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浏览器的发展与技术分析

2012-04-29 12:01王江静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年34期

王江静

摘要:浏览器是指能够呈现网页内容并与用户进行交互的一种软件,是网络用户连接到互联网的主要工具。该文介绍了浏览器的发展进程;分析了移动浏览器的特点和移动终端应用程序NativeApp的优势与不足;总结了HTML5技术优势以及对移动浏览器的深远影响;最后对浏览器的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移动浏览器;Web应用;HTML5;触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4-8174-03

1浏览器概述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脑的上网功能达到了极致。只有连上了网络电脑才具有了生命,网民们才具有了灵魂。而浏览器就是我们连接世界的窗口。浏览器是指能够呈现网页内容并与用户进行交互的一种软件。在互联网形成的初期,浏览器只支持纯文本显示;随着W3C对Web技术的推进与标准化,现在的浏览器已经可以呈现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如图像、声音、视频和Flash动画等。同时通过对脚本语言的支持,浏览器能够实现用户与网页之间的互动,从而增强了网络信息浏览的用户体验。

第一款网页浏览器WorldWideWeb是由万维网的创始人TimBernersLee于1990年发明,那时的浏览器只能显示纯文本;1993年MarcAndreessen在他的Mosaic浏览器中率先加入标记,首次在Web页面上实现了图片浏览,支持图形用户界面的展示;随后推出的Netscape浏览器以其强大的功能、友好方便的用户界面而风行一时。随着微软免费捆绑的IE3.0浏览器的推出,IE浏览器便一枝独秀,迅速占据浏览器市场大部分份额。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微软提供的IE浏览器免费软件带动了整个互联网的发展。

虽然现在IE在浏览器市场上依然处于霸主地位,但IE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不断被改写。根据2012年9月份来自网络监测机构NetApplication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排名第一的InternetExplorer综合市场占有率已由曾长期保持的90%下降为现在的半壁江山,Firefox、Chrome、Safari等浏览器紧随其后,如图1所示。然而在移动浏览器市场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微软产品的表现非常疲软。苹果Safari牢牢占据移动浏览器市场绝对优势,其次是谷歌Android、OperaMini,如图2所示。

2移动浏览器

移动浏览器是运行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程序,它们是简化了的网页浏览器,以适应移动终端的低内存、低带宽与小屏幕的特点。智能手机(Smartphone)和iPad等移动终端安装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应用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目前这些移动浏览器都是以终端应用(NativeApp)的方式安装在主流的移动终端OS上,包括iOS、Android、Symbian等。从核心应用来讲,主要功能还是浏览新闻等资讯以及移动搜索。

3NativeApp和WebApp

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程序主要划分为2类,NativeApp和WebApp。

NativeApp是基于C/S架构实现的,客户端中一般包含了界面呈现层和业务逻辑2个部分,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端的数据和各种服务。在这样的架构下,服务器端的服务独立性较强,其业务功能完全是由客户端控制的。由于在客户端能够应用本地操作系统的众多特性,所以客户端的表现力相当丰富,性能较高,用户体验也比较出色。但劣势也比较明显:客户端的开发工作量大,逻辑复杂;客户端不利于移植,必须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进行单独的适配开发工作;客户端软件升级和维护困难。

WebApp是基于B/S架构实现的,客户端不再需要开发工作,退化为使用内置的浏览器与用户交互。服务器端以HTML5、CSS3、JavaScript作为前端供浏览器展示,使用其他服务器端技术实现业务逻辑和数据库管理。其最大优势在于无客户端,不需要专门的开发和移植工作。另外的优势就是由于代码全部在服务器端,所以易于扩展和升级。同样,WebApp的劣势也比较明显,服务器端的开发工作量大,逻辑复杂;界面响应较慢,性能弱;难于使用设备的特性比如传感器、GPS定位、本地文件系统等。

自从Apple推出新颖的操控方式和使用体验以来,多点触控技术打破了人们以往对终端使用的惯性思维,以客户端方式推出的应用大行其道。因为终端上的革命,使得一度被看好的终端移动浏览器访问模式被逐渐被冷落。浏览器方式具有的免安装,免维护,动态更新等优点被新颖的操控模式光芒所掩盖。用户宁愿花时间去下载一个应用,享受良好的使用体验,也不肯去用一个体验一般的Web应用。浏览器作为一个普通的终端应用存在,访问常用互联网资源的任务大多让位于众多APP去完成。《连线》杂志曾刊登过一篇名为“Web已死,Internet永生”的文章,认为,随着iPhone和iPad日渐成为主流的终端,APP(应用)将让浏览器的作用变得不再重要。

