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学文
与王保忠没有太多的交道,甚至也不能说认识他。真正可以说见过王保忠是在去年北京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是山西团中为数不多的来自县一级的代表,静静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与大家热烈的讨论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我知道他,是因为他近年来的创作,并在一些研讨会上对他的小说进行了评价。我为他小说中对当下现实的关注,以及小说中透露出的温暖而感动。但是,并不知道他竟然是这样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是不善言谈?还是不愿在这样的场合多说?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但是,我相信,他的内心并不平静。他也许是一个用心来感受、体验生活的人。
《甘家洼风景》说不来是一部长篇还是短篇的结集。书的介绍中说,是一部由二十个短篇构成的长篇小说。说它是短篇,因为作者在创作之初确实是按短篇来构思表达的。说它是长篇,是因为这些短篇有集中的主题与相互联系的人物,写的是某一北方山村的故事,具有一般长篇的特点。不管怎么说,这样一部作品已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并且在陆陆续续的发表中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小说说的是北方某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王保忠自己生活的那个县域一个叫着“甘家洼”的山村中“现在”的人与事。这个曾经热闹的村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在已经变得非常冷落寂寞。但是,她并没有消失。除了她还是一个地理意义与行政意义上的村庄外,一方面,在这里还生活着为数不多的村民;另一方面,甘家洼是许许多多在外求学、打工的“出走者”的家园,精神的与物质的。
王保忠在小说中没有与我们讨论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等政治经济学概念。他只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为我们描写在这样一个时代大潮中人的精神世界。但是,当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与事接触时,就不能回避现代化这样一个必然的潮流。现代化是我们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是我们赶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我们不可能回避。但是,在这样的必然进程中,那些生活在最典型的农耕文明地区的人们,在怎样生活、思考?他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应该怎样来关注他们、正视他们?这些同样是一个时代的大课题。我们不能回避。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从农耕文明向以工业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迈进,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革命。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发明不断涌现,并被运用到生产当中,进而引发了工业革命,人类开始了步入现代化的艰难进程。那些较早成功地步入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经历了通过掠夺农业与农民为重要手段的原始积累阶段,并逐渐成为在人类事务中拥有重要话语权,以及制定国际事务规则的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觉醒较晚,起步较迟。一方面,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应对各种各样来自发达国家的挑战,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借鉴先发国家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提高自己进步的速度与成效。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回避的是,农村怎么办?
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使大量租种公共土地的农民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他们被迫无奈地进入城市,为工场主提供劳动力。虽然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生活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改变充满了血腥、不人道和暴力。社会的进步是用血与生命的扭曲实现的。作为后发国家,中国也同样面临着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不能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需要探索开辟一条更加尊重人、关心人的成长与进步的发展道路。《甘家洼风景》似乎并不着意于告诉我们如何从经济的、政治的层面来实现这样的转变。但是,它却以生动的心理揭示警醒我们,农村、农民的物质世界与精神欲求。也许,这就是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
一
