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县旅游资源开发浅析

2012-04-29 22:48刘盛梅
科技资讯 2012年30期
关键词:岷江滑雪场旅游

刘盛梅

摘 要:利用SWOT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县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19-02

乌鲁木齐县旅游区是新疆开发较早的一个旅游区,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白杨沟和菊花台景区就已成为乌鲁木齐县周边居民休憩避暑的场所,并接待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1980年以后,到西白杨沟景区、菊花台、照壁山、南台子等景点接待的人数激增,旅游度假村等接待设施也逐渐增多,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南山地区已经成为自治区的一个相对成熟的旅游区。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的旅游发展,笔者从民族文化视角浅析乌鲁木齐县旅游资源开发问题。

1 现状分析

乌鲁木齐县位于北纬43°01′08″~44°06′11″,东经86°37′56″~88°58′22″之间,地处中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1950年2月11日,迪化县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2月迪化县更名为乌鲁木齐县,是首府乌鲁木齐市唯一的直辖县。县直辖区面积4261km2。县境南依天山支脉喀拉乌成山,中间为低陷冲积平原,向西北延展与准噶尔盆地相连。喀拉乌成山的天格尔峰海拔4487.4 m,为南部最高点;北部青格达湖水面海拔504 m,为县境内最低点。县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坡降12‰~15‰,由南向北逐渐下倾。

乌鲁木齐县幅员辽阔、民风纯朴、风景秀美、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有丰富的原始森林、草场和旅游资源。南山原始森林区,苍松翠柏,林木葱郁,水草丰茂,牛羊成群,冬暖夏凉,既是富饶、优美的天然牧场,又是避暑胜地。久享盛名的甘沟菊花台、“白练悬空”的西白杨沟瀑布、庙尔沟松林涌泉,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向往的自然名胜;小渠子、南台子、照壁山等旅游风景区,松柏参天,层峦叠翠,风光绮丽,引人入胜;还有永丰包家槽子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和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吸引着大批游人,水西沟高山滑雪场、滑冰场是国内少有的优良的冰雪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场地。县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和自治区级森林公园各1处。

目前南山地区已经开发的旅游产品包括:避暑休闲度假游、哈萨克族民族民俗风情游、山地探险览胜旅游、自然风光游、冰雪风情旅游、农业观光游、乡村风情游等。

2011年12月乌鲁木齐县成功承办第九届新疆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开幕式和全国首例“冰雪大冲关”活动。水西沟镇方家庄农家乐回民特色和西白杨沟哈萨克民俗旅游文化已初显优势。全年接待游客达162.64万人次,增长11.32%。实现旅游收入1.88亿元,增长82.3%,旅游业为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达495元,增长22.5%。

2 民族历史文化资源

乌鲁木齐县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古代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生存条件的同时,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战国时期,古车师人在乌鲁木齐定居,并在乌鲁木齐以北地区建立车师后国。汉代,为山北六国的劫国、卑陆国所在地。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设西域都护府,今乌鲁木齐县境正式纳入祖国版图。经东汉、三国至晋,曾两属于汉及匈奴。隋朝,乌鲁木齐是西突厥属地。唐代为庭州所辖轮台县(唐轮台与汉轮台同名异地,唐轮台在今乌鲁木齐县境内)。唐武周长安二年(702年),为北庭大都护府辖地,是重要的驻军和屯垦处所,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上重镇。唐末宋初,先属西州回鹘领地,后属西辽。元朝,归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北庭都护府管辖。明末清初,今乌鲁木齐县境先属蒙古和硕特部,后为准噶尔部的垂木伯尔游牧地。乌鲁木齐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平定準噶尔贵族叛乱后,在乌鲁木齐“筑城堡,开屯田”,乌鲁木齐的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始筑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定名“迪化”;同期,在乌鲁木齐建成宣仁(今头工)、怀义(今二工)、惠徕(今六道湾)、屡丰(今七道湾)等城堡。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喀喇巴尔噶逊(今达坂城)设粮员1员。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迪化县,隶属迪化府。民国期间,迪化县隶属迪化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9月25日、26日新疆和平解放。1950年2月11日,迪化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迪化专员公署。1954年2月,迪化县更名为乌鲁木齐县;7月,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管辖。1959年12月,乌鲁木齐县从昌吉州划出与乌鲁木齐市郊区合并,隶属乌鲁木齐市管辖至今。

乌鲁木齐县南山地区在唐朝时是著名的狩猎区,清代时是有名的牧场,避暑游览早在清朝就已发端,解放后旅游疗养事业更有了长足的发展。乌鲁木齐县赋存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历史文化类、民风民俗类和宗教寺庙类。民族风情浓郁醇厚,民族语言、服饰、民居、生活礼仪、婚嫁丧葬、节庆祭奠、刺绣编织、民族歌舞等习俗无不投射出民族特色。乌鲁木齐县的旅游资源共有八类、18亚类、34个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占乌鲁木齐市旅游资源的60%以上。与全国资源类型标准相比,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乌鲁木齐县旅游业按照地理位置分布自然分为三大类:一是以南郊草原森林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风景区,面积为1962.63 km2;二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为主的“农家乐”、“牧家乐”乡村旅游度假区,三是冬季得天独厚的冰雪风情旅游资源。南山地区以哈萨克族为主,传统的民俗旅游活动有“赛马”、叼羊、姑娘追、民族歌舞表演、民族婚礼场景展示等。

