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持彩练当空舞

2012-04-29 00:44张枫
黄河 2012年3期
关键词:女儿妈妈

张枫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至情至爱至义的人

——题记

尽孝,是一切善德的开始,也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道德。

引子

2011年秋天,金风送爽,菊花飘香,中国传统的九九重阳节在这个时候悄然降临了,也正是在这一刻,中国各大媒体的视线聚焦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儿身上,她只有20岁,平凡而普通,但是,她在贫困中,坚持孝敬和侍奉瘫痪养母12年,背着养母上大学,自尊自强、励志成长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由此荣获“德耀中华,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光荣称号 。这个平凡而普通的女孩子,就是山西临汾的孟佩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亲自颁发了奖状和奖章。她的事迹通过电视、报刊、网络迅速传播,和熙的秋风将喜讯送进千家万户。

一丛寒菊比琼华,独香绽放在重阳。

全国道德模范的评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选拔范围最广、评选程序规范的全国性活动。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的学生孟佩杰就是由基层推荐,经过层层选拔、审核公示和群众投票、综合评定等环节,最终从全国几百个提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该项殊荣。被誉为“最美女孩”。她是山西的骄傲,也是全国几千万大学生的骄傲,更是我们和谐社会的骄傲!

百善孝为先。华夏5000年传承的行孝之道可追溯到儒家思想的根本。孔子开创以“仁”为主导的思想,后来把“孝”奉成了儒家最高的德,使其成为思想核心。儒家最强调的孝顺,不仅仅是为了社会秩序的安定,更为重要的是:孝顺是人性最自然的发展之道,这个大道就是孝道,以孝入道、以孝行道、以孝明道。孝是百富之源,是百善之根,德育之基。

回首12年前,这位刚满8岁的女孩子,是怎样扛起沉重的家庭重担,并且在以后的岁月中,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与顽强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养母因病瘫痪在床多年,是这个90后的弱小姑娘独自撑起一片天。是什么样的情怀使她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而令神州动容?人们说,最感人的是她的坚韧,坚韧是人的尊严——她在沉重的现实面前创造了感动上帝的壮举!

在一切都不可思议,一切都不可名状的状态中,一种难以言说、久违了的感动从心底涌出,一种创作的冲动从心底流淌而出。带着敬仰和疑惑,我踏上了前往临汾的路程,专程去探访这个在平凡世界中创造奇迹的女孩子和她的母亲,寻找其背后的力量和创作的源泉。

人间自有真情在

临汾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尧天舜日开启了华夏文明之门,黄河文化孕育了这片沃土。从洪洞大槐树走出的千千万万华夏子民将灿若星光的中华文化传遍全球。虽然对临汾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还没有更深的研究,但花果城的美誉还深深地镶嵌在记忆深处,孟佩杰的感人事迹促使我再次走进尧都。

曾多次过往临汾,但总是走马观花:壶口瀑布的汹涌澎湃,洪洞大槐树的寻根祭祖,侯马盟书的厚重历史,丁村的古老传说,尧庙晨钟暮鼓和飞虹琉璃塔直插云宵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不断闪现,还像昨天般驻足留影……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儿时民谣此时在耳边回荡。

看惯了满月光华,完美无缺。那一弯弦月却以寂寞的空缺,深深地吸引着我期待的心情。

当秋日的阳光照进千家万户时,我在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康复中心见到了孟佩杰和她的母亲。

康复中心的一楼大厅生态味道很浓,山石流水间摆放着整齐的医疗康复器械,大大小小的绿色植物点缀其中,显得宽敞惬意。孟佩杰和她的母亲就住在二楼最西侧的一间病房。陪同我们来的临汾市文明办郭亮副主任向我们介绍:这里是临汾最现代的康复中心,设施、设备、医疗技术都很配套也很先进。医院为孟佩杰母亲提供了一间病房,这段时间她们一直住在这里进行免费的专业康复治疗。

推开半掩着的门,眼前便是这间特殊的病房,孟佩杰的母亲刘芳英躺在靠窗的一张床上,非常友善地与我们打招呼。蓝白色干净整洁的两张病床分列两侧,中间床头柜上放着一束盛开的百合花,散发着浓郁的花香。我们落座后,一个刚刚洗完头发的苗条女孩子从卫生间走出来,一边擦着发丝上的水珠,一边透过半遮的长发向我们展示出略显羞涩的微笑,算是与我们打了招呼。

孟佩杰面容清秀而白净,朴实无华,美丽的双眸散发出温和的目光。一件印有涂鸦的黄色T恤、牛仔裤、运动鞋,显得随意而干练,活泼而开朗。郭主任直截了当地向我们介绍了孟佩杰,稍后,孟佩杰和郭主任聊起了这几天的事情和母亲的病情,有条不紊且话语轻松。我注意到,孟佩杰边说边拿出手机让郭主任看屏幕上的照片,俏丽的面容下,一些随性的举动构成我对她的第一印象。

妈妈刘芳英躺在病床上,五官端正而面色红润,看得出,她的精神状态非常好,笑眯眯的大眼睛闪闪发亮,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孟佩杰在这1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我注意到,50多岁的刘芳英头发间只有几根白发。她热情地招呼我们,吩咐女儿拿出家乡隰县盛产的金梨让我们品尝。孟佩杰弯下腰敏捷地从床下的纸箱子里掏出几个金黄色的梨,清洗之后逐一递给我们,然后静静地坐在床边。

说起孝顺女儿孟佩杰,刘芳英动情地说:“我养了她3年,她却要照顾我一辈子。这过去的12年,孩子所受的辛酸和苦难,我这当妈的天天看在眼里,几千个日子她过得苦啊。”提起这些妈妈已泪满双眼,哽咽地说不下去了。佩杰默默地给妈妈递上纸巾,轻轻地拍拍妈妈的臂膀,安抚之意尽在其中。

孟佩杰和我们说:“妈妈虽然躺在床上,但给了我一个家,冷了有妈妈疼,累了有妈妈爱,我一点也不觉得苦,我是她的女儿,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却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我是天下最幸运的人儿。”尽管她纤弱娇小,说话柔声细语,却字字深情,很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她的妈妈刘芳英激动地说:“如果不是临汾第三人民医院把我们接到这里,进行专业治疗,我身上的褥疮,凭着家里有限的护理条件,还不知道会恶化到什么程度呢!你们看,现在已经全好了。”说着让佩杰帮她拉开了衣服,腰间、背后几大块痊愈的疤痕露了出来,看得出之前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佩杰对郭院长的感激之情更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说起社会上对她们的关心和资助,妈妈打开了话匣子:从乡邻、亲朋、社会团体到认识与不认识的好心人们,她都充满了感激。大到佩杰获奖,小到护士们的辛劳,妈妈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受。她说起话来干脆爽快、风趣幽默,谈吐中不经意间带出的乡间俗语颇具哲理,质朴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看得出她是个聪明智慧的女人。

佩杰坐在那里偶尔也会插上一两句话,捏着妈妈的脚或甜腻腻地和妈妈逗个趣儿,短短一个小时的会面,文静腼腆的孟佩杰总是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上,除了做一些喂妈妈喝水和绑扎病床上绷带的事情外,基本上都把话语权交给了养母。这让我们一时很难把她和新闻报道中的模范形象联系起来。

一边倾诉着女儿所受的磨难,一边感慨女儿获得的荣誉。刘芳英自豪地说:“有这样的孝顺女儿,我是天下最有福的妈妈。现在,女儿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的荣誉也是实至名归!”

脸上还挂着泪痕,幸福的笑容却又像一朵开放的菊花,细细的皱纹里都洋溢着愉悦和满足。这两个极端的因果关系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此时的刘芳英真可谓苦忆旧伤泪自落,欣望梦愿笑开颜啊。

佩杰被妈妈时哭时笑的样子给逗乐了,她微笑着说:“孝敬父母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我妈妈病了,伺候她是我的本分,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可值得夸耀的,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成为道德模范。”当我问起她以前最艰辛的一段日子时,她的脸上掠过一丝忧伤,我明显地感觉到她内心的波澜。但很快,她就恢复了平静。说实话,对于一个20岁的女孩子来说,面对跌宕起伏的命运能如此淡定,既让我仰慕也让我心疼。谈到她的无私奉献和模范事迹,她却始终认为自己很普通,很平凡。没什么可说的。这个荣誉的获得是她始料未及的,从她身上也丝毫看不到成名的荣耀,朴实无华的她就像一朵散发着淡淡幽香的红菊。

就是她的这种恬淡简朴与孝节大爱,为我们全社会树立了榜样,也为培育青少年成长提供了极好的现实教材。

这对母女俩的家看似残缺,但她们良好的互补模式,构成了最简单的幸福组合,从她们身上表现出的水乳交融的母女之情和感恩之意,深深地打动了我。

受到她们的感染,我的心里刹那间感到家的温暖,原本沉重的心情变得轻松起来,“幸福”这个词突然跃入我的脑际。这对凄苦无比的母女所表现出的幸福感打开了我的思路,“尽孝,是一切善德之始,也是一切幸福之源。”我豁然大悟:她们艰难困苦的12年历程,背后真正的力量是领略和享受到了幸福的真谛!

