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至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租住(当时的门牌是3号),他们的小儿子梁从诫也在这里出生。这一时期是两人对中国建筑史及文物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时期。梁家的客厅成为京城有名的文化沙龙——“太太的客厅”。
2009年,因涉及商业项目,24号院门楼及西厢房被先后拆除。2009年7月11日,此事经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2008年1月11日,在北京市东城区人代会(临时)二次会议上,该区文委主任李承刚表示,“梁林故居”已被列为普查文物,在居民腾退完毕后,这个院子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修缮。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表示,此前其并不知晓“梁林故居”被拆一事,也是近日才从文保人士处获知的,已责成东城区文委调查。目前考虑的方案是复建梁林故居,但最终方案还未出炉,整个复建工程需等3层小楼上的住户全部搬走才行。
文保人士曾一致表示,在得知这一消息时非常震惊,梁林故居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要依法保护的。自2009年媒体报道后,原有拆迁方案已由职能部门予以更改,不理解为何仍然被拆掉。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速膨胀,是“拆”还是“保”?名人故居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究竟如何“保”才有现实可行性?透过名人故居的当代命运,我们又看到文化遗存保护的哪些局限性和哪些迫切性?
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当代人的面前。
“救救遗产”!“抢救名人故居”!“莫让遗产在我们的手中断代”!近年来,这类声音越来越大。
历史观念问题,实践法规问题,等等,如何解决?
是只用“名”,还是看重“人”
名人故居进退两难
一边拆毁故居,一边争夺故里
不是包袱,也不是摇钱树
究竟“难”在何处
就名人故居保护的一些热点和棘手问题,“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兼女作家华新民女士对所提问题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Q关于名人故居保护,争议很多,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是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死人应该给活人腾地。对此您怎么看?名人故居保护,是不是一定意味着死人占了活人的地?这跟我们的保护理念有冲突吗?
保护名人故居不等于要把它们都腾空了做纪念馆供人参观,只有其中的少数适合这样做。比如在巴黎,大部分名人故居都只是在墙外挂个牌子,表示某某在某年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巴黎到处都有这种牌子,这是令巴黎人非常自豪的。同时,这也不影响活人对该建筑的日常使用、居住或者办公等等。
再说,有了日常的使用才可能产生维护该建筑的资金,实物才有保存下来的可能,都做成纪念馆,哪儿有那么多人去参观啊!没有资金来源又如何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