小说为我们勾勒出在现代化潮流冲击下,偏远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甘家洼地处偏僻,距大中城市较远,距县城也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工业化的因素在这里缺少体现。没有工厂,没有物流,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与商业项目。其主要的生产方式还是农业。如种植葵花、谷子、黍子、高粱、山药、玉米、绿豆等传统的北方农作物。这是其作为农村最主要的特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这些作物也是甘家洼村民最基本的生活保证。小说通过甘家洼村长(村民委员会主任)老甘的眼光为我们介绍了这一切。老甘觉得看到这四野的庄稼,有说不出的好看!但是,甘家洼村民们最主要的收入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到外地去打工,也因此造成了甘家洼人口事实上的流失。他们有的到了县城,卖开了装潢材料,如富仁;有的到了北京,开了裁缝铺,如天霞和她的爱人,或者在发廊与超市,如小雪与小凤;有的在建筑工地打工,如天成与二旺;还有如天成的二弟在邻近的“宋城”拉三轮车等等。总之,甘家洼的人们散布在全国各地,从事非农产业以获取收入。除了在外打工的人之外,甘家洼流失的人口还有外出求学的人,如上大学的,在县城读书,以及陪读的家长等。如老甘的两个孩子小驴与小羊就在县城读书。他的父母也搬到县城陪读。而常年在甘家洼生活的人,也就大大地减少了,村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与生气。留在村中的人,主要有这样几种:老人,妇女,孩子。而且,就是这些人也有许多跟着自己的孩子、家长、丈夫出走了。他们成了离开了家乡的“外乡人”。随着事实上人口的流失,甘家洼的社会服务功能也逐渐减弱。商店,或者说代销店,变成了开着拖拉机的流动售货车,学校也撤并了。因为,甘家洼的孩子们大部分也不在村里上学。少数几个需要“跑校”,即到邻近的乡村学校读书。更多的是到条件好的大镇或县城。
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甘家洼的村级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小说中的老甘是村民委员会主任,即人们通常说的“村长”。他一方面腿有残疾,另一方面对乡土有着非同一般的留恋,所以留在了甘家洼,成为乡村的“坚守者”。其他的村干部已经与大部分打工的人们一起,离开了村庄,成为户籍上的而不是事实上的甘家洼村民。与之相应,这些人所承担的“管理”职能也大大弱化了。而“村长”老甘也基本没有什么事务可做。他最大的事就是对往日充满生气的乡村的回忆与迷恋。在他的父辈担任村长时,有一件天天坚持不懈的事就是所谓的“夜话”,即每天晚上到村中巡视,以防出现偷盗、吵架等治安事件。而到了老甘时,这坚持了不知多少年的义务也终于因村中没有什么人而放弃了。总之,除了留在村中的为数不多的村民依然按照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外,老甘事实上已经没有多少“管理”的职能了。
但是,作为村庄,甘家洼依然存在。首先,她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村”,在国家的行政体系中,甘家洼依然存在着。理论上来看,这个村庄是一级政府组织,接受上级政府的领导,有健全的组织体系。其次,她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村庄。这里有代表甘家洼的地貌特征,如火山,水库,以及土地,土地上年年都要生长的庄稼,曾经为甘家洼祖祖辈辈遮风当雨的窑洞、房屋。虽然由于人口流失,许多曾经的住房已经破败甚至坍塌,但她依然在北方的大地上矗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她是甘家洼人精神上的村庄。虽然人们离开了甘家洼,但过年的时候是要回来的。在北京的天霞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裁缝铺,应该说是衣食无忧了,但仍然非常深情地与丈夫说,自己做梦都想回家,想晒晒甘家洼的太阳。他们有了钱之后,要在甘家洼盖房子,要在甘家洼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即使在外漂流,对甘家洼,以及甘家洼的人仍然在内心深处存留了一份深深的眷恋与认同。他们有了难处,首先想到的是家乡,如小凤,如富仁;他们没有混出个样子,首先是不想让家里的人知道,如北大的二叔;对同乡,他们有着亲人一般的呵护,如天成与二旺,天霞对小雪等等。
今天,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实现了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口迁移出乡村,进入了各种各样的城镇。但是,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像甘家洼这样的村庄并非少数。特别是偏远地区,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形态。在交通便捷,与城市较近的乡村,工业化的推进已经使传统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在不断增加,产业结构在改变,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在提高。而许许多多像甘家洼这样的村庄,正处于一种“陷落”的状态。首先是人的问题。这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在城市的生活与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如社会保障、文化适应性等。其次是国家资源,突出的是土地问题。即留在农村不可能进入城市的“土地”谁来耕种?如何保证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等。再次是社会问题。在空心村成为一种现象后,传统的农村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仍然滞留在农村的为数不多的村民,如何发展生产,如何解决相关的上学、就医等问题?这使我们深思。这样的村庄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看待或者对待这样的村庄?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意义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学课题,以及历史文化意义的课题。总的来说,是一个关于人的幸福与发展的问题。