道德模范的评选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塑新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优良的社会道德风气,在全社会形成学习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提高全民族道德文化的意识。

孝的教育在我国绵延了几千年,历史上“举孝廉”、“推恩令”的作用曾使历代君王“以孝治天下”。《七经》中得以最重用的乃是《孝经》,置《孝经》入师,用人以《孝经》取士,以及把《孝经》作为社会教化的标准,一直贯穿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中。

对于孟佩杰本人而言,妈妈虽然是养母,却给予了她世上最温暖的慈爱。快乐的童年虽然短暂,家境虽然贫穷,但母女间的深情厚意就是她们傲视生活的勇气。她侍奉养母的行为不仅仅是付出,精神上得到的的愉悦才是她最宝贵的财富。母女俩非同一般的温情和默契伴着百合花香弥漫在我们周围。

我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对尽孝、感恩和幸福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这时的我反而没有了一气呵成的冲动,只是觉得必须沉下心来,认真梳理一下创作的思路,从心灵深处去思索,去品读。

龙年将至,中国人对龙的特殊寓意让这个春节显得尤其喜庆。2012年除夕央视春晚,孟佩杰在直播现场笑靥如花;2月3日,孟佩杰获得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至高荣誉;2月7日,她又获得了“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的殊荣。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中是这样盛誉孟佩杰的:

孝女当家,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注视着屏幕上站在领奖台上向大家挥手致意的孟佩杰,我拨通了刘芳英的电话,一边向她拜年一边询问目前的康复情况。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听得出芳英姐的心情很好!她告诉我,佩杰参加颁奖的日子里,医院的护理人员对她悉心照顾,无微不至。佩杰虽然身在外面,但内心总是对妈妈万般牵挂。每次活动一结束,她总是立刻踏上回家的归程。这个春节正是在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度过的。而我,同样在与芳英姐多次的相互通话中,建立起彼此的友谊;沟通是一种跨越,也是一种激励。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她的一切会更好。

我和她们母女俩的第二次见面同样是在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康复中心,龙年正月,依然散发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我提议邀请芳英姐晚上外出聚餐,一是想让她出去散散心,同时也让佩杰得空去和同学们小聚。芳英姐非常高兴,只是对我们要背上背下的辛苦表示出由衷的歉意。说实在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真是费了不少的周折,有劲使不到点儿上,显得手忙脚乱,自然也体会到佩杰常年的艰辛,那是一种贫困中的无怨无悔。

我们回到医院的时候,佩杰早已在楼梯口等候妈妈。在电梯间,佩杰调皮地抬起胳膊让我嗅她衣服袖口上散发出的火锅味道,还取下戴着的一个无镜片的眼镜框让我瞧。我早已知道,佩杰现在每每出门,常会被大家认出来,尤其是在她买东西时,好多商家拒绝收钱,这让佩杰很是尴尬并不知所措。所以,戴一个宽宽的眼镜既是一种伪装,也是一种善良的无奈之举。

回到病房,我们准备一起动手把芳英从轮椅抬到床上,佩杰连忙摆手说:“你们别插手了,让我来做吧,不费事儿的。”只见瘦弱的佩杰轻轻地将轮椅推到床边,麻利地解开固定脚和踏板的绑带,一只脚往轮椅间一探,两手往前一拢,一瞬间,还没看清楚她的手抱在哪里,劲儿是怎么使的,妈妈就已经稳稳当当地坐在床上了。这一连贯敏捷的动作把我们这几个身强力壮的人看得目瞪口呆,面面相觑,这十几年的功夫可真不是轻易练成的。而我,恰恰在这熟练的动作中,感受到在过去12年的时间里,一个未成年的女孩子在贫困中是怎样用自己的毅力驱赶不幸并创造快乐。

第二天清晨,因我们的到来,早早起床的佩杰已晾出了许多洗净的衣服,冬日的阳光照在她的脸上,跳跃而生动,温暖而鲜活。她和我们聊了几句后就打着哈欠一头钻进了妈妈的被窝,她的随性与活泼、以及好不陌生的表现惹得我们哈哈大笑,一个率真女孩的娇嗲尽现眼前。芳英姐满眼宠溺地一边拍打着女儿,一边数落着佩杰的不严肃。面对我们的摄像机,母女俩15年相濡以沫的生活娓娓道来,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让我们不禁感叹命运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缘定一生的邂逅

隰县位于临汾市西北边缘,属于黄土高坡残垣沟壑区。山川、丘陵中的一处开阔的平地便是隰县县城龙泉镇。这里以建于明代古迹“小西天”而闻名。盛产的土特产以汁多养分足的金梨为主。每到春天4月,隰州梨花堆雪,香气逼人。秋天里梨树郁郁葱葱,色黄金嫩的果实挂满枝头,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刘芳英是土生土长的隰县人,在县里是有名的女强人。她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10年的文化馆工作经历,练就了刘芳英多才多艺的特质。她常年奔波工作于基层,办起事来风风火火,事事力求完美。在午城镇当过妇联干部,调到县老干部局工作也是相当出色。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芳英不仅是一个工作认真的人,尤其在生活中还是一个热心人,她乐善好施、宽厚待人,经她牵媒终成眷属的就有近20对。可是芳英和丈夫结婚十几年了,膝下却没有子女,这成了刘芳英自信之外的唯一遗憾。一个女人,多想当一名母亲,多想有自己的子女去完美自己的人生啊。当她萌生出抱养一个孩子的想法时,立刻就有人慕名而来。

有一个叫“三蛋儿”的女孩,只有5岁,父亲车祸身亡,母亲带着4个孩子难以维持生计。孩子的大姨是隰县朱家峪村人,早听说过刘芳英的美名,她特地找到芳英,希望芳英能收养这个苦命的闺女。从来敢作敢为、成人之美的刘芳英第一次拒绝了别人的求助。这个中原因,芳英想得很清楚,自己已经38岁了,抱养孩子一直是她的愿望,但这个“三蛋儿”已经5岁了,之前生长的家庭对她的影响已形成固定的概念,而且这个年龄的小孩子记忆还比较深刻,突然转到芳英家里,很难和养母培养起感情,按自己的想法调教起来也很不容易。所以,刘芳英不止一次“冷静而负责任地”拒绝了这件事。

这个“三蛋儿”就是孟佩杰。

可“三蛋儿”的大姨很执着,她看中了刘芳英的品行。一次不答应就来两次,两次不行再来,心里总是抱有希望。来得次数多了,和芳英也就稍微熟悉了些。也许是命中注定,一天芳英在邻居家串门,“三蛋儿”的大姨又找上门来,当着邻居的面“三蛋儿”的大姨一再恳求,这一次刘芳英终于被孩子大姨的执着和信任所感动,答应先领回家试一试。看到刘芳英应承下来,“三蛋儿”大姨欢喜得不得了,赶紧约好时间把刘芳英请到“三蛋儿”的家里。

“三蛋儿”家离隰县有100多公里,在吕梁山区的交口县,坐公交客车需要走3个多小时,盘山公路上运煤的车辆很多,荡起来的黑灰把空气污染得很浑浊,路况也不是很好坑坑洼洼的,背阴处还有积雪和冰凌,加上有些路段很窄,客车走走停停,芳英和姐姐一路颠簸地来到“三蛋儿”家里。大姨早已等在院子里,见到芳英高兴不已,赶紧向屋内吆喝:“芳英,芳英来啦!”刘芳英暗想,叫我芳英怎么冲着屋里叫呢?进门后才知道,“三蛋儿”的母亲也叫芳英,姓任。这种巧合让刘芳英很诧异,接下来的事情更是出乎刘芳英的意料,“三蛋儿”坐在屋里的炕角,头发疏软而短少,面黄饥瘦的,穿着一身干净的衣裳,旁边是已经整理好的一书包东西。任芳英直接说:“三蛋儿,这就是我和你说过的你亲妈,你妈生下你工作忙,一直让我帮着带你,现在你都快5岁了,你得跟你亲妈回城里去上学。城里好,有好吃的、好玩的,还能穿新衣裳。”“三蛋儿”听了她妈的话,欢欢喜喜地穿上鞋,跳下炕,背上书包,一把拉起刘芳英的手说:“那咱们快走吧,要是晚了汽车就开走了。”刘芳英暗暗佩服“三蛋儿”亲妈编故事的能力,在这一贫如洗的家里,芳英和姐姐碍着情面匆匆吃了口饭就一起来到汽车站。“三蛋儿”的亲妈借口上厕所离开了。年幼的“三蛋儿”机灵地上了汽车,用书包先占了几个座位。在汽车要开的时候,她突然问:“我妈到哪儿了?怎么不一起走呢?”刘芳英横下一条心说:“你是俺的亲娃,她有她的娃儿,咱们现在是回咱家。”“三蛋儿”没再说什么,只是用期盼和失望的眼神,一直瞟着车窗外面,直到汽车开出很远。刘芳英看在眼里,想着这孩子这么小就离开亲娘,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三蛋儿”的妈妈也不会如此狠心地将她送人,联想到亲生母亲此时的心情,一股酸楚涌上心头,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汽车又一路颠簸地开回隰县。这天是腊月二十五,隰县城里已很有年味了。街上行人、店铺比平常显得热闹许多,卖对联的、卖窗花的、卖鞭炮和年货的随处可见。“三蛋儿”东瞅瞅,西看看,十分好奇,在她眼里县城就像个大观园。

芳英的家就在隰县古楼附近,精致的小院子带几间瓦房,大门上贴着红红的福字,院子里收拾得十分整洁,窗明几净。进了家门,灶台上供着给灶王爷的花馍点心,十分惹眼。漂亮的窗花和墙上的年画把家里装扮得一派过年的样子。“三蛋儿”坐在床上,摸着温软的被褥,看着家里的摆设,眼里充满了喜色。刘芳英顾不得休息,赶紧给“三蛋儿”洗漱、换衣、吃饭,等料理完这些事情的时候,刘芳英谨慎地坐在“三蛋儿”身边试探地和养女说:“孩子,咱回到家了,我就是你亲妈,你叫我一声妈吧?”“妈,”养女脆脆地喊了一声。刘芳英一震,像没听到似的拉着养女的手,急切地让再喊一声妈。又是干脆利索的一声叫。这下可喜坏了刘芳英,一直让“三蛋儿”连续叫了十几声“妈”。喜极而泣的刘芳英紧紧地抱着养女不断亲吻,眼泪禁不住唰唰地流下来,这真是上天赐予的幸福,她如获至宝,简直像做梦一样,生怕一脱手就丢了这个女儿。

晚上,在妈妈的关照下“小三蛋儿”躺在暖暖的新被窝里睡着了。折腾了一天的刘芳英也早已精疲力尽,瞧着熟睡的“三蛋儿”辗转反撤,想着白天里亲妈和养母编出的故事,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晚上“三蛋儿”睡得稳稳的十分安静,并没有芳英所担心的哭闹和不适应。都说女人柔情似水,看着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的陌生养女,刘芳英还是心疼地默默哭了。

