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碧玲袁波
一、调查研究背景
高校学生社团自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以来,以其鲜明的开放性、自主性及多样性等特点,成为校园里面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分析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的背景和整体的现状,我们从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调查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兴趣所在,使大学生能够明确的方向、各方面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于参与社团活动对大学日常生活的影响的看法,从而能够从本质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以宁波大红鹰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调查。本次调查发放纸质问卷50份,回收47份,实际回收率94%,网上问卷250份,回收245份,实际回收率98%,总计回收率97.3%。
三、数据分析的总体状况
(一)社团相关信息。
1.通过调查统计,我认为成绩良好的占41.83%,优秀的占22.22%,一般的占30.72%,只有5.23%的人是成绩很差甚至挂科的。
2.参与调查的对象中会长、副会长占了总人数的11.11%,部长、副部长占了15.03%,核心骨干占了15.03%,普通成员占了49.67%,没加入过社团的占了9.15%。普通成员在协会中所呆时间一个学期左右的占总数的48.37%,一年至两年的占总数的28.76%,两年以上的占总数的7.19%,一个月不到的只有5.23%.
3.大学生选择参加社团活动的动机有六种,其中77.78%的人选择是要发展个人兴趣爱好,33.99%的人选择是希望获取专业知识,73.86%的人选择为了结识更多的朋友,66.01%的人选择锻炼自身社会工作能力,66.01%的人选择参加是丰富课余生活,其他的占5.23%。
(二)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学业和能力方面的影响。
从参与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学业和能力帮助上,我们发现55.56%的人对于参与社团活动对个人劳逸结合、更能有效学习专业知识是卓有成效的,社团活动也比较符合当代大学生课外娱乐需求,在不耽误学业的基础上,大部分大学生都会选择参加1-2个社团进行课外拓展。但是也有8.49%的人觉得没有效果,反而会身心俱疲,达不到劳逸结合的效果,35.95%的人认为没什么特别。
从社团与个人能力方面对刚进社团不久的同学与社团的负责人进行了对比调查。数据显示,对于自身潜力和能力的重新认识度、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集体意识能力、提升组织和统筹能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83%的新入社成员选择的是积极影响,仅17%的社团资历老成员选择的是消极影响。
(三)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和涉外资源方面的影响
从社团与周围资源方面来看,67%的大学生对于社团活动能够认识一些能给予帮助的校友、校外社会机构的朋友、拓展人脉关系等校外资源积累的影响上选择了积极影响,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方式也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仅23%的大学生选择了消极作用。
从社团与个人健康和成长方面来看,74%的同学认为会有焦虑自卑心态,社团活动时间不稳定,严重影响个人睡眠时间和质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主次颠倒。21%的同学认为个人作息还是规律的,只是偶尔会感到疲乏,仅5%的同学表示不清楚目前的状况。
四、参与社团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团活动时间分散,无法合理安排。
调查表明,62.74%的人认为没有影响,47%的同学认为经常参加社团活动会占用学习时间,心有余而力不足。适当的活动对于一些平时不学习的同学来说时间是充裕的,相对于成绩较好的一类同学来说,合理分配学习和工作时间会比较紧张,而且社团活动参与度广,时间比较分散,对于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一些挑战。
(二)社团活动质量不高,部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不够。
从对此次问卷开展情况分析,74.4%的同学认为当前社团活动数量很多,质量却不容乐观;10.3%的同学认为活动较少,但总体质量较满意;15.3%的同学认为社团活动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非常差。据研究表明,社团活动开展频繁,指导力度不够也不规范。现在的大学宿舍都配备了个人电脑,课余生活比以前丰富了许多,在面临选择时缺乏影响力和新鲜感的社团活动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部分高年级同学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投入到社团活动中的精力和时间愈发减少,积极性明显不足。
(三)睡眠饮食不规律,影响正常作息。
部分同学在问卷中表示参加社团活动初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实力相差甚远,因此他们会有焦虑自卑的心态,自信心得不到锻炼,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加上有时忙活动会顾不上吃饭甚至废寝忘食,完全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严重影响个人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主次颠倒。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保证不了良好的睡眠对人的精神状态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厌学心理。
五、问题的改进及建议
(一)高校应该完善相应社团建设需求。
领导机制的完善对于高校共青团是一个挑战,健全社团发展的体质,学校有必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接触文化,感受文化,给他们带去共同的乐趣。积极加强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增强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得他们能够提高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发掘自身潜能,提高自我认识。
社团活动质量不高,部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当今大学生在先天的潜能、性格、适应能力、爱好等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课余生活之余需要满足和提升自己的个性化需求,社团作为一个平台无形中担当了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责任。让更多的同学在这个舞台展示,能够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提升自信心,理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并正确地面对自己,获得别人的认同的同时增强自我潜能的挖掘意识。
针对睡眠饮食不规律、影响正常作息等问题,可以采取时间定时法则,限定自己参与社团活动与学习的比重,并针对这个比例分配时间,超时就停下手中的工作做适当的调节。权衡轻重,分析好重中之重,归纳哪些是重要事件哪些是紧急时间,合理处理轻重缓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公司,2000.
[2]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邓荣标.加强社团管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M].陕西:中国青年论文集,2004.
[4]朱延华.社团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浅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沈千帆.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M].陕西:中国青年论文集,2009.
[6]秦霞玲.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就业适应度的影响研究[M].论文选集,2009.
[7]当代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M].杭州:师范学院院报,2001,(05).
[8]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及思考[M].湖北:咸宁学院文教资料,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