二
《甘家洼风景》为我们生动而深刻地勾画出传统农民在向现代化迈进进程中精神世界的迷茫与痛苦。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进入城镇的“原农民”对城市生活的追求与迷茫,另一方面是留在农村的“现农民”对现实农村的依恋与迷茫。王保忠似乎更突出地感受到了时代变化给农民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拷问。他的小说不是通过外在的情节性描写给我们展示农村的变化,而是通过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让我们感受老甘等人面临的困境。其所表达的文化意味比单纯的情节展示更为深刻。
小说为我们揭示了传统农民对新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城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的不自觉向往。比如,书中的月桂与天成就给自己的两个孩子起了“北大”和“清华”的名字,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这样的学校,以改变命运。《向日葵》中的天霞和丈夫在北京开了一个裁缝铺。但是,他们是住在高楼下面地下室的小裁缝铺,靠丈夫做衣服维持生活。这里整天难以见到阳光,以至于丈夫的脸因为缺乏日光照射而“比刮过腻的墙都白”。她心疼自己的孩子、丈夫,也留恋那有太阳的家乡,更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城里的住房。她深情地对丈夫说,哥,我要一套有阳台的楼房,每天可以晒晒太阳!正是这种对新生活的渴望,以及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创造新生活的能力,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也使他们与自己的家乡愈行愈远。《普通话》中,在北京打工的小雪被爹叫回甘家洼相亲。这时的小雪已经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姑娘,而是一位在北京打工的美容连锁店店长。她靠努力使自己的处境发生了变化,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她变得落落大方,举止有度,很快博得了男方的好感。而且,她还会说一口不一定非常标准的普通话。这里虽然说的是一个相亲的故事,但似乎主要表现的是甘家洼人对更美好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潜意识中的追求。小雪的父亲对小雪说普通话十分反感,认为南腔北调地“丢人”。而相亲结束后,小雪发现,她的对象小郭,以及非常反感她说普通话的父亲都说开了普通话。普通话,成为一种更文明的生活状态的象征,以至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改变了自己。在北京待了几年,普通话已渐渐成了小雪生活中的空气,想不呼吸都不行。她真的很喜欢说普通话。“每次这么一说,就觉得自己成了另外一个我,一个陌生而新鲜的我”。
相对于这种积极的转变,王保忠似乎把更多的同情与悲悯赋予了那些在新生活中迷茫的人们。小雪的妹妹小凤,在北京的超市打工,但是却没有姐姐那么适应。她受了男友的欺骗,又被所谓的男友以“绑架”为名要挟出钱救他。孤独的小凤不知就里,无所依靠,又以绑架别人的孩子来救自己的男友,终于触犯了法律。小凤的迷茫是身份改变而无法确定自己的迷茫,是进入都市之后,被庞大的外在世界淹没的迷茫。她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这种在新的生活状态中不能定位自己的精神状态不仅表现在出走的人们身上有,也在留下来的人身上表现得非常浓重。在《浮石》、《老瓜棚》中,作者描写了乡村留守妇女月桂的精神迷离状态。月桂是十里八村的人尖子,曾经在城里开过电梯。后来,丈夫天成到外地当建筑工,她就留在了村里。孩子们也在外面上学。她孤寂地一人生活在这人烟日见稀少的村庄。她是家里人吗?家里除她外再没有其他人。她是孤身一人吗?丈夫、儿子也时常牵挂。在这种与家人远离的生活状态中,月桂不自觉中找不到自己了。她甚至与别的男人发生了婚外情。但这样的情感即难以让社会接受,也无法面对自己的亲人。更何况,那个男人并不愿意与她厮守终身。他有自己的生活。在这样的背叛与游离中,美丽的月桂迷失了自己。
小说中最重要,也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是老甘。老甘四十多岁,妻子跟着别人跑了,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父母也进城陪读。就他的家庭结构来看,是一个典型的“空巢”式家庭。终日与他为伴的是一条狗——小皮。老甘是村长,但是甘家洼的村长已经没有太多的事要做,甚至连一个打架吵嘴的人也没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甘家洼的人大部分都到外地打工了,留在村里的人没有几个,也就没有什么公事可办。以至于村办公室落满了灰尘,老甘的手机经常十天半个月也没有人打。他常常坐在村头的碌碡上迷茫地望着一望无际的田野,以及田野中生长的庄稼,回忆着村庄昔日的热闹和辉煌。他不理解那些外出的人们,并且怨恨他们忘记了、冷落了自己的家园。他要在被这个世界几乎遗忘、抛弃的村庄中坚守。不然,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们的家谁给他们看呢?他们回来后谁来招呼他们呢?他们家里有事谁来管呢?我还要等我的女人呢,我还要等我爹我妈呢,我还要等那些照相的人,那些看山的专家教授,我走了,谁给他们领路呢?这种发自内心的出于本能的留恋成为老甘最真实的情感,也成为他证明自己坚守价值的体现。老甘最痛苦的是村子不热闹了,没有人气了。于是,他要为自己的弟弟办一场婚礼,要自己花钱给村里唱一台戏,要在下雪的日子里把村里堆满了雪人……他要想办法让这个日见冷落的村庄热闹起来,人气火起来。