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导答策略探究

2012-04-29 05:32陈建华
物理教学探讨 2012年4期
关键词:发展思维课堂提问

陈建华

摘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导答是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基本手段和重要的教学艺术。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定向点拨、问诊归因、融情激励、转换启发、活用迁移、化解问题、藉助直观、引发探究等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能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掌握方法、获得真知。

关键词:课堂提问;导答;发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2)4(S)-0049-4

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实际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恰当的提问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有序、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保证。但是,从问题解决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仅仅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一半,更为重要的一半任务即是“导答”(引导学生解答问题),只有学生真正理解并能正确解答教师的提问,问题才算得到真正解决,教学目标才算基本达成。《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喻”,就是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导答,就是要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有效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激疑,更要善于导答释疑,要为学生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帮助学生从“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掌握方法、获得真知。

笔者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及研究工作二十余年,一直十分重视对课堂提问的探索和研究,总结提炼出一些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问题的有效策略,现归纳如下供中学物理教学界同仁参考。

1定向点拨,纠偏为正

“定向”,即确定方向、目标;“点拨”,即指点、启发。“定向点拨”就是教师作为学生释疑解惑的“帮助者”、“引路人”,通过启发诱导把学生偏离方向的思路引向正确的思维轨道和目标,让学生在有效的思维空问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正确认识问题、理解问题,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显然,正确的目标即是关于某问题的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在课前,教师针对设计的提问,应事先准备好明确的思路和答案,并要预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回答,然后预设好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或引导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出现偏题现象时,如东拼西凑、节外生枝、答非所问等,教师要及时进行定向引导、方法点拨,帮助学生拨正思维方向,引领学生的思路回归本源、触及问题的实质,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进行“浮力”教学时,学生对“1N的水能否产生大于1N的浮力?”这一问题的思考会不得要领而出现偏题现象,问题的回答常常不能涉及问题的实质。这时教师要及时点拨,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分析上来,帮助学生理解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跟水本身的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可以大于水本身的体积。这样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了。

2问诊归因,排难解忧

由于师生的文化层次:生活阅历、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课堂提问往往会出现冷场、卡壳、答非所问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既不能盲目率性怪罪学生,又不能急躁冒进越俎代庖,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及时而又准确地把握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冷静分析,找出学生出现“卡壳”现象的原因和症结,然后帮助学生排除障碍、解除忧虑,从而促使学生顺利解答问题。

例如,在“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中,面对这一提问:水在沸腾前后水中气泡的大小是如何变化的?学生感到十分困惑,因而学生容易“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同时又缺乏过程分析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排除知识和思维的障碍,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实验演示为学生提供感性经验,这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重要基础,然后,围绕气泡内外压强变化这一关键点进行点拨启发:水沸腾前,温度上低下高,下层气泡内空气压强小,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内部的水蒸汽遇冷液化,压强又继续变小,这样显然气泡内部压强小于外部压强。水沸腾时,各层水温度趋于一致,气泡内部的水蒸汽达到饱和,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受到水的压强变小,因而气泡内部压强大于外部压强。经过这样的点拨,“卡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融情激励,激情启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本是一件费脑伤神的事,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毫不奇怪。面对提问,总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善动脑,不愿回答或不敢回答,因而。容易出现教师提问后的“冷场”现象。如有的学生把头埋得很低,唯恐教师喊到自己;有的学生不好意思举手回答,担心回答错了被教师和同学取笑;有的学生虽然“有幸”被教师指名回答,但也忐忑不安、低头弯腰,回答问题时吞吞吐吐、含糊其辞。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切莫急躁,一定要宽容学生,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并坚持做到真情相待、热情鼓励、大胆激励。可以用期待、信任的目光,暗示学生“你能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用热情诚恳的话语来感动、激励和引导学生,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可以进行适当的方法诱导,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另外,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尽量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要善于抓住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肯定和激励,对于不全面的回答甚至错误的回答,要耐心鼓励并等待学生补充或纠正。显然,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思想会得到解放,思维会得到发展,个性会得到张扬,从而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进行“压强”教学时,教师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如果在倒置的长玻璃管顶部(封闭端)开一小孔,管中水银面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同学莫衷一是不敢作答,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冷静思考、大胆回答。对于学生不正确的回答,如水银会从小孔射出、水银面不发生变化等,教师要热情且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围绕大气压的作用及玻璃管内外压强的比较等因素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同学间的友好合作真正获得正确的答案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准确表达。

4转换启发,举一反三

“转换”即改变、调换,改一个话题,换一个角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较难的问题往往一时不能作答,这时,教师不能埋怨学生,不能急于讲解,而要从问题本身查找原因(问题往往出在问题本身,如大而无当、描述不清等),要想法转换角度,提出具体的、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或举一个与所提问题相似的事物、事件或事例进行比较,以便为学生创造一个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条