有了孩子的刘芳英就这样当上了妈,接下来,刘芳英和丈夫商量给“三蛋儿”起个像样点儿的名字,他们绞尽脑汁想了好多名儿,有美丽的、娇巧的,有通俗的、高雅的,但思来想去,还是希望女儿长大后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受人敬佩的人,最后一致决定取名“佩杰”,按照传统风俗就姓养父的孟。

进入新家的佩杰乖巧伶俐,很快就和养母亲密起来,但已往贫寒家境中养成的一些习惯也表现了出来,比如芳英把一根香喷喷的麻花给佩杰吃,刚递给她一瞬间面前就只留下半根了,另外一半已藏入袖口内。一块烧饼佩杰不舍得一气吃完,总是揉成小块存放在衣服口袋里,慢慢地、小心地、一小撮一小撮地吃。虽然这些习惯让芳英很是头疼,但转念一想,也许这个女儿在贫脊环境中成长能激发她未雨绸缪的潜质呢,只要正确引导,慢慢会改变的。当时,佩杰的乳牙黑黑的,掉得七零八落,为了在换牙的时候让牙齿长得齐整一些,妈妈严格控制女儿吃糖,并且教会了女儿每天刷牙,保持口腔清洁,指甲也修整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有了女儿的家就成了完整的家,在喜悦和快乐中度过了一家人第一个温馨的春节。

春节过后,小佩杰的头发还是没有长长,除了额头上有几根刘海,后脑勺上还是短短的像个男孩,但身上穿的、戴的都已经变成了漂亮的打扮,佩杰欢喜得不得了,对着镜子左看右看,还拿着纱巾披在头上扮着各种鬼脸。在当时的隰县,刘芳英的家庭条件是比较优越的。及时送小佩杰去幼儿园接受教育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细致的芳英担心老师疏忽了这个半路转进来的孩子,特地买了一个粉红色的发卡,在发卡上别了一朵大大的鲜红色的头花,戴在佩杰头上。这个装扮虽然很夸张,但足以达到让老师重视的目的。每天看到一朵大红花在孩子们的头顶上晃来晃去,老师也忍不住乐了。有了这朵大红花,老师和同学们都只认花不认佩杰的长相了。可惜这个幽默没过多久就惹来了麻烦,一天上课,老师突然看不见这朵大红花了,慌了神的老师立即给芳英打电话:“你家佩杰不见了。”听到消息,芳英心急如焚,赶紧请假跑回家,发动亲朋好友上街去寻找,生怕女儿被人贩子拐走。最后还是老师打来电话告诉她孩子找到了:原来佩杰因为小朋友们总是摸她头上的花嬉笑玩闹,所以她就把花摘下来藏到书包里了。虚惊一场后的芳英坚决要求佩杰红花不离头顶,如再违反,就不给饭吃。佩杰被妈妈的责怪吓住了,只能乖乖地戴着。街坊邻居打趣地说,要是哪天真把芳英的“一朵花儿”给丢了,那可就要了她的命!

女儿原本体质很弱,正是长身体的年龄,需要尽快增加营养,所以芳英每次盛饭时总是特地把碗添得满满实实,女儿不爱吃菜也不爱吃肉,芳英就用奖励零食的方法来改变孩子的习惯。佩杰表现得也很配合,每次送回到妈妈手里的碗都很干净。芳英心里暗喜,只是在换季大扫除的时候,才发现大衣柜、电视柜后一堆堆长满红毛、绿毛、黄毛的残羹。女儿这样的小狡猾,让芳英轻易就上了当,真是哭笑不得。此后,芳英改用零食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再加上严格监督,对女儿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教。这些不高明的手段,虽然在现在的孩子们身上使用起来不会起多大作用,但对于当时的佩杰而言,是多么大的诱惑啊。调教措施得力,效果立竿见影。佩杰不仅在生活习惯上变化非常大,而且学习的劲头也越来越足,在幼儿园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女儿既听话又机灵,像个花蝴蝶一样在芳英面前飞来飞去。每天母女俩一见面就抢着互相拥抱,“叭叭”地亲个不停。晚上睡了觉,芳英还常常抱着女儿的小脚丫亲个没完,有时把女儿痒醒了,睁开眼睛看见妈妈这样,女儿也回敬妈妈一个甜蜜的拥抱。无忧无虑的生活让佩杰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满足。对比两个反差巨大的家庭生活,佩杰仿佛进入了天堂,像背着翅膀的小天使,快乐成了她对新家生活的全部感受。心灵手巧的芳英变着法儿给女儿做好吃的东西,有什么新鲜水果也是要让女儿先吃好吃足,一点也不吝啬。佩杰很勤快地做着妈妈的小助手,有好吃的,也一定要和妈妈共同分享。刘芳英收养佩杰时的疑虑一扫而光,一切都顺风顺水,十分美满。亲戚朋友、邻居街坊都羡慕这对特殊的母女。

人言:“父母德高,子女良教。”芳英一边极其宠爱着自己的女儿,一边又以身作则影响着女儿。

慈母无私做表率

刘芳英对工作一向是认认真真,勇挑重担,工作成绩也很突出,风华正茂的她自从有了女儿后,干劲更足了,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忙的工作也不感到累。该自己做的事她一定要做好,不该她做的她也会主动帮忙。县里有两个老干部是当年的老红军、老八路,芳英就主动请缨,带着83岁的老红军谢生来和74岁的老八路张文汉走遍了隰县8个乡镇15所中小学校,现场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张文汉讲抗战时期“地道战”、“地雷战”的神勇,谢生来讲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和悲壮。老革命绘声绘色地讲,满怀激情地和学生们交流,受到广大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对于她的这个举动,有些人不理解,觉得老革命年龄都太大了,体质也弱,外出演讲又辛苦又操心,万一俩人身体有个闪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好心的同事提醒芳英别让自己骑虎难下。其实芳英也担心二老的身体是否能撑得住,她把这些情况和两位老人直言相告,没想到两个老革命却说:“芳英啊,谢谢你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都老了,每次到学校讲演就像回到了当年的战场,热血澎湃,年轻人的朝气又回到了我们身上,浑身充满了力量。这点困难算什么,精神上的愉悦胜过一切。”两位老人的表态让芳英提着的心放下来,从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革命精神让芳英对这项工作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步行、坐公交、三轮车,互相搀扶着在隰县沟沟坎坎的路上一直坚持下去。这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对全县青少年革命教育工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他们不仅在学校现身说教,而且还没忘记高墙内的年轻犯人。芳英步行十几里地主动去和看守所领导联系,得到了看守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带去了《雷锋精神在神州》等书籍,和犯人们进行面对面交流,革命教育演讲在监狱里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法制日报》刊登出《来自高墙内的心声》的文章,在这个没有被遗忘的角落,传达出了这样的感受:“老前辈的每一句金玉良言,如同一把把透明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心灵的锈锁。以前我们只知道满足自己的享受,做了危害社会的事情。如今我们知道了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多少革命先烈牺牲生命换来的。两位老革命不顾年高劳顿亲自到监狱中帮助我们,让我们很感动。我们一定要珍惜时光,在这里好好改造,重写大大的‘人字……”时任老干部局办公室的张金玲主任在大会上说:“除了刘芳英,全县谁敢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这样的事情?如此敢于承担责任,有这样高度责任心的也就只有刘芳英。”

刘芳英的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家里大部分时间都成了母女俩的二人世界。这给刘芳英和孟佩杰提供了更多的亲密接触机会。经常芳英因为工作忙回家晚了,家门口抱着书包的女儿佩杰就蹲在地上睡着了,当她把女儿抱回家里,生火做饭的时候,母女俩的疲劳和倦意早已被浓浓的母女之爱冲淡得无影无踪。母女俩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工作上的辛劳从妈妈嘴里道出来总是那么有趣儿。

可爱乖巧的女儿给了刘芳英无限的满足和快乐,她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母女俩天天黏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白天亲得不得了,又打又闹的。晚上搂在一起睡觉,周末一起赖在床上睡懒觉,大诗人雨果曾经有这样的名言:“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边怎能不甜蜜?”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理上,佩杰离不开妈妈了,饥渴中寻求到的慈爱成了她温暖的依靠。休息日外出游玩和逛街,母女俩也总是手拉手形影不离。除了生活上的悉心关照,刘芳英还不断地教导女儿做人的道理。一次刘芳英带着佩杰买烧鸡,对方没算清账,回到家里才发现多找了他们38元钱。芳英和小佩杰说,那个卖烧鸡的把咱们给的50块钱当100块找了,不仅东西白拿回来了,还让那个摊主赔了钱。她说咱们可不能这么做,让女儿独自去给店主退钱,并告诫女儿“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此以后,佩杰不仅理解了诚实的道理,而且再买东西时还学会了动脑筋算账。

爱女至深的妈妈对女儿所犯的错误却从不纵容。有一次芳英给女儿10块钱,女儿却只报回5块钱的账。芳英问女儿:“那5块钱呢?”佩杰支支吾吾地说不清楚。最后芳英拿起扫帚疙瘩唬下脸来才吓得女儿招了。原来女儿把剩下的5块钱藏到了学校里,把5元钱折成了细细的一个小棍儿嵌在小课桌的夹缝里,计划留着给自己买零食吃。钱虽然不多,但芳英却很严肃地批评了女儿:“佩杰,咱家现在虽然不缺钱花,拿5块钱给你买零食也不算啥,但你要懂得不能说谎,这个行为很不好,必须改正。”佩杰顺从地把钱拿回了家,并向妈妈保证今后再也不这样了。事实上,从此以后,像类似的错误佩杰没有再犯过。这些小小的细节也培养了女儿实事求是的办事习惯。

