是从自我出发,以自己的收益为乐,从不考虑被摄对象的感受和图片传播后被摄对象的处境,这是忘记了他人的未知。其实,无论从事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摄影师如何表达,他只不过是在表达自己曾经的未知。

第五是观点的未知。文学创作,作者必须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观点组织素材进行加工,进而形成一个证实自己观点的文本。社会纪实专题摄影,观点是未知的,在寻找题材以前,可能只有自己的喜好,当确定题材并进行长期系统地观察和记录后,摄影师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会在持续进行中变化。如果从事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没有深入观察之前就有观点,这种观点也不过是摄影者的偏见或想象。社会纪实摄影,要求摄影师必须到达现场,必须做出观察和选择,并记录下来,这种观察和选择可能带有摄影师的观点,但观察得愈纯粹、愈深入,原来带有的观点就逐步弱化了,这个时候,现场的事实就是一切。但随着记录结果的传播,观者的观点会不尽相同,有时可能会影响摄影师,这就是图片的解读因人而异。

最终,社会纪实专题在寻找未知中不可能结束,只有未来,只有未知。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必须能与心灵接轨,能通向历史,不必强求当前轰轰烈烈,不必随波逐流,摄影师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见解既不偏执也不固执,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摄影人深入到人群中进行观察,像一名拿着探照灯走进洞穴的探险者,不停地用好奇、热情、友好与被摄对象进行交流,观察他们的一切,了解他们的全部。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就是不断地用一根根清晰的主线,串起对社会生活切片而成的影像。

二、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拍什么?

最简单地说,社会纪实摄影拍人,拍生活中常态的人,拍摄影师熟悉的人和将要花很长时间去熟悉的人,那些走马观花、猎奇、偶拾、跟风拍摄的图像与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无关。或可以说,社会纪实专题摄影记录社会现象,并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社会纪实摄影最大的特点是记录当前,留给未来,魅力在于独立观察和思考,是在孤独之中探索,是享受探索过程,与名利无关,与浮躁无关。

常态生活,就是普通人过日子,过平平淡淡的日子,是把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上面过的日子,衣食住行性劳、柴米油盐酱醋茶,构成了常态生活的全部。我们举例来探讨一下。舞台表演,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生活中的非常态,对于职业演员来说是常态。民俗表演,对于原住居民来说,是非常态的生活,对于旅游景点的专业演员来说,是常态生活。外出旅游,是普通人的非常态生活,却是导游的常态生活。

常态生活,是社会鲜活的,最具生命力、最能反映人类社会前进步伐的元素,也是人类进行对比、反思,调整发展方向的史料。今天正在成为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常态生活就是这个时代人类生活的面貌。我们的需求无限,但资源有限,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人们会在历史资料中找寻答案,历史又是常态生活所组成的,这就是常态生活的价值。

常常,图片与真相若即若离,摄影师要首先剔除那些与真相不符的图片,其次是误导观者的图片。所有的图片说明,要尽量还原现场,多讲事实,不偏不倚。任何时候,摄影师千万不能指鹿为马,即使骗得了一时,也骗不了一世,任何一种旁证,都能揭穿这种骗局。观者,永远是智者,我们不能忽视他们的智慧。

我们为何对常态生活熟视无睹?是对生活缺少热情,缺少观察,没有动手实践。或者,只愿意躺在假想的安乐窝里,认为从事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困难重重,不敢面对。

其实,我们的身边充满着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宝藏。不论您从事哪一种行业,不论您有无资历,只要您愿意从事社会纪实专题摄影,都可以从身边五公里以内的地方找到N多个要拍摄的题材。我们试想一下,你了解自己的亲人吗?他们的常态生活是怎么样的?你记录过他们完整的常态生活吗?你每天最多接触的是哪几个人?你完全了解他们吗?你到过他们常态生活的所有空间吗?他们在社会分工中担任什么角色?担任相同角色的人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这都是我们身边的宝藏,可以逐步跟踪、持续记录和研究。

从当前跳出当前,如果你能站在50年或更久远的时间以后去思考那时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建筑师、档案馆需要什么?还愁没有东西可拍吗?

三、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如何进行?