苹果公司在最初构思iPhone手机的时候,乔布斯曾经设想过让众多的程序运行在浏览器上。但碍于当时硬件性能上的限制、旧有的HTML语言的不足以及诸多的插件,使得浏览器运行程序的效率不高,表现效果平平。使苹果最终选择以APP商店的形式解决了问题,开发者开发基于iOS操作系统的应用,以便让应用的效率以及展现效果更好。

然而,APP固有的弊端随着应用规模和范围的扩大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于每一个需要完成的功能,都需要从应用商店下载相应的程序。而这样的应用程序,许多用户的使用频率并不高。

2)随着APP安装数量的增加,对每个APP的更新,用户都需要通过应用商店对APP进行更新下载。管理众多的APP将变得不胜其烦,并且网络流量耗费较多。

3)目前的APP却因为自身进行封装的原因,形成了信息的孤岛,应用之间的接口无法连通,导致APP完全不能像浏览器应用一样,相互之间共享信息。

4)在开发者层面,随着移动计算设备种类的增加,开发者需要针对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和机型进行适配开发,尤其是被大量移动设备制造厂商所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不同的设备型号甚至都需要开发者对应用进行修正和适配。而这浪费了大量的资本与开发者精力。

5)应用商店的模式成功解决了收费问题,但对于开发者来说,产品回馈和开发周期被延长。一个更新的版本需要提交苹果公司进行审核,才允许用户下载使用之后的回馈严重滞后,效率极低。

4HTML5技术

随着HTML5技术的推出与应用,以HTML5+CCS3+Javascript为代表的WebAPP技术推动了浏览器的性能的提升,浏览器再次回到了移动应用开发者的关注焦点。HTML5的出现,弥补了上述APP的缺陷,让移动设备的应用回到浏览器的平台之上。HTML5是为了解决网络应用的需求而提出的技术标准,对于原来大多数需要插件和扩展来完成的功能,原生的HTML5语言已经能够全部提供,从而是用户无需离开浏览器就能完成一切任务。

随着HTML5技术的发展,HTML5的优点逐渐凸显,让网页功能更多,包括在网页上内置视频和音频文件,在本地电脑存入数据使网页请求在离线的情况下也能完成,网页工作者可以在不顾及网页应用反应的背景下进行工作,可以在网页上绘制复杂的二维图象,或者是通过拖曳设置个性化网页界面。

同时,HTML5所带来的改进还包括,具有地理定位功能、支持动态生成图像。目前HTML5已有成熟的应用,如指南针、重力感应球、拍照、定位、离线存储和小弹球等。

HTML5技术对浏览器的影响:

1)HTML5技术的出现将宣告浏览器对Flash依赖的结束。此前,用户在网页中要实现一个视频功能,必须在本地安装Flash插件。而HTML5里面的Video技术,则能让视频网站不再需要依赖插件的安装,就可以实现视频播放。

2)HTML5技术可以让应用通过浏览器而不是特定的操作系统来运行。支持HTML5技术的浏览器能够完成几乎所有本地应用nativeapp胜任的任务,包括编辑文档、访问社交网络、看电影、玩游戏或听音乐等。所有具备浏览器的设备都会拥有这些功能;不但如此,消费者还可以访问以远程方式存储在“云”中的各种内容,不受位置和设备的限制。

Mozilla的BoottoGecko(B2G)操作系统是对HTML5技术的进行了尝试。整个系统基于Mozilla的Gecko浏览器内核进行构建,所有应用几乎完全使用HTML5技术进行开发,以一个浏览器作为运行所有应用的“容器”,甚至对硬件的调用也是通过在浏览器中调用WebAPI来完成。这种完全基于HTML5的实现方式有着低成本、低难度和高跨平台性的突出优点,在低端市场上有着显著的优势,并且非常有利于建立开发者生态系统。

5移动浏览器展望

移动浏览器由于无法使用键盘鼠标,对多点触控技术的支持不够好。因此要进行人机交互模式的创新,增强多点触控技术的支持,改善用户体验。很多移动设备用户每天要花很多时间用他们的终端设备来上网,做网页的浏览。近来全新推出的Windows8下的IE10提供了多点触控的技术体验,让终端设备的用户感觉到在浏览器中就能实现应用的功能,并获得相同的使用体验。这样使浏览器的优势再次显现。

参考文献:

[1]王哲玮.HTML5非成熟体[N].计算机世界,[2012-07-16].

[2]万姆朋.HTML5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刘彤,周工业,倪浆铭.HTML浏览器的设计与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38(9):117-119.

[4]Makzan.HTML5游戏开发实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唐灿.下一代Web界面前端技术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26):35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