闲暇时,芳英会给女儿讲很多故事,从隰县小西天、壶口瀑布、大槐树移民的故事到尧王访贤,让位于舜的传说,尤其是青少年革命思想教育的亲身经历她讲得更生动,女儿也听得入迷。生活中的体会和妈妈的谆谆教导每时每刻影响着佩杰,在女儿的眼里妈妈无所不能。

刘芳英的“无所不能”不仅仅是从吃得苦中苦而来,而且还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县电视台要播放隰县一小青少年教育的专题节目,播出时间已经定了,可电视台用于拍摄的摄像机却出了故障,大家一筹莫展。刘芳英顾不得埋怨,赶紧想办法到处去借。不凑巧的是有摄像机的单位都因各种原因不能在既定的时间里借用。跑遍了全县的刘芳英没有气馁,经过多方打听,最终敲开了一名个体摄像户的门,自己掏钱租下了摄像机。节目按时播出了,领导才知道播出前的这些事情,高度地肯定了芳英的工作,在会上表扬了芳英。领导批示把摄影机租赁费给报销了,芳英充满了成就感,她更加感到自己做得有意义。这件事情让隰县一小的张希慧校长非常感动,刘芳英高度的责任心和超常的解决事务的能力,打动了求才若渴的张校长,她郑重地邀请刘芳英调到该校去工作,并向教育局长提出申请。

多年的基层工作在刘芳英的心里早已形成自己的座右铭:在实践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在奉献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要放到哪里都是钢,走到哪里都闪光。这样的座右铭最可贵的就在于刘芳英始终不懈的坚持。当年由她主办的《夕阳红》刊物在隰县家喻户晓,被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通讯员,先后获过43个奖状、奖章。在隰县提起刘芳英的大名,大家不一定都能对上号,但要是提起刘芳英的小名“二闺女”那可是在全县响当当的。直到今天我们来到隰县城里,大家对热心人“二闺女”的印象依然非常深刻。和她在基层文化站一起工作过的李良山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当年“二闺女”在隰县就如全国观众眼里的宋丹丹,不仅有表演天赋,写作水平也是一流,由她创作表演的文艺节目,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深受老百姓欢迎。

对于公益活动,刘芳英更是积极主动。有一次她去大同福利院联系送养孤儿,在路上碰到了柳林县高家沟乡阳塔村一家5个孤儿,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8岁。由于种种原因,孤儿院没有收养他们。看着5个孩子彷徨无助的境况,她动了恻隐之心,在给自己留下不到10元的返程路费后,把口袋里剩余的30多元钱全送给了几个孤儿。回到县里的第二天,芳英就动员同事、朋友给几个孤儿捐款捐物,和好友慧香一起整整包了两大袋衣服物品,再加上200元钱一并寄到了柳林县5个孤儿家里。她还把捐物者的名单写到一张大红纸上贴到墙上醒目的位置。每到开学和过年过节,她始终不忘给几个孤儿寄钱寄物。后来老大刘艳芳给刘芳英来信,一定要她给寄张照片,说全村人都想认识认识她这个好心人。在随后的时间里,刘芳英亲自跑到柳林县有关部门奔走,在她的努力下,刘艳芳当上了幼儿教师,解决了其他弟妹在学校灶上免费吃饭的事情,直到帮助孤儿们得到县里特批的特困补助费。

刘芳英的热心助困绝不是偶然之为,当她听说隰县二中15岁的刘秀英也是个孤儿,家境贫苦,在学校里吃饭总是馒头就咸菜的事情后,就专门到学校找到小刘的班主任,在她的建议下和班主任共同决定,让刘秀英轮流到住在县城里的同学家吃派饭。当时全班58个同学中有36个家在县城,吃派饭是个新鲜的事物,学生们的家长都很配合。每到一家吃派饭,家里都要精心做准备,把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拿出来,不仅让刘秀英吃好喝好,有的家长还送她衣物、生活用品和钱。当时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是继母,班主任有所顾虑,就没有往他们家派饭。这位学生的继母听说后,专门到学校找班主任争取,还说“学校歧视继母”。就这样两个月下来,不仅解决了刘秀英吃饭的难题,让面黄肌瘦的她得到了营养补充,体重迅速增长了十几斤,还增强了同学之间互助的友谊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当年《山西日报》报道的这个《吃百家饭的求学孤女》现已成为一名法官。刘芳英做的好人好事数不胜数,母亲的言传身教和高尚品德深深地影响着小佩杰。

对于女儿的将来,妈妈早有美好的规划:培养女儿优秀的品德,好好读书,考上理想的大学,将来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才。年幼的佩杰还不会明白妈妈的用心,但在学习上确实很用功,年幼的心灵沐浴着妈妈爱的雨露。

养女效仿奉献爱

母爱若是宽广的天空,女儿就是自由飘动的彩云。母爱若是温暖的阳光,女儿就是尽享普照的小草。幸福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欢声笑语中佩杰和妈妈在一起已经度过了3个春秋。

可命运真是难以预料,人的一生很短暂,甜酸苦辣都要体验。也许上帝要让刘芳英在人生短暂的时间里留下一抹特殊的痕迹,刚刚享受到事业春风得意,生活温馨甜蜜的刘芳英竟意外地得了奇怪的病。

刚开始,芳英觉得脚有点麻,以为是工作忙走的路多了,也没有特别在意。后来腿也开始麻了,紧接着凉飕飕酸困得不得了。芳英就用热水泡脚,自己给自己按摩,再后来走路时莫名其妙地就会崴脚或摔倒。芳英心里或多或少地有了些担心。一天,芳英牵着女儿的手正在书店买书,偶遇县医院的刘医生。因为是熟人,芳英就把自己这段时间身体不适的感觉和刘医生讲了。刘医生仔细听完后告诉芳英赶紧到医院去做详细检查,他认为从症状上看这是间歇性跛脚,问题比较严重。看着刘医生凝重的的脸色,芳英也没敢再耽搁,去县医院拍了片子做了CT,也没检查出个结果来。在刘医生的建议下,芳英又到省城太原做了核磁,确诊为椎管狭窄病。此时的刘芳英得了这个病,面临着不做手术要高位瘫痪,做了手术又有半瘫的可能,医生严肃地告诉她因为要涉及到脊髓和神经,手术风险很大。芳英的脑子里一片空白,欲哭无泪。她恍恍惚惚地回到家里,小佩杰第一次看到妈妈回家后心不在焉的样子,平日里娇宠惯了的她懂事地给妈妈倒了一盆热水,让妈妈坐在床上把脚泡在盆里。她的一双小手在妈妈脚上腿上按来按去,这些天妈妈自己泡脚捣腿按摩的样子,佩杰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意料之外的变故,犹如晴天霹雳,改变了芳英乐观的生活,夜里,她不知道哭过多少回。这时的刘芳英已经调到县教育局,对新工作的热情和憧憬被现实击得粉碎,不幸降临到了这个家庭。

无奈之下,刘芳英只能选择了手术治疗,可手术结果难尽人意。刘芳英躺在病床上,经历着人生最艰难的考验。她只能勉强拄着双拐小心艰难地移动,这一年佩杰刚满8岁。上小学的佩杰和养父一起开始照顾妈妈,养父身强力壮,个头有一米八左右,可是半年后养父不堪生活重负,不辞而别。从此杳无音信。

当面临人生中第一次吃不上饭的难题时,不谙世事的小佩杰就在养母的指导下,踩着小板凳在灶台上生火做饭,站不稳摔下来,扶正板凳再站上去,碰得鼻青脸肿都没有喊一声疼。一把菜刀拿在手上还有点儿颤悠悠的,切起土豆丝来还装得像模像样。养母含着泪,佩杰逗着玩儿,跌跌撞撞地鼓捣出一顿饭来。手里捧着碗,吃着女儿炒的手指粗的像咸菜一样咸的的土豆丝,养母强装幽默地告诉女儿:“你犯了盐重错误!”母女俩会心地相视而笑,这顿饭俩人吃得无比开心。一顿看似玩闹的做饭,也许对于懵懂的佩杰来说是一种乐趣,但今后一日三餐的周而复始却让芳英的心里沉甸甸的。当这个年龄的孩子上下学还需父母接送的时候,小佩杰却别无选择地承担起侍奉养母的重任。

“金锅、银锅、熬不过药锅,”病后的刘芳英很快用完了家里的积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靠着养母一人微薄的工资,佩杰每天在上学之余买菜做饭,替养母洗脸梳头,生活的摸爬滚打早早得显示出佩杰超人的适应能力。

年幼的佩杰还没有认全蔬菜的样子,就已经挽起袖子撑起了家,她编的蔬菜口诀让母亲刘芳英赞叹不已:“长的是葱,圆的是蒜,疙疙瘩瘩是生姜。厚的是盔,薄的是盆,扁扁的豆角绿茵茵……”养母打心眼儿里觉得女儿的聪明非同一般,不断鼓励和指导女儿很快掌握了一些家常事务。小小的佩杰知道家里钱少,买东西时候还学会了“杀价”,时间长了卖菜的叔叔阿姨都认识了这个小姑娘,知道她家的状况,也就顺着佩杰的意思,她说多少就多少,默默地帮助着这对苦难中的母女。有时家里彻底没钱了,佩杰就自己到邻居家里去借,她的可爱和可怜,让邻居心疼不已,每次借钱都如愿以偿。芳英发了工资的第一件事,总是让佩杰把借的钱先还掉,街坊邻居都知道,刘芳英有个诚信孝顺的好女儿。芳英的好人缘也让许多人变着法儿接济和关心她们。

佩杰也有其玩劣的一面,有时干活累了,或者和妈妈沟通出现小矛盾,受了点儿委屈,她也会使个小性子或索性撂下手里的活儿,赌气跑出门去。在街上毫无目地的逛一逛,或者和邻居家的小狗逗着玩一玩儿,过不了一阵儿烦恼就烟消云散,当她再推开家门的时候一切都像没发生过一样。佩杰的生母听到这种情况,跑到芳英家里,非要带走佩杰。养母虽然不舍,但为了心爱的女儿,也极力劝说佩杰跟上亲妈走吧。当时佩杰也明白了自己的身世,理应回到亲生母亲身边,但她放心不下养母,更适应了跟养母在一起的生活,她摇头拒绝了亲妈。没过多久,生母患急病也去世了,在这个世界上,芳英就彻底成了佩杰唯一牵挂的亲人。