但是,老甘的努力并没有成效。弟弟的婚礼结束后,四邻八乡的亲友终要散去,就是弟弟也要回去打工;自己花费心血准备的大戏,并没有人回来看,人们都在外面忙着挣钱;而那些像及了家人的雪人,也不可能永远矗立在村中。深重的寂寞又牢牢地笼罩着老甘,这个精神与肉体都停留在“过去”的乡村中的人身上。他想不明白,为什么村里的人都出去了?为什么他们那么不关心村里的事?为什么他花大价钱请人来唱戏也没有人回来热闹?甘家洼,这个曾经养育了一辈又一辈的人们的村庄,对那些外出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其意义与价值何在?《酒国》是一篇非常独特的作品,全篇均以老甘酒醉后的醉话结构,非常生动地表达了老甘寂寞迷茫的内心世界,以及甘家洼的现实。老甘酒后突发奇想,要在村里开会。他想开一个热热闹闹的会,要和人们说说村里的事。村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开会了。但是,他的表演并没有观众。村里没有人,仅留的人们也不愿意来听他的醉话。他的言说,是对着空气的醉中有痛的苦恼、失落。老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充满阵痛的精神象征。他身跨两界,身体已经难以抗拒地进入现代社会,而精神却执着地坚守在即将过去的农耕时代。一方面难以抗拒,无法逆转;另一方面,却仍在苦苦坚守。
《甘家洼风景》为我们描写了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建立其上的精神文化的不自觉延续。甘家洼的人离开了甘家洼,并且希望过上比甘家洼更好的生活。但是,甘家洼却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家园,血脉的,以及内心世界扯不断、理不清的牵挂。他们在外面的奋斗,成功与否,都与甘家洼密切相连。天成、二旺要回甘家洼,是因为甘家洼是他的家。天成的二弟不回甘家洼,是因为他没有混好,没脸回家。小雪在北京发展得不错,但是,她的婚姻大事仍然脱不开甘家洼。《香火》中描写了一个在“外面”迷失了的甘家洼人磨粉。他因为打工时工友从脚手架上摔死,得不到合理赔偿,把老板丢进了护城河而犯案。在潜逃前也要回甘家洼的庙中看一下。“回来再看一眼,就得往南边走了”。这是磨粉伏法前的真实思想。因为他是甘家洼人。在《闹喜》中,作者为我们勾画了晋北农村的一幅风俗画——甘家洼的乡村婚礼。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婚礼上喜倌说的“串串话”。这种通俗易懂、前后押韵、即兴发挥的语言表达成为乡村婚礼中最关键的形式,也成为乡民衡量一个人水平的标志。即使甘家洼的人在外面经见了什么,也要按照传统的民俗来完成自己的婚礼。
王保忠的心理描写非常生动,甚至不可多见。《甘家洼风景》中所有的作品都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独白。他用人物的眼光与内心来与读者交流。他并不热衷于去叙述曲折复杂的故事。他的小说不是以情节来吸引人的,而是以充满生命体验的内心世界来感染人的。他用笔写出了当下农村的精神状态,包括痛苦、迷茫、失落,以及其中微妙的变化、进步。他自己对农村充满了情感,甚至也可以说,对现代化进程中陷落的农村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痛与惜。他像老甘一样,希望今天的农村充满活力、生机,充满人情,以及歌声、笑声、嘈杂声。但是,在这些边远的地方,据现代化城市遥远的村落,他所熟悉的、曾经的农村已经不复存在。他对农村生活的熟悉,以及对生活在农村的人们的了解,使他在缺乏情节性内容的描写中,能够从独特的农民的眼光、心理去看世界。一方面,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并用自己的双手努力着,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已然成为过去的生养了自己的家园充满了留恋。而这样的表达形式与他所要揭示的现实生活是非常贴切的。作者并不在意于告诉我们在这样的农村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力求使我们感受到村民们的心跳,感受到他们内心世界所承担的重与轻,感受到在时代大潮涌进的过程中,这些生活在广袤大地上最普通、最朴实、最众多的人们的迷茫、努力与选择。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他充满了同情的笔下,总是让那些最善良的人们内心的期待失落。但是,我所知道的是,王保忠的描写让我们能够在忙碌与喧嚣中静下心来,与那些实际上正在推动这种时代的人们一起思索,思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的变化,如何适应这样的时代。
三
实际上,王保忠也为我们表现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以及他所关注的农村的变化,或者说进步。虽然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时光的流淌在这样的农村引发的闪光的东西。地处偏远,但是工业化、市场经济的浪潮仍然冲击到这里。甘家洼出现了一个来此地挖沙的外地老板。也许这就是这个村庄最初的“企业”。尽管这个老板的沙场并没有成功,但是,这里仍然出现了类似于工业的非农产业。随着人口的减少,原有的社会服务设施如学校、农村供销社等已经没有了,但是,仍然有流动商贩经常往来于村庄,为村民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小说中提到最多的是那些外地的游客以及摄影爱好者来甘家洼游览拍照的事情。甘家洼虽然地处偏远,但自然风光独具特色。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农田,有沉睡万年的火山,有幽静的湖水,以及依然保持着传统农庄建筑特色的农家小屋。有一次老甘看到村里许多房子因多年无人居住,破败塌落,想用推土机把它们推平。没想到有人说这是文物,很有价值,要进行保护。虽然老甘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民居的重要性,但是,甘家洼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观光、采风。这些矗立在北方大地上的村落、土地不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而且成为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人文记忆。虽然现代化的浪潮滚滚向前,但是,依然有许许多多的人与事,以及区域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并显示出新的价值。这也就为像甘家洼这样的地域新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机遇。小说并没有为我们展现甘家洼人是如何发挥这种比较优势来求得发展。但是,至少小说为我们勾画出了这样的可能性与发展趋势。