件,通过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在“电流”“电压”等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什么是电流?”“电压在电路中起什么作用?”“电路中为什么要有电源?”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难以理解和作答,显然,这些问题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经验,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思路,进行转换启发。如教学中可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引导,将“水”跟“电”作类比,即电流、电压、电源分别跟水流、水压、水泵作类比,这样,在未知与已知之间建立了联系,在抽象与直观之间架起了桥梁,学生就能很好理解并解决未知的问题。再如,在“电磁感应”的学习中,学生常常难以解答“为什么导体一定要切割磁感线才能产生感应电流?”这样的问题,教学中可以用“镰刀割麦”作比喻进行引导点拨,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地理解并解决问题。

可见,当学生思维处于盲点,陷入困境的时候,教师给予适当的思路转换和点拨引导,能为学生开启一个新的角度和新的思路,就能接通学生断路的思维,打开学生半掩的心扉。掀动学生想象的翅膀。转换点拨,举一反三,关键要把“一”举好。这里的“一”是指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而又浅显易懂的事例,学生能从教师点拨的一点中推想到更多,从一个问题中联想并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从一种分析方法中得到更多的分析方法,从而养成善于动脑、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

5活用迁移,触类旁通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常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这是司空见惯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学生没有明白教师的提问。没有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因而无法找到解答问题的钥匙,从而导致不能作答或想当然信口作答。这时教师可利用迁移拓展的方法达到由此及彼的目的。教师要为学生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引导学生把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或思路,运用到解决彼问题上,这样做同时还能起到温故知新、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如,“压强”学习中的一个问题:一个上部小下部大的圆台形玻璃容器装满水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跟容器中水的重力有怎样的关系?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能真正理解,因而出现错误回答在所难免。显然,学生对有关固体的压力和压强知识以及上下大小相同的圆台形容器的情况比较熟悉。但对圆台形容器并涉及液体的压力和压强则比较生疏,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方面下手,把分析的方法逐步迁移过去,同时结合液体压力和压强的特点以及分析的不同顺序进行全面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液体内部压力和压强的分析方法,并引导学生对固体和液体分析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掌握技能。

6分解问题,化大为小

分解提问是将一个大问题拆分为几个小问题,通过几个小问题的引导解决最终解决大问题的一种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综合性程度较高的大问题,或因含义深奥,或因信息量大,学生往往会摸不着头脑、理不清思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气眼”,因而只能干瞪眼、等答案。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化大为小”的方法,把大问题拆分为一系列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小问题,化大为小,从小到大,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化解大问题的难点,打通大问题解决的通道。

例如,“电学”学习中的问题:两只标有“6V3W”、“3V 3W”字样的小灯泡,串联后接在电源电压为6V的电路中,哪只小灯泡更亮?若将这两只小灯泡并联接在电源电压为3V的电路中,哪只小灯泡更亮?这样的问题隐含较多的信息,的确让一部分学生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可以把问题分解为:(1)怎样计算每只小灯泡的电阻?(2)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有什么关系?(3)灯泡的亮度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4)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怎样计算?……显然,通过这一系列小问题的解决,实际上突破了解决大问题的难点,大问题的解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马到成功。

分解提问的作用是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分解提问设计的关键是:首先明确大问题所含小问题的数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妙,而要恰到好处;其次是小问题的顺序要体现出层次和梯度,基本思路是:前一问题的解决要为后一问题做铺垫,后一问题的解决要以前一问题的解决为基础。

7藉助直观,化难为易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遇到障碍,特别是会由于缺乏感性经验而遇到困惑,导致自己说不出、道不明,甚至会出现答非所问、南辕北辙的现象,为此学生常常处于尴尬而又无奈的境地。这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实验演示、列举事例、课件模拟、图片展示、动作辅助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诱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这样常常会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为问题的解答开辟新的天地。

例如,电路的部分短路(即“短接”)问题:两只串联并正在发光的小灯泡,若用一根导线将其中的一只小灯泡短接,则这两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如何改变?再如,电流表与电压表调换位置问题:在测量导体电阻的电路中,若将电流表跟电压表调换一下位置,则两表的工作情况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对于这类问题,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借助于实验进行引导,通过演示实验,给学生展示直观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排除解决问题的困难,则不仅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而且为学生思考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8引发探究,释疑解惑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探求真理的地方。因此,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相互讨论中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获得问题的真正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点拨,既要学会煽风点火,又要及时回应解答,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激励,为学生提供释疑解惑的心理支持和技术支持。

例如,物理学习中常常涉及“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与有关知识密切相关的综合性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最终解决问题并形成正确的答案。

导答既是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教学的基本手段,同时还是重要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到教学行为上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掌握并运用更多富有实效的导答技能和策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热情,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和合作探究,让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思考、探究、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一呜,物理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10

[2]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3]丁念金,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

(栏目编辑陈洁)

猜你喜欢
发展思维课堂提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阅读教学在学生语言运用中发展学生思维
让孩子在情境中学语文
把握“四性”原则 发展思维能力