芳英舍不得年幼的女儿太辛苦,早上也想让孩子多睡会儿,就说以后不吃早饭了,可佩杰不听,仍然坚持早上生火做饭,把做好的饭菜放在妈妈的床头才自己吃。有时时间来不及了,她就啃个冷馒头一路小跑着赶到学校,脸上还挂着的黑锅灰都来不及擦。

一次过“六一”节,芳英特地给了佩杰一块钱,说:“娃儿,今天是儿童节,是你的节日,妈给你钱,你去买点好吃的吧!”没想到晚上佩杰回到家里,却把那一块钱一分未动地交给了妈妈。芳英辛酸得眼泪控制不住地掉下来。佩杰却懂事地安慰妈妈:“妈,我不爱吃零食,这一块钱咱家能买明天的菜呢!”倔强的小佩杰从不和其他人说家里的情况,像一个小乌龟似的把自己包在一个硬硬的壳里,独自担当。当年的班主任曹老师说,佩杰家里的情况她虽然略有所知,但因为佩杰是个很优秀的学生,那时候老师家访一般都是针对学习和纪律性较差的孩子,所以她还是在学生申请贫困救济补贴时才得知真实情况的。平时,只是看到她步履匆匆,经常踩着上课铃声走进教室,衣服看上去有些不整,脸上有时也不干净。有一次因为课间没按老师的安排修改好作业,班主任还罚她站了一节课。她怎么也没想到这短短的十几分钟,却是佩杰跑回家照顾妈妈的宝贵时间,现在说起这些老师还心存自责。教数学的郭老师回忆说,佩杰在校学习很踏实,也很勤奋,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佩杰对自己花钱很节俭,省出的钱要给妈妈治病买药,她穿的衣服大都是靠别人接济的,有长的、短的、肥的、瘦的,也有男装、女装,穿的时候碰上哪件就哪件,大小肥瘦差不多就对付了,也没什么讲究。上了初中,为了多节省出时间,她索性把头发也剪得短短的。那天从学校回来,一进门就乐呵呵地告诉妈妈,她今天一进厕所把好几个女学生给吓着了,一起大喊:“男生进来了!”一边喊一边提起裤子大叫着落荒而逃。听着佩杰愣愣的高兴劲儿,妈妈也跟着乐了,随之伤感和忧心涌上她的心头。这件事提醒了芳英,吾家有女初长成,在不知不觉中,女儿也长大了,当妈妈的应该让她懂得一些女孩子的言行规矩了。想到了这些就不能马虎,病床上的妈妈特意空出时间来,一点一滴耐心细致地传授着女儿经,帮助女儿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在这个二人世界里,母女俩的知心话永远都那么甜蜜,没过多久,佩杰就表现得有模有样了。

命运多舛,刘芳英的病情逐渐加重,不得已又做了第二次手术。这次刘芳英的神经受到严重损伤,彻底瘫痪了,大小便障碍性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为了尽可能避免弄脏床单,小佩杰就想着把床上垫上塑料布,塑料布上再铺上床单。即便如此,洗尿布、衣裤和床单仍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这时候的佩杰初中还没毕业。

孝为行,敬为心。冬天西北风卷着雪花,彻骨地寒冷,佩杰的双手皲裂着很多血痕,那就是她不停洗洗涮涮的见证。四季轮回,佩杰对妈妈的孝心坚如磐石。想想我们很多孩子坐着私家车上下学,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作业还需在父母督促下才能完成的表现,孟佩杰真实的生活写照是所有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佩杰初中毕业了,成绩优秀的她为了照顾妈妈和节省学费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选择了山西师范学院临汾学院设在隰县的分院就读。她成了这所封闭式管理学校中唯一可以住家走读的学生,同学们都不明白她为什么能有这样的特权。好多同学想让她外出时给捎买回一些东西,但总是被她以有事为由拒绝了,大家起初不明就里,暗地里还埋怨她不够朋友,直到一年多后,在同学的执意要求下到她家里做客,才揭开了这个天大的秘密。她们为自己错怪佩杰而深感内疚。

卧病在床几年后,由于长期的躯体重压和摩擦,妈妈身上有了褥疮,皮肤破损后难以愈合,翻身时疼痛无比,佩杰开始每天为养母清洗疮面涂抹药膏。她每次都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尽量减轻养母的疼痛。疼在养母身上,痛在佩杰心里。

从此,妈妈的脾气也开始变得暴躁,常常无端地冲着佩杰发火,面对这些,她强忍着不在妈妈面前掉泪,竭尽所能地安慰和照顾母亲。不管有多苦,她都不会把怨气撒在母亲身上。看着女儿长期辛苦奔波,享受不到妙龄少女应有的轻松和快乐,母亲的心像刀割一样难受。舍不得女儿被自己无休止地拖累下去,也不忍亲朋好友的关心和牵挂,更看不到自己康复的希望……挣脱不了厄运的束缚,又生活在巨大的痛苦和绝望中,刘芳英起了一了百了的念头。那些天她和女儿躺在一个床上睡觉,却同床异梦、愁多夜长。去意已决的她唯一抛舍不下的是可爱的女儿,思量着自己走后如何妥善安置佩杰。她在心里将所有的亲朋好友一遍一遍地筛选,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定了近门邻居魏刘喜夫妇。因为这对夫妻不仅心地善良、家境良好,而且都是中学教师,看着佩杰长大的,熟知女儿的品行,把佩杰交给他们抚养芳英是最放心的。主意拿定后她就趁着佩杰不在家,特意把魏刘喜夫妻请到了家里。

当时芳英说:“今天请你们来,是想和你们商量个大事,我这病病痛痛躺在床上几年了,也不见好,就怕哪天有个山高水低的,丢下佩杰可怎么办呢?”魏老师夫妻一边安慰她,一边诚恳地说:“你安心养病吧,你的意思我们明白,这么好的女儿还用得着您发愁吗?我们家想要她还没有这个福份儿呢。”芳英认真地和他们说:“佩杰这孩子虽然命苦,但她学习好、人品好,一定是个成才的料,假如有一天我真撇下她走了的话就拜托你们收养她。要好好善待她,孩子命苦,第二次被送养,她以后要是做错了事,该骂的就说上她几句,该打的就骂上几句,千万别让孩子再受罪了。我和她的亲生父母在九泉之下也会感激你们的。”

听着芳英这样凄凉的嘱托,魏老师夫妇红着双眼说:“你别瞎想了,要真有那么一天,我们一定把她接到家里像亲女儿一样待她,供她上大学、考研、读博。要是不信,我们现在就把她领走,只是现在你舍不得她离开你啊!”看着夫妻俩诚心诚意地满口答应了,刘芳英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和这对夫妻打好招呼后,芳英就开始找借口说自己头疼、牙疼、嗓子疼……让医院里的亲戚帮她买止痛片,她听说去痛片一次吃多了能要命,而别的药托人买起来会让人家起疑心,她准备几颗几颗地攒起来,等到攒到50颗的时候就吞药离开……那段日子里,佩杰经常看到妈妈自顾自地把好吃的东西一口气吃完,也经常看到妈妈目光呆滞地盯着天花板一动不动,有时候她和妈妈说话也是答非所问,语无伦次。佩杰虽然有些纳闷,但也没想太多。周末打扫卫生的时候,佩杰要清理床垫,妈妈却极力阻拦,还紧紧地压住一角,这让佩杰起了疑心,趁妈妈不备,猛地掀起了床垫,一个小手帕里包着44颗去痛片被她发现了,她立即明白了妈妈这些天的反常,第一次疯了似的抱住母亲声泪俱下:“妈妈,您不能死,您活着女儿就有一个家,有妈妈疼!您要不在了,我到哪里找家找妈妈啊?女儿不能没有你,你身子动不了,心却每天关心着女儿,平日我少吃一口你也不让,你要是死了,我就是几天不吃不喝,谁来关心我呢?你活着就是我的天啊!”芳英顿时泪如泉涌,抱紧女儿,伤心和依恋喷涌而出,她狠狠地捶着自己无知觉的双腿,仰天痛哭。佩杰像一只受惊的小鸟紧紧地抓着妈妈的手,浑身发抖。看着面容失色,在自己怀里瑟瑟抖索的女儿,妈妈悲痛得撕心裂肺。在佩杰心里,妈妈是她的保护神,她无法想象失去母亲的她会是什么样子。

母女俩相拥着、哭诉着、互相祈求着直到天亮。这一次痛彻心扉的生离死别,是她们多年相偎相依之情的彻底迸发,母女俩深深地体会到彼此的存在价值,坚强的养母为了爱女完全放弃了自杀的想法,拉钩发誓一定要患难与共、永不分离。

一夜之间,佩杰的心理成长超越了年龄。

佩杰对母亲更加关心体贴了,她把可能用于寻死的刀子、剪子都藏起来,吃的药也都由她来保管,每顿一颗也不多给。

此时佩杰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不能失去妈妈,要尽自己的一切努力,让妈妈活得有盼头,让自己的家里永远有妈妈。她把这个家视为生命的城堡,用实际行动一块块砌起牢固的城墙。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孟佩杰义无返顾地为妈妈撑起生命的风帆。

佩杰是90后女孩,和她同龄的大多数孩子,正尽情享受着父母提供的优越生活,乐于被爱,自我意识强烈,我行我素。很少考虑父母的辛劳,对父母给予的关爱也常常视而不见,更谈不上对父母的回报和感恩。同样生活在一个年代,对幸福和感恩的理解却大相径庭,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艰辛,就不会领会到幸福的含义。在现代社会教育中,尽孝之道的修养、幸福之根的理解显得苍白无力,人们对幸福的标准也演变得盲目而不切实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幸福的含义也延伸无限。可是无论怎样发展和进步,始终立足而不能忘记的是“尽孝,是一切善德之始,也是一切幸福之源”。

