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农村景观风貌整治规划探讨

2012-04-29 22:48:22王彦锋樊森孟夏
科技资讯 2012年30期
关键词:高寒地区规划

王彦锋 樊森 孟夏

摘 要:如何避免新农村建设的风格单一、千篇一律的局面,怎样将属于高寒地区的地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好的融合到这一地区的农村景观风貌规划当中去,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从青海省东部农村景观规划实际案例出发,探讨该地区景观构成要素和景观空间布局,旨在找出属于高寒地区的农村景观特色。

关键词:农村景观 高寒地区 规划

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25-02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重点要求,要着力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农民对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村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大多仅停留在单纯复制城市规划中的小型住宅区和组团绿地成组的居住空间的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满足了农村的发展需要。但是在整体规划中,一味的强调功能的作用,使得很多地区不顾原有的农村地域特色,一味的生搬硬套东部沿海相对发达地区的作法,忽视了本地原有地域特色和景观的结合,忽视了属于当地的场所精神的营造,导致了新农村建设风格单一、千篇一律的结果。在党中央的要求和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我们应充分利用高寒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要素并融入到景观规划与设计当中去,探讨有地方特色的景观风貌规划。

本文以实际案例—— 青海省东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尕别列村村庄景观风貌规划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高寒地区农村景观的地域特色和构成要素,以及高寒地区农村景观的空间格局和景观规划原则,旨在为相关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1 案例背景

1.1 地理位置

青海省东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尕别列村位于县城西部,尕别列村北邻黄河川道,地处黄河南岸,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位于海拔1840~2200 m之间。

1.2 地质地貌

村庄东西宽约456m,南北长约850m,村庄建设用地势较为平坦。土壤多系红粘土,土层较厚,土质肥沃,适宜于麦类作物和各类瓜果、蔬菜生长,一年可两熟,是粮、果、菜的主要产区。

1.3 气候气象

气候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甚寒、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悬殊。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春季十年九旱,多东南风,夏季雷暴雨。

2 地域性景观风貌营造

2.1 地域性景观概念

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生产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地域性景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是以大地景觀为背景,以农村聚落景观和农业生产景象为核心的景观环境综合体[1]。

地域性景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村庄原有的建筑的地域性,这里既包括了微观的宅院结构,也包括了宏观的整个村庄的居住结构。二是村庄的景观环境特征,如大地景观特征、植物景观特征等。三是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在建筑和环境的融合中,我们可以把村民的生活习惯、民族信仰、对环境的认知等一系列人文环境作为影响因子,加入到地域性景观的研究中去。

2.2 地域性景观风貌的重要性

地理位置的差别带来了自然和人文的差异,如地质、地貌、气候、生活习惯、风俗、宗教信仰等中众多方面。如果一味的把“新”的、“城市化”的景观安插到现有的村庄中去,只会使得我们的村庄缺乏个性和属于自己的场所精神,对于村庄的自然风光、人文风光的保护和地域性景观的保留、文化的传承都是没有益处的。在景观的营造中强调属于村庄自己的特色,最大限度的将村庄原有的景观要素进行提炼并保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3 高寒地区景观的构成要素

2.3.1 地形地貌要素

对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和景观的回应,不仅能保持和加强场所的自然特质,也是人们获得归属感的前提。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山区地形背景。远近起伏跌宕的山峦、盘旋弯曲的山路与台阶使山村景观具多样性[2]。这些地貌构成了山区特有的景观资源,也成为村落地域性特色形成的前提。

2.3.2 植被要素

多种浓密的参天大树,麦类作物和各类瓜果、蔬菜,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山区特有的“季相”,展现出生态群落的自然美。

2.3.3 建筑及景观小品要素

特色民居村落、传统民居,划分民宅的木篱笆;山峦叠嶂,层层错落的山区大地景观;两面坡屋顶与山体形成的有趣呼应;山间小路、传统民居屋檐、庭院内瓜果蔬菜的棚架,构成了山区特有的景观画面,丰富了山村的景观特色和内涵。

3 高寒地区农村景观风貌规划—— 以青海省东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尕别列村为例

在案例设计和建设起步之初,以全面、科学、协调的发展观,将地域性景观的营造率先列入村落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考虑特定设计对象,即尕别列村的历史文脉和地域特点,旨在创造一个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

3.1 存在的问题

3.1.1 整体规划不合理

尕别列村整体无系统规划,布局混乱。住宅建筑多呈院落式布置,但住宅建设用地大小不一,没有统一的安排布局,任意散落在村庄的各个地块,院落环境杂乱。全村道路体系仍不够完善,部分道路未作硬化处理。村中部分闲置地未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开发成公共绿地和供村民休闲的开放式绿地空间。近年来村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总体水平还较为落后。

3.1.2 地域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以水体为例,尕别列村东西向和南北向各有一条河道,但这一有利的自然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发展。再以民族特色为例,村落中有少数民族—— 撒拉族的人民聚居,但地域特色的民宅、深藏村中的老井与小巷、农田等自然景观并没有出现。