除了这种社会文化意义的变化外,最重要的是,小说为我们描写了甘家洼人的变化。受现代化的冲击,甘家洼的大多数人在实际上离开了农村,形成了新移民。这些新移民成为今天中国社会结构当中非常重要的现象。单纯从户籍的角度来看,他们仍然是农民。但是,从他们的生活、工作来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动力。他们承担了许多城市劳动力难以完成的工作。中国农村真正意义上的蜕变,是人的蜕变。只有这些曾经的农民能够适应工业化意义的生活,中国的现代化才能够完成。小说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积极变化。在他们身上,仍然承续着依靠劳动来改变自己生活的良好品格。因为他们除了劳动之外,没有资本,缺少技术,能够证明自己的双手以及智慧。而社会的进步与勤劳节俭的价值选择是密不可分的。天霞与丈夫来到北京,依靠丈夫做裁缝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她的丈夫每天有接不完的活,以至于他都没有时间走出地下室,到地面上晒晒太阳。他们一边辛勤劳作,一边养儿育女,心中充满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这种勤劳与希望正是甘家洼人,以及由甘家洼人代表的我们的社会能够发展进步的最原始的动力。小雪来到北京后,凭着心灵手巧、勤快,不仅掌握了美发的技术,而且因为干得好受到了老板的重视,让她负责分店的生意。为了适应北京的环境,小雪一有时间就对着录音机学普通话,希望能够改变自己。而这普通话,也就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文明形态的标志。小雪的普通话说得很好,而且也影响了自己周围的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新的发展希望。
如果说,王保忠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农村在现代化浪潮中“陷落”的痛苦的话,他也为我们描绘了其再生的希望以及可能性。但是,我以为就王保忠个人而言,他对这种“陷落”是充满了伤感与痛惜的。他甚至非常残忍地让那些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在《看西湖去》中,他让那位勤劳的热爱生活的对“西湖”这一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期待的婆婆终于在过年的时节带着梦想离去。在《鸳鸯枕》中,他让那位在外打工的天成死于偶然。在《香火》中,他让心怀善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葵爷被磨粉杀死。也许,作者是为了让人们看到这样的结局进而引起更多的反思与关注?或者是什么?而且,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对于农村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变革,以及由现代化而引发的进步,他的了解还很少,表现得也非常不够。首先,村民的自觉适应时代变化的主观能动性在他的小说中还缺乏表现。事实是,生活在农村的人们蕴积着求变求新的巨大的期待与能量。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是由农民拉开的。没有农村改革的成果为之后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没有中国后来的发展进步。其次,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农村也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的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等体制、管理方式、经济结构等方面,也表现在其社会生活以及文化形态等方面。更主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精神等处于人意识深处的变化。再次,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推动农村发展进步的成功范例,特别是对这些“空心村”进行改造使其再生的范例。如以企代村模式,即通过企业的发展壮大把邻近农村改造成户籍上的农村与事实上的企业;再如农业合作社,即通过整体搬迁,让分散的村民组成合作社,对原来的土地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耕作管理等。在这样的新生中,农民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进步?作者了解得不多,当然在小说中就涉及很少。作者更主要的是站在现实之岸上表达自己对既有社会文化的怀恋,而缺少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小说为我们描绘的是一个“甘家洼人”自我封闭的世界,它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具有让人深刻思考反省的作用,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并鞭策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