风雨相依心常乐

贫瘠的乌云遮不住青春的光辉,16岁的佩杰出落得亭亭玉立,清秀可人。要说之前佩杰对妈妈的照顾是对现实的无奈,那么此时的佩杰更懂得体谅妈妈的内心,她要主动思考妈妈和她未来的生活了。

佩杰明白对妈妈只有关心和爱护是不行的,进行适当的运动治疗可能对恢复有利,所以她制定了计划每天帮助妈妈做仰卧起坐100个,拉腿牵引240次。瘦弱的她体重只有80多斤,却每天要扶着妈妈140多斤的身体进行锻炼。在常人眼里,这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但佩杰似乎做得很轻松,她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怎样巧用力的方法。从床上到轮椅上,从屋里到屋外,她早已练熟了抱、推、背、扶母亲的技巧。放学回到家,佩杰每天帮妈妈护理到晚上九点十点钟,然后揉揉自己的腰,用冷水洗一把脸,又开始写作业和温习功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佩杰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秀。她还买回笑话书,一段一段地念给妈妈听,和妈妈交流着彼此的生活学习感受。

因为经济拮据,佩杰从不乱花钱,平时省吃俭用,多年来几乎没买过零食,也很少买新衣服。女儿的心思很明确,就是省下钱来给母亲买一些好药,希望能减轻母亲的一些病痛。为了妈妈,佩杰再苦再累也觉得值。苦难的日子磨练了佩杰自立自强的性格,妈妈的关爱更是透过笑容和一句句贴心的话给了佩杰无穷的力量。“今天冷,多穿件衣服。”“路上慢点,早点回家。”母亲的叮嘱始终离不开对女儿的关爱。女儿在学校里的表现妈妈都了如指掌,佩杰的每一次进步都能得到妈妈的赞许,佩杰的每一次烦恼都能在妈妈那里得到释然。

妈妈的话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她指点迷津。在佩杰心里,妈妈是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妈妈和女儿互相鼓励,俩人常常拿出各自的奖状比试比试。艰苦的日子中,妈妈将多年工作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不断地传授给女儿。对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经验之谈,佩杰总是静静地听,牢牢地记在心里。凭着往日在文化馆多才多艺的表演天赋,刘芳英一段一段地给女儿重温过去的精彩生活。得意之时,当年文艺节目的台词刘芳英琅琅上口,表演得惟妙惟肖,她的风趣幽默深深地吸引着女儿。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刘芳英看着电视里救灾的场面,心里很难过,特意嘱咐女儿省出点儿钱来去捐款。学校动员为灾区捐款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都知道她们家的情况,不让她们捐,但刘芳英表示就是再穷也要捐款。她要求女儿必须和同学们捐一样数额,为的就是能让女儿和同学们在奉献爱心上同步。女儿懂得妈妈的用意,不仅积极在校内捐款,而且课外还主动到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点以自己和母亲的名义再次捐款。那天佩杰下学晚了,跑到募捐点的时候人家已下班了,第二天她特地早早地赶到,郑重地捐出了她们母女的20元钱。钱虽不多,但体现了母女俩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妈妈正确的引导和女儿不断的努力,自尊自强的人生态度为母女俩贫瘠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佩杰和同学们的交往并没有因为家里的特殊状况而缺失。

女儿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母爱却大于天,母亲传递的是美德,无私的的关爱细致入微,让女儿感受到巨大的温暖。幸福的含义不是金钱、物质的享受,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教育,都是我们培育道德品质的良好机会。

社会各界也以不同的方式伸出援手。芳英娘家公社的郭大姐,因为孩子在县城上学,时不时会到县城看孩子,她女儿和佩杰是一个年级的同学,比较了解芳英家里的情况,所以她每次到县城就先到芳英家里,帮着洗衣做饭,整理家务后才去看女儿。隔壁80多岁的老婆婆也常常到家里和芳英唠嗑,把一些好吃的经常送过来。遇到大一点的家务活儿,周围邻居们常常放下自己手里的活计,先帮她们家干。一句关心的问候,一个浅浅的微笑,一把举手之劳……处处都体现着真善美的温暖。

妈妈的眼里女儿是最美的,而女儿的心中最重要的就是妈妈。在漫长的日子里,有趣儿的事也常常为这个家带来生机和灵动。家里养了一只小狗,佩杰不在家的时候,小狗儿就成了妈妈的伴儿。一次,佩杰和同学看到街边摊上挂着一排排五颜六色的铃铛十分好看,佩杰就和同学说,如果把铃铛挂在我家小狗的脖子上,我妈妈一定会很喜欢。摊主问这里有金色的和红色的,小姑娘你要哪种颜色啊?同学说:“选金色的吧,亮闪闪的,铃铛就应该是金色的。”佩杰想了想说:“明年就是我妈妈的本命年,就买个红色的吧,吉利!”大家一轰而笑,这件事让同学们当笑话传来传去,传了好长日子。

春天里,大地复苏,飞扬的沙尘中佩杰背着妈妈去医院;夏天里,酷热难熬,佩杰一盆一盆端来温水,为妈妈洗头、冲凉;秋天里,金梨熟了,第一时间把新鲜的果子递到妈妈的嘴边;冬天里,大雪纷飞,阻挡不住佩杰匆匆回家的脚步。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孝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是首要的文化精神。那些为生活奔波,为事业奋斗的人们,当你叱咤风云抑或来去匆匆的时候,你可曾想过年迈的老人期盼的眼神?“常回家看看”,如今已是多少父母和儿女的奢望啊!不论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还是对老年人幸福的晚年,孟佩杰对养母所奉行的孝,为每个家庭提供了道德参照。春花秋月是诗人们歌颂的情景,柴米油盐才是生活的真实画面。

2009年,佩杰被临汾师范学院录取,必须到临汾市去上学。这个时候,家里的经济状况已经非常严峻,欠了好多外债。但妈妈芳英宁肯不治病也要执意供女儿上学。一边要求学,一边要照顾母亲,面对这个两难的问题,佩杰思考和徘徊了很久。

要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隰县,佩杰依依不舍。

临汾是佩杰十分向往的地方,去深造也是她追寻的梦想。

可妈妈呢,妈妈怎么办?妈妈离开我的照顾是不行的,我绝对放心不下,而我离开妈妈又怎么能安心读书呢?

最后,孱弱的佩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背上母亲到临汾去上学!

只有这样,只有自己亲自照顾母亲,她才能放心!

要强的母亲也劝不住女儿的执着,佩杰独自到学校和校领导协商并办好了跑校的手续。

她顾不上欣赏临汾市繁华的街景,而是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尽快在离学院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屋里灰蒙蒙的,靠墙只有一张单人床,佩杰就自己动手在床边加了一块木板,下面支了两个板凳,算是双人床。一张小课桌上放着旧电视,灶台上除了做饭,还成了她们娘俩的餐桌和书桌。她把妈妈接了过来。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能和母亲在一起,佩杰的心还是甜丝丝的。就这样,学校和出租屋成了佩杰每天奔波的固定路线。养母身患褥疮又大小便失禁,尽管佩杰换洗得很勤快,但也难免有异味,佩杰不想给邻居和房东找麻烦,所以她每天上学走时都要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唯恐异味散发到院子里。后来,佩杰想这样做虽说方便了他人,但母亲住在这样闷着的环境里肯定对病体不利。放学后,她骑着自行车在街巷中穿行、寻找,体力透支的双腿在不断地奔波,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每一步又充满希望。没过多久,她毅然和母亲搬到了观音堂巷通风较好的三楼。学校的老师又帮了大忙,这里的房东和邻居们也很友善,天井式的小院里充满了关爱,站在楼层上还能远眺繁华的街道,心情豁然开朗。虽然新住处的条件简陋,但佩杰还是和好友一起精心布置了房间,两张单人床、一个饭桌,一台旧电视,零零散散的生活用品收拾得井井有条,从建筑工地上捡回的一块细长木板,可以在母亲的床上当餐板用。她还特意为家里添置了一台略显奢侈的洗衣机。佩杰的想法很简单,她只想有个家,就想叫声妈,能每天见到妈妈,比起其他住校的同学来说,她已经是很幸福了。安顿好母亲,佩杰的心里轻松了不少。在母亲的鼓励和督促下,佩杰高兴地去参加了同学的生日会,聚餐时每人一瓶饮料,佩杰舍不得喝,想着如何也让母亲尝尝“营养快线”的味道。因为她经常在电视中看到过种新潮饮料,却一直没舍得花钱买过。她中途找了个借口提前离开,一路小跑着回家,拿给母亲喝。刘芳英告诉我们,当时佩杰连瓶盖都没打开。

一次闲聊,刘芳英说电视上播怎样做红烧肉,看着就想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学校放暑假后,佩杰就冒着酷暑在街头打工,替厂家发传单,做促销,领到工钱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买了爱吃的红烧肉。看着孝顺女儿满脸是汗,晒得黑黝黝的,她心疼得落泪,笑拌着泪吃下女儿买回的红烧肉。佩杰经常把节省下来的好吃的带给母亲,却谎称自己在外面已经吃过了。临汾的夏天酷暑难耐,妈妈身上的褥疮好了又犯,佩杰就用打工挣的钱买了一台电风扇,还为母亲配了一只便宜的手机,方便母亲有急事的话能及时联系到她。果不其然,一次家里电风扇冒烟,躺在床上的妈妈非常害怕却又无能为力,赶紧给女儿打电话求救,当她跑回家的时候电线已开始着火。从此以后,佩杰每天外出前又加了一项检查电源电线的任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历经百转千回,又怎么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深意浓?佩杰心疼妈妈,想着体弱的妈妈因血液循环受阻,抵抗力下降,需要补充蛋白和营养,佩杰便学会了炒过油肉和红烧排骨。这些知识有的来源于妈妈看电视所见,有的是她利用同学的电脑查阅所得,而大部分时候,她做的鸡蛋西红柿面条还是妈妈的最爱。

