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林
互联网曾经、并正在深刻颠覆人类的既有生活方式。建构于其上的电子商务及概念,早在1999年底时,就曾在A股上演过对上海梅林等的疯狂爆炒行情。今天在电商界内,则再将噱头炒作+价格血拼=欺诈的混战,演绎成看似你死我活的闹剧。
此番价格混战的三主角中,苏宁电器曾经是中小板的“股王”之一,该股从上市首日(2004年7月21日)到最高价位(2010年10月8日)的累积涨幅,高达4424.21%,超过42倍!但那些都是当年实体店和股市里面的辉煌,属于“好汉不提当年勇”系列,如今的价格恶斗新版本,却是发生在电商网购层面。
价格战仅才开打,挑战方京东就已收获巨大的新闻、娱乐、口水和广告行销等效应;还有几大款大家电产品,被其曝出属于清仓式销售,包括其自称在那几日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银两进帐,这比硬砸下几个亿去媒体做广告的回报效应,显然要好得多。不论三个商家的一系列数字有多么虚假,事件曝光率与广告效应等,却是赚到盆满钵满。
价格血拼的战况,在事后被政府主管部门认定为很诡谲。因为每个商家都拿自己独有,而别家没有的大家电商品,即自家与供货厂商签订的独家代销或包销的品种,去与对手比价,真的是虚假、欺诈与闹剧。
若以按季来算,差不多每个季度在电商企业之间,都有开打价格战。今次的价格战,在业内看来,依旧还是人为制造出新的噱头。业界则多指京东今次还是在玩一种“行销广告”。电商大战以豪言与竞相放出狠话开场,其后却演变成为又一轮十足的闹剧,最后却以涉嫌或被认定为欺诈收场。消费者当中或许有人从中受惠,却不是普惠,有上当受骗被人耍的感觉。
普遍而言,电商(俗称线上)所售卖的商品,通常要比线下(实体店)便宜得多,网上购物早就成为城里中青年的一种时尚。但数据显示,即便是大商家如苏宁和国美,目前线上网络销售额占比仅为其营收总额的10%至15%。更大部分的销售,还要靠这两家的实体店。而京东的销售主要在线上。
上述恶战的三个冤家中,至少苏宁和国美都是当今在国内能够呼风唤雨的大商家。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大小家电业厂家的产能也在出现过剩,应该并不意外;促进家电销费的财政补贴优惠已经不在,就连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社会零售总额也继续差强人意。显示在线上(网购)和线下(实体店)的商品销售,至少都不畅旺。国内从事电商的企业早就多到数不胜数,赔钱赚吆喝,早就是稀松平常之事。日子不好过、甚至窘迫已是常态。
京东被指是一个“搅局者”,其挑起新一轮价格战,虽以闹剧收场,却让业内再度反思这几年的行业乱像及根源。就销售份额和实力而言,京东并无大家电价格的话事权,即使价格战一路打下去,还须大家电供货商的鼎力支持。否则,供货商一旦不支持,降价游戏如何玩下去?
电商在国内,普遍的做法还是在“烧钱”,拿着资本投资人的银子在玩。有指京东去年的营收是200亿元,结果净利润是亏损13亿元,毛利率仅为5.5%。该行业的规则是,“电商如果不制造概念、不打口水战,只有死路一条”。显然,“烧钱”和制造噱头,既是必须的,也是迫不得已的。
被称为“史上最惨烈”的电商(电子商务)价格大战,在8月15日开打。是否最惨烈、包括按什么标准来评判这种惨烈程度?恐怕会见仁见智。却是史上最快速吸引眼球、最快捷聚集国内几乎所有媒体的狂热式追捧与参与;各路大嘴几乎倾巢而出,各方的评论已是铺天盖地,围观者数以亿计;就连官方商务部的新闻发言人也要插上几句不咸不淡的话。
而被京东挑战的主要“敌方”,就是国内当下家电及电子产品零售商的老大苏宁电器。30多年之前,曾经是国有背景的商业零售企业占据各大中城市。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契机,才让苏宁、国美等民营背景的商业零售企业迅速崛起,并形成称霸地位,将几乎所有国资背景的百货零售企业几乎全部打得落花流水。后者如果迄今还能硕果仅存的,绝大多数都是当年就赶上股份制改制的好机会,并跻身股市,否则早就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