动手前,先动脑,想好了,事半功倍。

每天,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巨量图像几乎无法统计,有多少图像真正留在观者心中呢?那些留在观者心中的又是什么样的图像呢?作为摄影者,我们必须反复考问自己。

能留在观者心中的图像,一定是凝聚着作者深厚思想的图像,是拍摄者对社会的独立观察和发现。这类图像,拍摄者倾注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考,有强烈的拍摄者个性。这种思想来自于拍摄人的知识、阅历、观察方式、拍摄动机等。知识的来源既在摄影之中,又在摄影之外,一本好书、一席谈话、一次不平常的经历都可能让我们强化已有的观点,产生新的观点,也可能让我们已有的观点变得模糊,但思想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明晰,看问题更透彻,更具穿透力。从练习摄影技术开始,就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借鉴,思维就是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滋润着自己的拍摄。

在同一个活动现场,摄影人拍摄的图片,各有各的精彩。有的因动作瞬间抓拍得当而精彩,有的因观察独特而精彩,有的因表现手法与众不同而精彩,有的因偶然所得而精彩,有的因失误而精彩……本次活动结束了,思维戛然而止,放松身心,期待下一个活动,常规思维如此而已。而思维宽广的摄影人,活动结束却是思维延伸的开始,他们会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会回味自己形成的精彩经验,会反刍新专题形成的可能与否,会回放头脑中其他摄影人的经验,会考虑常态生活与活动的联系,从而,给下一步的拍摄,提供诸多素材。思维,因宽度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摄影人都爱思考,相机是摄影人进行视觉书写的工具。视觉书写和文字书写一样,既有普通的家书,也有生硬的法律条文,还有形象生动的小说,更有经典的名著。书写,是思维的流露,是思维厚度的体现。成大事者,从小处着手,从高处着眼,思维厚度非同凡人,书写得抑扬顿挫,书写得沁人心脾。普通摄影人,站在海平面上,思维也随波逐流,书写得令人发困。作为独立的摄影人,要有自己的首创,要让思维变得深厚,让思维插上翅膀,尽情翱翔在无际的宇宙。

网络时代,链接无处不在,人因了这些链接而丰富了资讯,但同时,也使自己的思维开始变得钝化。摄影人,因为图片,而使思维变得活跃。同时,也因为长期进行视觉修炼,让思维开始模式化。宽广的思维,会让自己八面玲珑,也会让自己刹不住车;思维的厚度,就像罗马城,非一日之功可达,需要逐步积累。思维的宽度和厚度,是不断链接的结果。借鉴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实践;摄影链接到其他的艺术门类,思维就会开阔;借助于其他学科,摄影的表达方式多元又学术;摄影与生活链接,影像将层出不穷。

每一个摄影大师,同时是一位思想者,他的思维有着非凡的质量。拒绝平庸,请从提高思维质量开始,用影像书写自己的心灵,书写内心的世界。

当我们记录常态生活时,有三种倾向,一种是主动探究和发现,我们称之为尝鲜;另一种是追随他人的步伐,我们称之为跟风;还有一种是借鉴。尝鲜当然好,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尝鲜呢?既然是鲜,就从来没有人涉猎过,而不是摄影师自己没有涉猎过,这就需要摄影师查找各种资料,查阅各类文献,确认是否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人们记住了奥运会上的冠军,但却常常记不住亚军的名字,摄影又何尝不是如此。跟风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模仿,不辨菽麦;二是找出前人的不足,直接超越。跟风者一般缺少独特的眼光,人云亦云。第一类跟风者甚至满脑子都是快速复制,然后出名获利;第二类跟风者有较强的执行力,只能做千年老二。借鉴者集大成也,不单从摄影方面借鉴,还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文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借鉴,再用摄影进行呈现,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师几乎都有类似的借鉴经历。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是摄影人独立观察、记录某一类人常态生活的过程。摄影师的出现,本来就可能破坏常态生活,需要摄影师与拍摄对象反复交流和沟通,使其忘记摄影师的出现,完全回到常态生活的本身。

常常,我们不经意间只记录下一些皮相,如事物的表面、人的衣着、热热闹闹的现场、导演摆布子虚乌有的场景、容易吸引人的事物、与摄影师生活经验相通的事物、借鉴他人经验复制的事物、陌生化的场景和极端的事物。看到皮相,是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开始,没有对皮相的关注,就不可能有深入的观察和记录,皮相也是社会纪实专题摄影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通常,摄影师看到皮相并止于皮相,就悲哀了。

为何会只看到皮相?可能出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摄影师的兴趣。摄影师只是把某个专题的拍摄当作自己的爱好,而不是一个必须投入全部精力进行的事业,或同时对多个专题感兴趣,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在一个专题上深入到底。二是摄影师的知识结构。一个摄影师只想着拿相机拍照,却没有在拍照之外积累知识,更没有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愿望,导致知识结构单一或所具有的知识不足以支撑拍好一个社会纪实专题。三是摄影师的精力。从事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人,不一定是专业摄影工作人员,他们会受到摄影之外的诸多因素掣肘,如生存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等;即便是专业摄影工作人员,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专题以外的工作任务等。四是摄影师的无力感。当摄影师进行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时,有时会产生无力感,犹如跑步运动员到了生理极限,挺不过去就停下来了。五是摄影师的功利化。一心想着出名获利,还没有拍摄就想着收益,与当前社会中人们急功近利的心理趋同,这类摄影师选择社会纪实摄影就是误入歧途。六是摄影师的思维质量。行动是思维的结果,思维质量高,行动就轻松;思维质量差,也只能达到皮相而已。