平时她尽量抽出时间和母亲聊天,读书读报,帮助母亲了解外面的情况。天气暖和时,她会抱着母亲到窗前晒太阳。遇到母亲排便不畅时,她会一点一点地抠出粪便。为了治好养母的褥疮,佩杰托同学买来医学护理书籍,照着书上说的一次次实践,寒冷的冬天,为了不让母亲的褥疮恶化,就得保证取暖,她专门跑去向老中医请教护理的特殊方法。

出租屋三楼南侧的平台,是她经常小憩的地方,在这里能感受到云淡风轻、月色霜飞,有时望着天空中闪闪的星星,她也会肆意放飞一下自己的心情,让梦想的光彩在身边环绕。片刻的惬意,带给她的总是希望和动力。

在班里,佩杰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优秀学生,乐观而恬静,她和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在她身上看不到一丝怨天忧人和灰心丧气的表现。和佩杰在一起学习了几年的同学杜荣荣和刘鑫深有体会,她们非常敬仰佩杰的孝心,知道佩杰自尊心强,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的艰辛,她们就暗暗地设法帮助她。有时候佩杰赶来上课没吃早饭,她们几个姐妹就一同溜到校外去打掩护,帮着佩杰壮胆补吃早点,换季买衣服的时候也总想着佩杰缺点什么。在佩杰的影响下,她们花起钱来也不再像以前那么随意了,会主动买一些新鲜水果和食品去看望佩杰的妈妈。每次去家里,芳英妈妈都很开心,可是当她们要帮助做家务的时候,却被佩杰阻止。因为佩杰已习惯独立照顾母亲,不想给同学添麻烦,同学们也深知佩杰的倔强,尽量配合着佩杰。

冬去春来,佩杰一如既往地边学习边照顾母亲,在母女俩精心构筑的独立城堡里,灰姑娘变成了公主。女儿的心境是如此自由和快乐,女儿撒娇的模样,常常让妈妈忘却了病痛。即便如此,妈妈的病情还是越来越严重,病痛和贫困像一只张着大口的猛兽,做出随时吞噬的准备。

芳英身上的褥疮在不断扩大,浓疮带来的剧痛,折磨得她度日如年。她强迫自己在女儿面前做出轻松的样子。在妈妈眼里,佩杰毕竟还是个孩子,妈妈的坚持也是希望能多给女儿一些关怀和勇气。女儿又何尝不是呢?大量的体力付出苦不堪言,女儿也不忍心让妈妈为此担心难过。周末休息时,佩杰也会睡个懒觉,当她醒来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先喊一声妈,有时妈妈故意不理她,她就继续叫,还是不理,她就会叫“二闺女”。如果妈妈再假装听不见,她就大喊:“刘芳英打针了,快说话啊!”有句老话:“养不起却娇得起。”这句话应用到她们母女身上是何等的贴切啊!守着妈妈,守着家,这个痛并快乐着的地方就是女儿最温暖的栖息地。在佩杰的梦境中,多少次出现过妈妈康复后的矫健身姿,母女俩手牵手一同郊游、赏花,尽享人间美好天伦啊!

青春年少的佩杰充满了朝气,教室里有她读书的倩影,校园中有她欢乐的歌声,班级活动中有她阳光的笑容。她质朴有恒的孝心也感染了同学们,孝敬病母的美名早已在校园内传开,学校也力所能及地给予她们许多帮助和关怀。

在过去近5000个日子里,孟佩杰简单而幸福地履行着女儿的义务,困难在她面前低头了,贫瘠在她眼前消失了,心中充满了浓浓的爱和深深的情。雨水滋润了大地,回报它的是摆脱乌云的自由;蜜蜂传送了花粉,回报它的是获得酿蜜的琼浆;当我们奉献了爱心,得到的回报必然是净化心灵的快乐。

她们就这样互相鼓励着,相依相伴地走过了12年风雨历程。

百善孝为先,20岁的孟佩杰可能还没有更深层次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她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这个宏大的主题。

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荆棘丛生的人生路上,母女俩苦中有累,累中有甜地相依生活着,直到2010年秋天,一个偶然的事情改变了她们的命运。

《临汾晚报》记者张莹超去隰县采访,时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梁云云谈到了当年优秀妇女干部刘芳英目前窘迫的生活,想请张莹超通过媒体的力量帮助一下这对母女,受人之托的张莹超也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在返回临汾市的当天,他就辗转找到了刘芳英的家。

当时门虚掩着,他推门进屋,一股难闻的味道扑鼻而来。屋内只有两张床和一个破烂不堪的灶台,唯一值钱的就是一台电视机。躺在床上的刘芳英脸庞消瘦,满身10多个褥疮,精神状态很不好。得知他此行的目的后,刘芳英讲述了自己的情况,话语当中,表达着对女儿的感激之情。“我养了女儿3年,她却侍奉了我12年,要报道一定要替我好好夸夸我女儿啊!”这时,张莹超才得知与她相依为命的孟佩杰并非亲生,而是养女。

凭着职业记者洞察事物的敏锐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张莹超对养女孟佩杰的关注占据了他的脑海。在连续等了几个小时后,莹超见到了放学回家的佩杰,亲眼目睹了忙碌的佩杰侍奉养母的真实表现,一连几天的深入了解,养女佩杰平凡踏实的孝心深深地震撼了张莹超的心灵。

有关孟佩杰的首篇新闻见报非常不易。张莹超透露,因为采访较为充实,且被孟佩杰的事迹感动着,写稿的过程可谓一气呵成。然而,就在他准备发稿的前一天,突然接到孟佩杰的电话,她在电话里明确表示,不想让记者发稿。至于为什么,到于为何,刘芳英私下透露说,女儿不想让同学们知道她的事,她想平平静静地生活。

为了能让孟佩杰侍奉瘫痪养母、励志求学的事迹感动社会弘扬美德,张莹超多次与孟佩杰进行交流,但每次都无果而终。孟佩杰明确表态,如果把稿件见报就去法院告他。

“你可以去告,而且,诉讼费我还可以帮你出。告完之后,我还要帮你。”张莹超开玩笑地说。

最后,孟佩杰终于做出让步,同意用化名发稿。于是,首篇以《“最美”女孩带着瘫痪养母上学》为题的新闻便函以化名“李灵”刊发。

这篇报道很快吸引了读者,也引起了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的注意,远在北京出差的郭院长指示医院相关人员到刘芳英母女的家里探望,并且对刘芳英的病情做了详细检查。当时刘芳英身上11处褥疮,大的达到了直径13–14公分,有的褥疮都露出了骨头,虽然佩杰对母亲的照料已经十分尽心,虽然在佩杰的照料下没有性质上的恶化,但简陋的条件确实不能再耽搁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决定免费收治刘芳英,并且为母女俩单独提供一间病房,通过清创、换药等各项专业护理,40天多天后刘芳英多年的褥疮康复了。其它病情也在专业的理疗、针灸按摩治疗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治疗效果很明显。除此之外,医院还特地免费为母女俩提供了一日三餐,为的就是让刘芳英好好治病,让佩杰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在妈妈刘芳英的心里,藏着对郭院长深深的感激。

孟佩杰获得了隰县“十大道德模范”称号,临汾市委文明办领导亲自到医院探望,高度赞扬孟佩杰孝老爱亲的行为,鼓励她好好学习。临汾学院也减免了孟佩杰的学杂费用,还特批了贫困学生助学金。

2010年底,孟佩杰被评为临汾市年龄最小的“十佳道德模范”。临汾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在临汾广泛开展了学习孟佩杰事迹的一系列活动。上海电视台首先发出邀请,接着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节目组的李咏和王冠现场采访了母女俩。在2011年《开学第一课上》,孟佩杰的事迹又在董卿和撒贝宁的主持下,展现给全国的中小学生观众。央视主持人董卿双眼含泪地说:“面对这样一个坚强的、善良的、纯净的、乐观的生命的时候,命运如果有感知的话,它是不是也会觉得有点惭愧,它设下的所有障碍都被这样一个姑娘举重若轻地一一跨越了,而这个跨越的过程,也再次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绝不是苦难,而是爱!”

《艺术人生》、《焦点访谈》、《面对面》等一批央视栏目相继报道,孟佩杰孝老爱亲的事迹在全国广为传播,年仅20岁的孟佩杰从一个普通女孩一下变成了令全国关注的焦点人物。

2011年6月23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宣传活动部主管受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邓朴方委托,带着3万元慰问金亲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看望和慰问了刘芳英。

2011年8月2日孟佩杰被山西省委宣传部、省高校工委、省文明办、省教育厅联合授予“孝老爱亲模范大学生”称号。

2011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亲自给孟佩杰颁发了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的证书和奖章。

2011年10月25日 受中国邮政总裁李国华指示山西邮政公司领导亲临临汾授予孟佩杰“中国邮政荣誉员工”的证书,并发出希望完成学业后的孟佩杰到邮政上班的邀请函。

2012年1月22日孟佩杰被特邀参加春晚。

2012年2月3日孟佩杰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誉称号。

2012年2月7日孟佩杰获得“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荣誉称号。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亲自写新年贺卡赞扬她无私无畏的品德并勉励她好好学习,祝愿刘芳英早日康复。

山西省委宣传部长胡苏平亲自将全省人民的关怀和慰问金交给孟佩杰。

中共隰县县委、县政府绶予孟佩杰“隰县形象大使”。

一次次大学里的演讲感动了无数莘莘学子。

一封封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信寄到了临汾孟佩杰手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而以及人之幼,爱的延伸是更高层次的民族精神,感动中国的女孩孟佩杰成了年轻人新时代的楷模。

网上网友深情留言:

我是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看完颁奖典礼的,虽然佩杰的故事很早就知道,但看颁奖典礼时依旧忍不住感动,我们见证了道德模范平凡人生的光辉历程,使我们每个人都在深深感动中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我们很草根,但我们不渺小。真善美是我们永远追求的方向,努力,在每一天。

真人真性人间大爱!佩杰好样的!希望你永远是寒风中那枝腊梅,不要做暖房里的水仙!