3.1.3 缺少景观节点

细节环境差没有融合地域特色的景观节点,建筑立面零乱、风格不一,缺少民族特色。杂物随意堆放,街道环境卫生较差。

3.2 高寒地区地域性景观营造的要点

在景观风貌营造之前,首先给村落做出以下几点定位:一是性质定位—— 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優美、撒拉民族特色浓郁的旅游休闲胜地和“公园式”村庄。二是功能定位—— 以宗教文化、旅游服务、商贸金融、特色餐饮、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主。三是形象定位—— 弘扬中华“宜居”文化。四是旅游形象—— 黄河源头、撒拉家园。

3.2.1 利用水资源打造特色滨水景观

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人们逐水而居,建筑依山傍水。在风水术中,宅、村、城镇选址的基本格局总是负阴抱阳,即背山抱水。本文案例中的村庄在景观布局时,打造了一条滨水景观轴线,特别是案例中对于原有河道的改造,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满足村民观水、亲水、傍水而居的天性,将村庄现有水体融入到村庄布局和景观风貌设计中去。具体做法是在村庄中打造滨水观光旅游区:布置在村中部,依托黄丰渠进行观光旅游区的开发(如图1所示)。

这种方式,是对原有的水体景观生态的改造和再设计,也是对地域自然环境的尊重与继承。因此,在规划中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发展水体,使其有始有终,对原有水体应该尽力保护、合理利用、适当改造,使其成为宝贵的水景资源。

3.2.2 调整空间布局结构 景观风貌点线面相结合

结合尕别列村的地形及用地现状,宏观角度规划尕别列村为“一心、两轴、特色区域、组团”的空间结构(如图2所示),并规划出一定面积的风貌保护区。全村景观风貌以点线面相结合,点:建筑单体、休闲空间、绿化斑点;线:街道、水系等;面:统一的风格、风貌、景物、地方特色。一心:以多功能村委会办公室为中心,配备有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健身器材等服务设施。两轴:依托黄丰渠以及两岸植物等良好的资源,打造滨水景观轴;沿临平公路打造积石镇经济发展轴;延续“十里经济带”规划,打造街子镇经济发展轴。特色区域因村落内各地块自然条件的不同,以地块内种植品种的不同划分出粮油种植区、特色林果区、水产养殖发展带和设施农业发展区。组团:民宅为分布式组团结构形态建设和发展。

3.2.3 打造特色景观节点

结合撒拉族民俗文化,在村中打造多处民俗景观节点。如“农家乐”的打造,农家乐结合村庄内的公共设施,沿黄丰渠、街子河河边发展,打造滨水商业街区,提升村落经济效益。充分挖掘吸取地域性景观元素,如少数民族—— 撒拉族的生活及农作习惯、特有的民俗民风等,结合现代生活与行为方式,灵活布置农宅,以“5~8户”为一小型院落,形成和谐的邻里环境。同时,在建筑立面上做文章,筑起有民族特色的山墙(如图3所示)。在街区内人车分行系统规划中通过整合村庄开敞空间,将其打造街巷内休闲绿地活动场地,以方便各组团村民就近使用,休闲场地由绿地、硬质铺地和小品构成,如树池、坐等、儿童滑梯等作为供人们驻足休闲、聚会交流的空间。

3.2.4 运用本地乡土材料和植物

乡土材料在经济、技术及生态方面都有极大的适应性,对其合理的应用,符合村落中村民长期养成的审美习惯的同时,还可以带来不同于普通材料的观感和触感。尕别列村土壤多系红粘土,土层较厚,就地取材,做一些街边或是休闲绿地中的景观小品,给村民带来亲切感和归属感。在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上,偏重本土植物的种植,对于高寒地区来说,连翘(Forsythiasuspensa)、榆叶梅、金银忍冬(Loniceramaackii)、绣线菊(Neillianekii)、金老梅(Potentillafruticosa)、鸡树条荚蒾(Viburnumsargenti)、五角枫(Acertruncatum)、茶条槭(Acerginnala)、拧筋槭(Acertriflorum)都是不错的选择。其中有一些彩叶植物,可大大丰富植物色彩,丰富视觉观感。

4 结语

景观与我们生命自身演变的过程是同步的,如何传承地域性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挖掘其无形价值,完善地域风貌塑造,必须融入到景观设计和建设中去[3],是我们需要不断审视的课题。具体到山区新农村的建设上,一方面要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有目的的规划其景观空间、设计其景观风貌,使其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进行可持续发展,最终促成新农村的特色建设,满足农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参考文献

[1] 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

[2] 王太春,张寿镒.山区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要素、格局和景观设计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1,39(33).

[3] 李越群,朱艳莉,周建华.新农村建设中地域性景观的营造[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

[4] 陈娟.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9):45-47.

[6]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 韩炳越,沈实现.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J].中国园林,2005(7):61-67.

猜你喜欢
高寒地区规划
发挥人大在五年规划编制中的积极作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6
苍茫宏旷华润瑰丽
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22:19:58
苍茫宏旷华润瑰丽
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19:12:42
苍茫宏旷华润瑰丽
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18:49:06
简析高寒地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十三五规划
华东科技(2016年10期)2016-11-11 06:17:41
高寒地区农村公路水泥路面病害预防处置措施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17期)2016-07-15 0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