止于皮相是悲,这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超越皮相就需要深入,深入的境界可以概括为:日日必思,夜夜必想,拍起来忘了自己,停下来埋头梳理。如果能读懂图片,需要一万小时的读图训练,并且要读好图,这是一位前辈告诉我的话。我自己有这样的体验,看任何读物,必先看图片,再看感动自己的图片背后的文字。看电视和电影,我不会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总在想这个片段用了几个机位,摄影师当时站在何处,这类画面使用了几种摄影技术手段,画面带给自己的视觉感受舒服吗?讲述的故事条理清晰吗?如果是,我才继续看,并进一步想到:“我如何从这个影片中有所借鉴?”所以我看电影很累,也很少看。每次拍摄时,我忘了自己是谁,像一个拿着相机的痴人,只关注取景器背后的被摄对象。当我整理图片时,家人多次催促才顾得上吃饭,行走的途中,发现自己喜欢的画面,立即掏出相机拍摄。近四年,我每日和相机为伴,被妻子戏称为“相机比儿子亲,图片比老婆好”。我的摄影启蒙老师也说,爱摄影就要随时想着拍摄,没有相机也想象成用相机如何来拍摄,摄影深入灵魂,无摄不在,拍摄就是职业病。

深入进行社会纪实专题摄影,会使思路越来越宽广,拍摄越来越顺手,图像愈来愈朴实、耐读,总能感觉到背后随时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摄影师在深入的过程中是快乐的,在这个过程中总会自己与心灵对话,喜欢回到原点思考,不会受到外界的信息所左右,在前行的过程中享受着。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如何拍?从大方向说不上,可以是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具体到拍一个人,纵向指拍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包括生、老、婚、病、死、喜、怒、哀、乐、静、先贤、后孙,横向指一个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社会关系等。从具体操作层面说,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先要锁定拍摄的范围,日常生活区域半径5公里内足够一个摄影师终其一生去拍摄。

摄影师在拍摄前,有一个粗略的计划是关于观察的内容,如何寻找和发现被观察对象?观察什么?用什么方式观察?在哪些空间观察?观察多长时间?被观察对象之间有什么联系?被观察对象与现实社会、与历史、与未来有何联系?观察后如何记录,如何梳理?当与被摄对象进行交流,深入其中后,不断地修改计划,完善工作方案,对未知进行更广泛、更深入地探索、观察和发现。其次提炼出拍摄的主题,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拍摄的欲望是无限的,只能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经过反复观察、思考、提炼的主题中去。三是交流和探讨,要不断与被拍摄对象、各类专业人员、专家、学者探讨和交流,善于吸收他们的建议,扬长避短。

商业摄影或新闻摄影,一定是主题先行,拍摄之前就有明确的目的,获得的影像,也是意料之中,偶有意料之外的影像,是摄影人思考延宽的必得之作。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关注的主体明确,主体内容是随着观察的深入而不断发现的,拍摄,记录,主体内容逐渐变得丰满,随着时间的延长再变得厚实。因为喜爱,才投入到社会纪实专题中;因为专注,才能将专题进行到底。影像的不断增多,梳理就越来越重要。通过梳理,发现先前拍摄中的不足和遗漏,就需要主题先行了。当应有的主题都有了对应的影像时,则需要拓宽眼界,从更多的侧面关注主体,摄影先行一定可行。如此循环,拍摄一定会稳中求进。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就是深耕,解海龙曾说过“开口要小,挖掘要深”。这种深耕既要熟练掌握与摄影相关的技术,更需要具有独立的思想,能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不跟风,不盲目。纵观德高望重的大师,莫不是思想与技术结伴的榜样,他们用自己的思想,通过娴熟的技术,留下了一批批经典的图片,并不断地被后学传诵。

影像是对抗时间流逝的利器,还别忘了,看过了,不等于看见。

四、社会纪实专题摄影

如何整理和传播?