我们应该让这种大爱延续!让人间真情延续!让世俗和冷漠远离人间!感谢记者的采访!您的辛苦记录一样让我们感动!感谢孟佩杰对道德的诠释!对亲情的诠释!对“人”的诠释!向临汾第三人民医院免费治疗的义举致敬!

真正让我感动的是,她们之间没有一点血缘关系,还能做得这么好。人跟人终究是不一样的,或许是从小的生活环境、人为的教育等。

给孟佩杰投票并不一定是要夸扬她的事迹,而真的是道德模范。

毕业前的我不喜欢听我妈的唠叨声,现在想起来,却不堪回首,她日夜不停地忙碌着,还不是为了我们?看了孟佩杰的事迹,我觉得,我知道怎么做啦,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说话吧。

来自家乡隰县的赞美:

喜观央视播颁奖,笑看佩杰靓登场。

貌美心美且善良,孝敬娘亲美名扬。

娘亲病卧十几年,日日侍奉从不嫌。

翻故问今看当前,几人能及此姑娘。

孝感国人成佳谈,华夏儿女皆效仿。

颁奖台上情悠悠,道德模范美名留。

山西英模屈指数,小小佩杰首当头。

孝顺感人热泪流,引领国人孝道走。

在古城隰县去探访刘芳英、孟佩杰生活过的地方,亲朋好友、街坊邻里,所到之处对佩杰孝敬养母的夸奖之词不绝于耳,对刘芳英的坚强乐观颇为感慨。邻居张变珍是佩杰从小孝奉母亲的见证人,她带我们来到刘芳英家的院子里,比划着灶台的模样和佩杰当时的窘况,声情并茂地一再赞赏佩杰,连80多岁的邻居老太太也争着讲述佩杰的孝道和不易。她们都很欣慰佩杰终于苦尽甘来获得了现在的荣誉,更欣慰的是母女俩的病困得到了社会有力的救助。

谁持彩练当空舞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在母亲眼里女儿才是永远是盛开着的玫瑰。

成为名人后的刘芳英、孟佩杰母女俩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怀和资助,还清了外债,刘芳英的治疗康复也很见成效。但接下来无数的社会活动却令她们始料未及,频繁的采访和演讲占据了佩杰好多时间。来医院探望她们的人络绎不绝,有很多人不辞辛苦远道而来。母女两个总是陪着辛苦地道谢,温和有礼地不忍驳了大家的热情。突如而至的关怀和接连不断的社会活动打乱了母女俩平静的生活,康复治疗也几经中断。佩杰毕竟只有20岁,面对这些事情显得慌乱和极度的不适应。母女俩又面对着另外一种考验。

原本就不想见报的佩杰,眼看着自已多年经营的私密堡垒公之于众,心里很惆怅。外出被路人认出,买东西又经常会碰到店家不收钱的尴尬,和同学们的小聚也变成了奢侈的放松。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佩杰就向妈妈倾诉自己的无奈和惆怅。妈妈刘芳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这个关键时刻,她把母亲的关爱又换成冷静的思考和爱女进行了深度的沟通。她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孩子,你毕竟只有20岁,就是妈妈这个过了大半辈子的人,面对这样的局面也会慌乱的。咱们这么多年的坎都迈过来了,只要齐心协力,办法总比困难多。”佩杰有点儿沮丧地告诉妈妈:“我经常外出演讲,既耽误功课还照顾不上您,我做的就是那么点儿平凡事,不值得炫耀,以后的活动我就不想去参加了。”妈妈知道女儿最近很辛苦,每次外出都牵着妈妈的心,但她还是很理智的对女儿说:“无论获得多高的荣誉,我们都是一个普通家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你能获得这些荣誉,我们要感谢大家的支持,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今以后你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起到道德模范的表率作用。慢慢来,有妈妈在,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听了母亲的安慰和开导,佩杰的心踏实安定了许多,理智而朴实的想法让母女俩在思想上进一步达成共识。

为了引导佩杰完成思想上的蜕变,临汾第三人民医院的郭小平院长再次伸出援手,亲自带佩杰到临汾红丝带学校参观,和那里的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玩耍,观摩濮存昕、章子怡、蒋雯丽等红丝带形象大使们来校参加公益活动的影像资料,帮助佩杰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并聘任她为红丝带学校的形象大使。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也适时地给予佩杰更多的心理关爱。

光环照耀下的孟佩杰没有在荣誉中迷失自我,她依然在学校里上课学习,把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补上因参加社会活动落下的功课。暮色中,下了晚自习的人流里,佩杰朴实的身影和别的同学没有丝毫区别。放学后,她依然在小小的病房里,一如既往地侍奉养母,还会时不时地钻进妈妈的被窝里撒娇、打闹,也会伸手像妈妈索要零花钱。在妈妈充满爱意的训斥下,也会回敬一句给妈妈起的外号,再加一句“欧巴桑”。 像平凡的小姑娘一样直率而随性。外出时,也会给同学发短信报平安,不忘记带回一些小小礼物回馈大家。

不是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做为新时期青年人的道德偶像,孟佩杰清楚地认识到道德模范、感动中国的荣誉只是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却附载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

她真诚地说:“有资格获得这些荣誉的人远不止我一个,还有许许多多在困境中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的普通人在默默奉献,而我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大家对我温暖的期待,使我对公益事业和道德价值有了新的认知。我还要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倡导社会真善美的公益事业中不断努力学习。”

当我们问起佩杰和她妈妈今后的生活打算时,她说:“我要更好地照顾妈妈,妈妈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对于学业,佩杰认为她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还要继续求学,但是必须以照顾好妈妈为前题。

刘芳英感慨万分的说:“女儿真正地实现了自己当年起名字的愿望,那就是做一个杰出的受人敬佩的人。收养佩杰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

如今,刘芳英又得到北京京东中美医院神经修复中心黄红云的康复指导,正在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孟佩杰也在继续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孟佩杰和她母亲的故事给了全社会人以启迪,在迅猛发展的社会变革中,亲情友情越来越脆弱地面对冲击。在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子女对父母尽孝的意识处于边缘化状态,大大降低了家庭的幸福指数。好多人曲解了幸福的基本含义,认为幸福就是买得起豪宅开得起名车,尽孝就是拿着大把钞票衣锦还乡。电视上播放的一条为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引起了多少民众的共鸣啊!给父母泡一杯茶、敲一次背、道一声平安、说一句祝福的话……孝敬其实很简单,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要在失去幸福时才懂得珍惜。失去亲人才追悔痛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的一生很是短暂,尽孝的机会稍瞬即逝。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过分追求竞争,社会上出现了诚信缺失、道德溃疡,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道德出现了断层。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付出,也变得不可思议的复杂。“小悦悦事件”的冷漠,救死扶伤的恐惧,见义勇为的退缩,如一面面镜子,照出了这个社会部分群体的麻木不仁,也拷问着人们的良知和灵魂。

孟佩杰是那样平凡,像一滴春雨,却渗透亿万人的心,可谓平凡中见伟大,博爱间现真情。她理想的信念没有被命运摧毁,她坚韧、执着的人性之美,足以让全社会的精神得以振奋。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理解“孝”的渊源和含义,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人间的爱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从刘芳英、孟佩杰她们艰苦幸福的家庭故事中,折射出中华民族的道与德的精神力量,和母女间感人至深的幸福观,值得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得以深思。

虽无艳色惊群木,却有清香压九秋。像孟佩杰一样的榜样还有很多:“最美妈妈”吴菊萍,“铁汉柔情”王现伟,“一家之柱”王冬梅,“坚强母亲”陈九,“用孝心创造生命奇迹”的曹阳飞宇等等道德模范。他们的事迹展示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勃勃生机。他们的精神所发挥出的“典型效应”和“社会辐射效应”,必将转化为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共同行为,对我们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懂得感恩,才能体味生活的美好。那是久旱的心田降下的甘霖。人生是用平凡书写的乐章,只有真善美的心灵才是它最活泼的音符。飞雪迎春到,风雨送春归,在希望的田野上,爱的天使在播撒着幸福的种子。

结束语

早春,晋南大地。

草未长,风正寒。穿行在纵横的阡陌中,天苍苍,地蒙蒙。我任由风雪吹打,竟分不出脸上流淌的,是融化了的雪水还是泪水。我的思绪,依然沉浸在采访中。每一次采访都是庄严而神圣的,每一次采访都是深受感动并且充满希望的。一个个真切切的故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一个个苦痛痛的日子,一个个在春天奏响的希望……当然,有叹息,但是,更多的是挺直的脊梁!

本文行将结束,捷报又传: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孟佩杰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受到胡锦涛总书记及多位常委的亲切接见。我在心里一次次地感谢她们,感谢她们历经风雨,心中彩虹犹存。我知道,不论现实生活多么严酷,这份心中的彩虹总会照亮她们的生活,也照亮她们的未来和希望。

望着刘芳英的背影,我在心里祝福:愿这位姐姐眼中的希望之光长明,也愿她心中的希望之火长亮!

夜已沉寂,窗外春风作响。

我完成了这篇报告文学的定稿,在窗前抬头远望,夜幕之下,青山绿水浑然一色。骤然间,流星划过,刹时映红天际。我的心一阵颤动。流星用自己的生命和身躯,燃烧成熊熊的炬火,夺目的辉煌过后,一切归于宁静,时间虽然短暂,但火焰如此强烈!此时此刻,流星的出现,是不是一种天人感应?看着眼前结束的稿子,我的思绪又一次飞越重山!

孟佩杰是社会的一面旗帜,浩然天地间,精神永长存!

她的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可歌可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的自豪!

英雄是什么?英雄是一个时代最嘹亮的交响乐,是一个民族不朽的乐章。

这就是共和国的希望!

猜你喜欢
女儿妈妈
女儿情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守着我的笨女儿,直至她花开灿烂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淘气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