3 地方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3.1 优势(S)

乌鲁木齐县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品种优,旅游资源占乌鲁木齐市旅游资源的60%以上。目前,乌鲁木齐县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旅游风景区(点)1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照壁山森林公园),自治区级森林公园1处(庙尔沟森林公园),各类度假村80余处,滑雪场9个,农家乐、牧家乐旅游接待点260余处。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处(苜蓿台生态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处(东白杨沟旅游风景区),AA级旅游景点3处(银都度假村、天牧玫瑰园、板房沟新华联度假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天牧玫瑰园、板房沟新华联度假村)。自治区SSS旅游滑雪场2处(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白云国际滑雪场),SS旅游滑雪场1处(阳光sport滑雪场),S旅游滑雪场2处(五棵松滑雪场、迎峰滑雪场),自治区级星级“农家乐”29家。

3.2 劣势(W)

缺乏一轴多线、以点带面、整體联动、全面发展的模式格局。乌鲁木齐县大多景点规模小,分布散,点与点之间距离太远,最关键的是缺少一个主打景区做轴心,以连接那些偏远零散的景点,从而形成一个一轴多线,合纵连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游览格局。这也是乌鲁木齐县一些景点只有过路的零星散客,无专线团队游览且无法产生全县景区、景点整体联动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3.3 机遇(O)

在2011年7月份召开的乌鲁木齐县委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和谐稳县、富民强县”的总体战略,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速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切实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和首府名片,把乌鲁木齐县建成全疆最具吸引力的生态环境功能区、最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首府最美的“大花园”、最稳固的“护城河”和全县各族人民的“幸福家园”,既为乌鲁木齐县旅游业驶上快车道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条件,也为乌鲁木齐县旅游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

3.4 挑战(T)

同类文化产品受周围市县旅游业强劲发展光环笼罩,市场竞争剧烈,乌鲁木齐县周边市县的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对乌鲁木齐县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文化开发受传统思想和地域影响,模式创新极具挑战性。乌鲁木齐县旅游无法走出“静态山水文化景观”的窘境,而乌鲁木齐县山水天生丽质的局限被束缚了手脚,唯恐破坏景区的和谐。这是乌鲁木齐县民族文化开发模式创新的一大障碍,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客观事实。

4 对策建议

开发独具乌鲁木齐县特色的民俗文化,例如: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水西沟中心集镇围绕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和天山大峡谷作文章,努力规划建成全国旅游名镇;永丰乡借助216国道改造,建成大西沟河河西区域为旅游商贸交通服务的中心镇;萨尔达坂乡结合216国道改造和“亚心”品牌,以及地处乌鲁木齐县西部旅游景区腹地的优势,建成商贸旅游型小城镇;甘沟乡依托西白杨沟、菊花台、乌拉斯台等旅游景区,建成生态型旅游小城镇;托里乡依托4A级苜蓿台旅游景区和托里风电功能区,打造旅游小城镇和风电硅谷的综合配套服务基地。

参考文献

[1] 吴敏良.岷江上游森林植被与都江堰水源[M]//治水兴蜀,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8:123-125.

[2] 陈安勇.岷江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的特别重要性及战略措施[J].农村经济,1998(1):65-68.

[3] 欧阳惠.渠水流域森林和降水量的变化对径流及泥沙影响分析和GM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6):805-808.

[4] 樊宏,张建平.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J].中国沙漠,2002,22(3):273-278.

[5] 何其修.川西地区水电开发中的泥石流典型实例[J].山地研究,1993,11(3):184-186.

[6] 石承苍,罗秀陵.成都平原及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J].西南农业学报,1999,12(S1):75-80.

[7] 郭永明,汤宗祥.岷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防治[J].山地研究,1995,13(4):267-272.

[8] 乌鲁木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乌鲁木齐县志[Z].2009.

[9] 李承彪.四川森林生态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0] 王金锡,李荣伟,陈林武,等.98长江特大洪灾与上游生态林业工程建设[M]//斯丹.四川省资源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1] 马超飞,马建文,哈斯巴干,等.基于RS和GIS的岷江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的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4):20-24.

[12] 张建平,叶延琼,樊宏.岷江上游草地资源及合理利用[J].山地学报,2002,20(3):343-347.

[13] 陈文年,吴宁,罗鹏.岷江上游地区的草地资源与畜牧业发展[J].四川草原,2002(1):1-5.

[14] 陈文年,吴宁,罗鹏.岷江上游地区的草地资源与畜牧业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5.

[15] 赵佐成.川西北地区资源开发与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9-100.

[16] 包维楷,陈庆恒,刘照光.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3):277-282.

[17] 李虎杰.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四川环境,2001(4):51-52,56.

[18] 叶延琼,樊宏,陈国阶.岷江上游土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2,22(6):56-58,70.

猜你喜欢
岷江滑雪场旅游
岷江
滑雪场的雪橇犬
岷江行(外一首)
加拿大三大滑雪场攻略
疯狂的虫草,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专访作家阿来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旅游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