我们先探讨一下传播方式的变化,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图像的传播主要是报纸、杂志、画册、明信片以及展览等,普通人想看世界各地不同人衣食住行的机会少之又少,那些只要拿起相机,比较全面地记录一个地区人们的生活,就会变成炙手可热的影像,是信息缺失所造成的。今天,谷歌街景车所经过的地方,已能提供街道全景,并让使用者能清楚看见路面上的行人,证明摄影人到此一游的图像已被谷歌街景取代了。

靠单张图片获得社会认同的时代早已过去,不要奢望拍到一张绝无仅有的图片就功成名就。传播方式的革命,新兴媒体的出现,都改变着人们对图片的认知,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视觉修养,观者对图片的要求愈来愈高。作为图片的制造者,我们的思想有多深,图片就能走多远。视觉冲击力,哗众取宠,获得了一时的快感和愉悦,但图片的生命也戛然而止。有心者可以找到各个时期最热门的图片,看看这类图片在今天是否还有生命力吗,有生命力的图片是哪些,无生命力的图片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如何整理和传播?当专题摄影的图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让图像发声,寻找合适的途径进行发表和传播。发表前,先要进行整理,要研究欲使用媒体的特点,如报纸的特点是时效性强、版面有限,还会受到报纸的栏目、受众人群的局限,整理的专题图像数量要少而精,并要用一定的文字进行阐释。如果自己建网站,可以充分展示全部内容,但会受到读者对网址获取途径的制约。如果是杂志做专题展示,展示的版面相对充分,专题图像能充分传达你的思想。如果是做展览,要考虑展出场地、观看人群、展出期限、展出后可能引起的反响等。如果是出书,则必定先考虑谁愿意读这些书,这些读者有什么特点,他们能不能全部接受你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如果图像能引起社会的互动,将有无法估量的能量。

五、如何衡量社会纪实

专题摄影的价值?

整理图片时,我发现学习摄影过程中,刻意地利用大前景框取的图片,再次观看时能获取的信息太少,只能看到花哨的小技巧;还有刻意利用镜头变焦形成的爆炸变形、慢速同步闪光、长时间曝光遮挡镜头平行移位或上下移位,利用软件后期制作的图片、故意制造的浅景深图片、过于追求画面干净的图片,都变得索然无味。

能将自己目光留住的,是一些很平实的影像,是当时生活场景中直接而无刻意技巧的切片,花哨的技巧不重要。这类影像,总有让自己仔细端详的欲望,并且在反复观看中,总会发现以前不曾注意到的新东西,有些,还会让自己变得吃惊:当时我有这样的观察力吗?

如何衡量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价值?我认为一是历史价值,这是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终极目标,不能成为历史,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也不值得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二是档案价值,优秀的社会纪实专题摄影一定是一份出色的社会档案,能同时提供多方面的时代信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而产生的图像与此无关。三是时间价值,这是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另一个坐标,流逝的时间不会再现,图像却是一个时点的见证,让时间停留并保存下来,长时间的记录形成了时间连续性的图像对比。四是记录的深度,专题摄影对被摄对象关注的纵深度,愈深入愈有价值。五是记录的连贯性,持续不断的记录比偶尔回访更具有说服力,这也要求拍摄者尽可能拍摄身边的人。

通常,我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完成的。信息的制造者和接受者都在同一语境下,信息传递很流畅;如果不在同一语境下,会产生很多的歧义。影像书写,是特定环境下的切片,这些切片放到不同的环境中去解读,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如果不同的人对影像的解读是相同的,这类影像只是证据性的;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影像,则包含了诸多思想,这些思想既有影像制造者的,也是解读者的,更有影像所处语境的功劳。包含了作者深厚思想的影像,被人们重新解读,就会在新的语境下,产生不同于影像书写者初衷的意义。影像评判,不只是批评家的事,每一位观者都会评判影像,但评判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影像,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阶段会得到不同的评判结果;同样的影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解读也是不尽相同的。

时装,每一年都有流行趋势,并且若干年后曾经的流行会再次当红,但很快就会被人们重新忘记。史诗,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不会因为地域的变化,不会因为读者的变化而消逝,只会像清粥小菜一样永存。就像绘画没被摄影取代,骑马没被现代交通工具取代一样,影像,只有成为影像史诗,才能被人们反复观看,反复揣摩,反复论道。

摄影术从1839年诞生到今天才170多年的历史,可能成为史诗的影像,还在历史的进程中慢慢淘进淘出,以我有限的知识,可以大胆预测,能够成为史诗的影像,必然是充满了影像书写者的思想和内心体验,有着很高的思想厚度,对摄影本体有独到见解,是长时间深入观察生活的结果。

摄影人都明白,最好的影像是独特的影像,有自己鲜明特点的影像,这就要求摄影人能抛开眼前的热闹,沉下来,静下心,拍摄自己心中对抗时间流逝的影像。

责任编辑/阳丽君

猜你喜欢
纪实常态摄影
砚边纪实
艺术品鉴(2019年12期)2020-01-18 08:47:14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塑料制造(2016年5期)2016-06-15 20:27:39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18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4:00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民族大家庭(2015年2期)2015-08-21 07:59:44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专用汽车(2015年2期)2015-03-01 04:05:35
WZW—bewell摄影月赛
旅游纵览(2014年8期)2014-09-10 07:22:44
最美的摄影
焦点(2014年3期)2014-03-11 23: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